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蒋介石准备让毛主席出任新疆省长,主席听后什么反应?

品读古今 2024-05-12 05:20:3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然而,在平静的外表下,无数暗流正在涌动。

早在日本投降前夕,蒋介石就向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的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下令,八路军分布在各战区的部队,应接受国民党战区长官的管辖,不得擅自行动,不允许接受日本人的受降。

当时,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大都还在西南一带,长江以北几乎没有一兵一卒。蒋介石让八路军原地待命,不得擅自行动,目的就是要捆住我军的手脚,好调动军队发动内战。

对于蒋介石的用意,毛主席自然是心知肚明。在给蒋介石的回电中,毛主席明确表示:我们坚决拒绝这个命令。

蒋介石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从8月14日到23日,短短6天内,连续向毛主席发三封电报,邀请毛主席到重庆谈判。

蒋介石的邀请出乎毛主席意料,他知道这不过是蒋介石的另一个骗局,如果真的有诚意谈判,又何必非要毛主席到重庆去谈。

说到底,蒋介石此举不过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他自以为毛主席一定不敢来重庆,到时候他就可以把破坏和平的罪名扣在毛主席身上,从而名正言顺的发动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重庆一定要去,哪怕是鸿门宴也要去,绝不能让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得逞。

几天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毛主席去重庆一事。

会上,很多人担心毛主席的安危,去了之后会不会被蒋介石扣住,毕竟这种事蒋介石不是干不出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就扣押软禁了张学良、杨虎城,这种情况不得不防。

对此,毛主席用一贯幽默风趣的语气说道:

“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

就这样,毛主席去重庆的事定了下来。

为了保障全党全军顺利开展工作,临行前毛主席也做好了周密的安排,由刘少奇暂代主席一职,彭真、陈云二人担任候补书记。

这样的话即便毛主席和周总理在重庆谈判期间,中央书记处依旧能够保持五人开会。

8月28日下午两点左右,一架深灰色的美国运输机停在延安简易的飞机场上,飞机上坐着美国代表赫尔利,以及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他们此行就是来接毛主席、周恩来一行前往重庆。

毛主席和周恩来谈笑风生的从枣园的窑洞里走出来,准备坐车前往机场。突然,周恩来停下脚步,打量着毛主席。

毛主席穿的是一套灰蓝色中山装和皮鞋,这是叶剑英专门派人去国统区定制的,头上戴的则是江青从苏联医生阿洛夫那借来的一顶礼帽。

平日里,毛主席生活节俭,喜欢穿布鞋和粗棉布衣,他觉得穿的舒服,一件衣服就算打满了补丁也舍不得换。这次突然穿上皮鞋和板正的中山装,毛主席反倒觉得有些别扭。

所以,见周恩来打量自己,毛主席也有些敏感了,问道:

“是不是嫌我穿的太洋气?”

周恩来说:

“我是看主席的帽子好像不合适,是不是有点小?”

说完,周恩来摘下自己戴的帽子递给毛主席:

“戴上这顶试试,重庆的太阳很强烈的。”

这是一种在欧洲很流行的帽子,名叫考克帽,孙中山先生就经常戴。毛主席接过来戴上,不大不小正合适,笑着说到:

“这顶帽子是不是为我预备的?我戴了,你戴什么呢?”

周恩来说:

“我还有,这顶帽子就送给你吧。”

就这样,毛主席戴着帽子上了飞机,走到机舱门口时,他停下来挥动帽子,向前来送行的人告别,这个镜头也被作为经典留在历史中了。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坐飞机,虽然他感到有点头痛不舒服,但还是要求飞机绕延安飞一圈再走,他要向所有陕北人民告个别。

在飞机上,毛主席在和警卫员齐吉树聊天时说:

“这次我们去重庆,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谈判很成功,那咱们就可以从从容容回来;另一种是可能被扣押,坐大牢,甚至杀头,这种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性更大,要有思想准备啰!”。

可以看出,对此次重庆之行,毛主席已经从心里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重庆的各大报刊都报道了毛主席来重庆的消息,所有人都对毛主席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毛主席到达重庆的那天,重庆街头从早到晚都是人潮汹涌,《新华报馆》门口更是围的水泄不通,只为一睹毛主席风采。

但是,蒋介石对毛主席的行程采取了保密措施,他不希望毛主席在山城造成轰动,扩大影响力,因此大多时候那些等候的人都扑了空,失望而回。

在中苏盟好缔约的那天晚上,不知道谁走漏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家都知道了毛主席在这里,纷纷赶来,那天晚上下着小雨,成千上万的人在细雨种翘首等候。

晚会结束的时候,毛主席在大批警卫队的护送下离开会场,陪同的由国民党大员陈诚等人。由于人潮汹涌,警卫们费了好大劲才在人群中打开一条很窄的通道。

人们看到毛主席走出来,不约而同喊起万岁,大家脸上都湿乎乎的,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激动的泪水。一个老头从人缝中看到了毛主席一眼,激动的连呼:

“我看到了毛泽东,我看到了毛泽东!”

