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鼙鼓”不读bēigǔ,也不读pìgǔ,该怎么读,“渔阳鼙鼓”什么典故?

文学一浅阁 2024-06-13 17:35:29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之美,可见一斑,同时也表明了她在唐皇心中的地位。不过再大的美色也抵不过后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下江山都要出现问题了,欣赏霓裳羽衣曲的兴致也就不大了。为啥“鼙鼓动”这么让人警醒和震撼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鼙鼓”一词,它有何典故,表示何意,又该怎么读呢。

一、“鼙”的字形演变

“鼙”为形声字,由“鼓”和“卑”两部分组成,鼓表形,卑表声。“鼓”的最初字形为早期的“壴”,为象形字,也分为三部分,上部像插羽饰的装饰物,中间部分类似一面鼓,下部类似鼓座,即放鼓的地方。到了后来,又给加上了“支”字,字形像一个人拿着鼓槌。整体就表示用鼓槌敲鼓之意。小篆字体基本成型,后面逐步演化、简化,成了楷体的“鼓”字。“卑”字早期甲骨字形像一只手拿着某种器械,表示持械做事之意,而持械做事一般为下等人所为,引申义为卑贱。春秋时期,器柄衍出一横,与“又”结合成“攴”,金文时右手改左手,隶书时“手”部误写成“十”,最终再简化,成了楷体的“卑”字。“鼙”字也是如此一步步演化而成的。

二、“鼙鼓”怎么解释

1.本义,军中大鼓的替代品。“卑”指替代物,与鼓联合起来,表示“替代鼓”之意,说明军中大鼓只有一面,其余皆为小鼓。

2.古代军中的小鼓,汉代以后称骑鼓,后来也用于古代乐队。

3.借指战事,战争。

三、“渔阳鼙鼓”有何典故?

“渔阳鼙鼓”,指渔阳地区鼓声震动,发生了战事。具体指公元755年,安禄山在渔阳地区发动战争,开始举兵叛唐。从此,大唐王朝进入了由盛转衰的阶段。后来也用“渔阳鼙鼓”借指外族侵略之意。

三、“鼙鼓”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寄韩子浚体察西北江边

[明]申叔舟

鼙鼓冰江戍,杯尊谈笑间。

春风又拂面,离思隔关山。

戍,戍守。离思,离别之思,故乡之思。全诗大意为:战鼓声在戍守的寒冷江边时常响起。谈论战事间,推杯换盏,喝酒吃菜。徐徐春风吹来,轻轻抚摸我的脸庞,(就像母亲的手一样)。我对故乡的思念隔着遥远的关山。本诗作者申叔舟,字泛翁,号希贤堂,朝鲜王朝初期的政治家。诗人用“鼙鼓”“冰江”勾勒出了边疆战地之景,气氛肃杀萧冷,紧接着“杯尊谈笑”,冷色调转暖色调,暂时冲淡了离别之思,但春风拂面又勾勒出了诗人对家乡、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之意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鼙”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pí

同音字:皮

部首:鼓

结构:上下结构

五、结语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了解汉字,有助于了解华夏文化历史。在中国古代,“鼙鼓一响”,和平时期,表示生活安定,精神生活丰富;动乱时期,表示战事爆发,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在那个年代,渔阳鼙鼓动,就连诗圣杜甫都开始了颠沛流离,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悲惨,可见一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