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并未惨败,为何从此一蹶不振?耗光了战略预备队

长江有大中 2024-05-06 19:07:12

德国军史学家卡雷尔对苏德战争两大阶段的评语是:“德国(可能)的胜利提前结束于斯大林格勒,而德国的失败始于库尔斯克”,这是无限接近精准的诠释。

那么,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并没有像斯大林格勒那样遭到惨败,也没有集团军甚至军级建制被苏军全歼,怎么就从此一蹶不振进而发展到整个东线战场崩盘呢?

最专业的军事术语解答是:德军战略预备力量的彻底丧失。

其实这也是从前线将领曼施坦因、克鲁格到后方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部,都不支持希特勒发起“堡垒行动”的主要原因,这些与苏军交手将近两年的身经百战之帅,对东线战场的局势看得非常清楚:德军若想重创苏军迫其退出战争或者谈和,唯一正确的战术,是把好不容易积攒出来的战略预备队掌握在手中,在某个苏军可能发动进攻的战略方向,以后发制人的方式迎头痛击。

而若想理解曼施坦因之流的战术理论,你必须首先了解库尔斯克战前的苏德战场形势,在1943年初结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损失惨重,但是曼施坦因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遏止了苏军乘胜前进的步伐。

随着苏联大地泥泞期的到来,双方跟1942年春季一样,再次形成了战线对峙。这条纵贯南北的战线,从列宁格勒延伸到克里木,两侧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交战军队,总数量突破1200万兵力。

这一年德国开始进行战争总动员,再次征召了200万新兵入伍,因此尽管在斯大林格勒损兵折将,东线德军仍然达到了330万人的野战陆军兵力峰值,数量甚至超过了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的人数(320万),同时由于芬兰尚未退出战争,配合德军作战的仆从国军队还有150万人。而当面苏军经过不断地动员和补充,在战场上则已经拥有660万野战陆军。

可以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来说明东线战场当时的军事形势,我们知道,在武器和人的结合方面、训练和意志层面综合考量的结果,平均下来德军的质量优势应该在2比1左右,也就是一个德国兵差不多可以对付两个苏军。如果德军战场兵力比大于这个值,则德军有能力取得战略主动权,如果小于这个值,那么德军将被苏军的数量优势所碾压,这一点毫无争议。

粗略计算,苏军在不得不分出100万兵力应付素质更差的仆从国军队之外,能够拿出来与德国人对垒的大约是560万人。

如果是维持战线的均势和稳定,按照1比2的质量差距,德军只需要在前线保持280万的野战陆军即可,这样就可以腾出50万左右的战略预备队,尤其是会把大部分快速师(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和摩托化师)囊括其中,从而成为德军最精锐的打击力量。

所以曼施坦因的战术理论,就是充分利用这50万精锐部队,在苏军可能的进攻方向上,实施猛烈的反突击和反包围,从而在机动作战中尽量歼灭苏军有生力量。遗憾的是(原谅笔者这么说),希特勒“我们总是先动手”的理念坑杀了德国陆军,这位陆军总司令只要手上有一点点赌本,就一定要先发制人。

而这所谓的“赌本”不是新征几十万人、不是生产几千辆战车也不是制造几千架飞机,是可以集结调动起来的这50万战略预备队,东线德军的核心突击力量。在他赌徒心理的作祟下,最终否决了前线将领的提案,一意孤行发起了库尔斯克会战。

为什么在库尔斯克德军必败?还是套回前面的质量和数量问题,由于泄密等种种原因,苏军对希特勒试图削平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战役构想完全掌握,因此在这一地段预先集中了中央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250万大军,德国人哪怕想打个平手也必须调集125万以上的兵力。而事实是,对苏军严阵以待还蒙在鼓里的希特勒,仅仅能够集中南方集团军群大部、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共90万兵力,结果还不清晰吗?注定会头破血流。

为什么德军从此彻底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因为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马,并且都是最精锐的快速部队,莫德尔和霍特的十几个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机械化师)被基本打残,东线德军至1943年底被全歼56个师、重创162个师,无可挽回的损失了大量有经验的官兵,总兵力下降到280余万人。而这个损失是德国无论如何不能弥补的,它的动员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按照朱可夫的记录,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了1500辆战车,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虎式和豹式,另外损失了3700架作战飞机和3000门火炮,不过1943到1944年度德国的军工生产也逆天地达到了峰值,还是有能力补充这些技术兵器战损的。