与热情激动的重庆人民相反,蒋介石心中此时却是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1923年,毛泽东和蒋介石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年,毛主席30岁,蒋介石36岁。大会一共有196名代表,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被排在第39位,而蒋介石却不在代表名单中,只能列席会议。

这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人生第一次同处一个屋顶之下,头一次见面。虽说在此之前,他们都知道对方,但也称不上有什么关系,因此这次共同参会,两人并无交往和交谈 。

在大会上,毛泽东多次发言,阐述他的主张和意见,显示了他外向的性格。而蒋介石性格则偏内敛,只是坐在一侧静静的听着。

日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两人有过一段鞭辟入里的评价:

论个性,论气质,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截然地不同,简直找不到任何一点相同的地方,蒋介石是军人气质,不吸烟不喝酒,甚至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而毛泽东则是诗人气质,善诗词,喜狂草,昼夜颠倒,每日手不释卷,很少喝酒,但嗜烟如命。

此时的二人都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双方彼此会成为一生的对手 。

其实,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资历也不算浅,虽然比不上陈其美、胡汉民、廖仲恺和汪精卫等人,但也是有着17年党龄的老党员,按理说当选国民党一大代表是够格的。他为什么不在名单里呢?

究其原因,是孙中山把蒋介石看成一员武将,而非政治家。当时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正在筹备中,蒋介石就曾在日本军校学习过,又有实战经验,校长一职非他莫属。因此孙中山没有让蒋介石过多的参与政治,而是希望他专心办军校。

一开始,蒋介石对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一职还颇为不屑,认为孙中山是在刻意打压自己,因此当时还借着给母亲守丧之名,在老家拖了很久不去上任。

然而,命运往往就是这么不可捉摸,就是这个他看不上的校长职位,却让他仅仅握住了军权,成为他政治生涯的里程碑。

此后,在野心的驱使下,蒋介石一步一步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

1926年,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不仅打击了共产党,也打击了汪精卫和国民党左派,大大加强了他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地位。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彻底沦为反动派。

也就是在这一年,毛泽东回到湖南,发动秋收起义,建立起自己的革命武装。从此,毛泽东、蒋介石两人在政治和军事上,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较量。

抗日战争结束后,两人在各自党内的威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不过和国民党比起来,共产党的力量仍然显得弱小。此时的蒋介石,不仅手握四百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而且依靠和四大家族的联姻,掌握并支配着大半个中国的财富和资源。

蒋介石本就没有诚意谈判,而且也没真的打算谈判,他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仅仅是让毛主席担任新疆省省长一职。

现在无法得知,当毛主席听说蒋介石准备让他出任这么个偏远省份的省长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不过,毛主席知道,和蒋介石在谈判桌上是谈不出什么结果的,他在给延安刘少奇发的电报中说到:

我在重庆期间,前后方都必须积极活动,对蒋介石的一切阴谋都要予以揭露,对蒋介石的一切挑衅行为都必须迎头痛击,有机会就吃掉它,能消灭多少就消灭多少。我军的胜利越大,农民群众的活动越积极,我的处境就越有保障,越安全。须知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认识礼让。

这就是毛主席对蒋介石的回应!就在电报发出后不久,上党战役打响了。

这是解放战争中我军与国民党军的第一次交锋,结果出乎蒋介石意料。他不敢相信,手持简陋的武器、连军装都凑不齐的共产党军队,敢发起这么大规模的战役,更不敢相信的是,这一战就消灭了阎锡山三万精锐。

据后来有关人士回忆,上党战役后,蒋介石在面对毛主席时精神都有些恍惚。

此后,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蒋介石的几百万大军歼灭殆尽,蒋介石本人也被赶到了小小的台湾岛上。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外如是!

6 阅读:1009

品读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