东线国防军和党卫军的精锐装甲军,之所以在库尔斯克战后难以恢复元气,所缺少的是能够熟练掌握武器的士兵和士官,而不是那些新出厂的兵器,大批“战斗群”的存在,正是因为德国人在兵力补充上黔驴技穷了。

同时希特勒又抽调了部分东线兵力增援意大利战场,德军在东线的野战陆军连280万的规模都不复存在了,而苏军尽管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也损失了80万兵力,但却很快就完成了补充,至1943年秋仍然恢复到660万人的规模,并且从将军、军官到士兵的作战经验和自信心都大幅度提升,远非1941年可比。看懂了吧?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的兵力仅仅能够维持四面漏风的战线,再也无力组织有效的反突击,更别提组织大规模进攻了,战场主动权已经拱手相让。

现在就轮到苏军可以在任一方向上集结机动兵力,实施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了,每每都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合围当面德军,而德国人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战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再无精锐预备队可用,只能被动挨打眼睁睁被苏军各个击破。

从第聂伯河防线被突破开始,德军已经事实上进入崩溃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个别或者局部的战术小胜,都无法扭转整个战争大势,希特勒唯一能做的就是“挖疮补肉”,极力拖延苏军的推进速度。

在其后苏军的“十次打击”中,随着更多德军建制部队被全歼,东线战场的兵力差距呈几何式被放大,到这个时候,别说什么“救火队长”莫德尔,就是神仙也救不了德国人了。

6 阅读:3896
评论列表
  • 2024-05-14 08:04

    我之前说过,大家都觉得隆美尔在北非做错了,应该协助意大利防守,而非进攻。但我却认为隆美尔是对的。只有全力拿下北非,拿下埃及,控制了中东石油。苏德战争爆发后,配合南集团军,迅速攻占高加索地区,才能在苏联战场上有赢的可能。现在北非的丢失,盟军随时可以攻击意大利,进而攻占欧洲南部。等到德军不得不防守东线和南线时,盟军再登陆西线。这个和鸦片战争英军的战法是一致的,利用海军优势,逐个攻占我方的港口,使得清军疲于奔命,不得不分兵把守,这样就变成了英军在某个战场的部队,多于清军数量。回到苏德战争,如果按照隆美尔的战略,控制了北非,就等于护住了南欧,护住了意大利。关键还拥有了石油资源,瓦解了英国在中东的势力。而美国就发现了这个弱点,直接出兵北非。所以德军就算库尔斯克打赢了,又能怎样?只要美军登陆意大利,德军还是要回撤!苏德战场上还是苏军反攻。

  • 2024-05-07 20:21

    库尔斯克战役是希特勒听了曼斯坦因的话才发动的,到你这怎么还洗白曼斯坦因了

    mudada 回复:
    时间不对啊
    海风椰影 回复:
    时间不对,曼施坦因是希望越早发动库尔斯克战役越好,他打算在5月就发达攻势,那时苏军还没巩固防线,结果就是拖到7月,而且在最关键的时候,盟军发动意大利登陆战,德军不得不从库尔斯克抽调兵力支援,导致战役失败。
  • Lio 6
    2024-05-15 09:27

    没有猪队友意大利,败的也不会这么快[笑着哭]

  • 2024-05-08 23:35

    小胡子的战术,战役思维世界第一。战略思想。倒数前三吧。大胡子赢在哲学。苏军的飞机发动机就25小时寿命。根本用不到。15小时就坠毁了。便宜。量产之王T34一个成本远低于豹式坦克。但是德国坦克可不敢说1拼5。凑合能用的卡车。数不胜数。这就是战略。而且苏军把炮兵发挥到了极致。在当时没有科技代差的时候。数量决定了胜负的天平。德国造是好,但是质量无法弥补数量的缺陷。

    用户17xxx94 回复: 光源
    这些优势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肉眼可见的,德国自己没办法破解,就只能够接受战败。
    光源 回复:
    苏联赢在了国土面积大人口多恢复力强,德军输在补给站太长,要不然早被小胡子打穿了
  • 2024-05-07 23:54

    败在大毛的冬天

    凡人修仙传 回复:
    你错了,败在苏军没有把脖子伸着让德军砍。输了就是输了,偷袭都打不赢,真一对一也打不过。
    祈山 回复:
    偷袭都打不赢就别怪天气了。
  • 2024-05-16 23:57

    德军装甲部队最后的活力

  • 2024-05-24 13:04

    库尔斯克开始,补充赶不上战损,败势已成。没有大的反转,回天乏力。然而老毛子这个时候名将如云,根本没给过一点机会

长江有大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