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调不动粟裕,找中央评理,毛泽东急电:粟裕一兵一卒也不准动

陶陶读历史 2024-05-31 12:22:36

皖南事变,是我军历史上一大悲剧。1941年1月,项英和叶挺带领9000余人马以及新四军军部匆忙北上,结果遭到了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以逸待劳式的伏击,除了1000余人突围之外,其他部队几乎丧失殆尽。项英本人被叛徒杀害,叶挺在与国民党谈判时被扣留。这场战役,成为蒋介石和“常败将军”顾祝同军事生涯中少有的“亮点”,也是陈毅、粟裕等新四军首长心中永远的痛。

然而事实上,皖南事变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940年时,新四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股是由项英、叶挺带领的新四军军部,驻扎在皖南;另一支则是陈毅、粟裕的部队,驻扎在苏南。

自武汉战役以来,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军入侵的压力一减少,蒋介石便又露出了反攻反人民的嘴脸。在蒋介石心目中,江淮地区是自己的地盘,而活跃于江淮一带的新四军,则成了他的心腹之患。

相比于游击于苏南的陈毅、粟裕,蒋介石对项英所带领的新四军军部更感兴趣。苏南早已沦陷,蒋介石即使想剿灭陈粟,也是鞭长莫及。而项英则不同,毕竟皖南是他的地盘,第三战区的十多万雄兵将新四军军部三面包围。就像是一个簸箕,只要盖上盖子,新四军就跑不了了。

蒋介石在作战会议上,曾指着地图对他的同伙说:“陈粟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叶项如瓮中之鳖,手到擒来。”

对于项英所处的处境,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都是洞若观火的。

1939年,周恩来到访新四军军部所在的云岭村。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说:

“这个村像个大簸箕,口向村里。云岭村富商地主多,迷信说全靠大簸箕的风水好,向里扒。”

然而周恩来却摇摇头:“你们新四军的风水可不好啊!”

同样作为马克思主义者,项英、叶挺、袁国平自然明白周恩来并不信风水那一套,此言必然有所指。

周恩来接着说:“你们三面都是国民党的部队,住在国民党的大簸箕里,可不要被国民党包住了。”

对于周恩来的说法,项英却表现出不置可否的态度。事实上早在1938年2月,毛泽东就曾建议项英离开皖南,向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发展。到了5月,毛泽东又提醒项英,不要害怕到日本人占领的敌后去。其实比国民党友军待在一起而受其指挥、制约要好一些,方便些,放手些,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机动灵活,就不怕什么日本人。等茅山根据地巩固了,可再分兵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带去,这样一来江南江北的局面的就打开了。

然而可惜的是,执拗的项英却有自己的主意,任凭毛泽东如何提议、建议,他却依然将部队驻留于蒋介石的重围之中。

项英是一个资历极深的老革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许多贡献。在三年游击战中,项英带领部分红军游击于南方的山林之中,可谓是九死一生。抗战时,万余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项英担任副军长,负责实际的指挥工作。

项英的优点很多,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总能和士兵们打成一片。他每天穿着破旧的军装,剃着光头,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深受战士们爱戴。然而项英并非完人,他也是有缺点,他固执、保守,有时缺乏远大的战略眼光,看不到新四军必须要发展的方向。

针对毛泽东要求其东进或北进的建议,项英有三个想法:

其一,若新四军向东发展,必定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摩擦,进而破坏统一战线;

其二,新四军到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敌伪核心地区作战,要冒着被消灭的危险。

其三,项英之所以提出留在皖南,是因为日军迟早会打通浙赣线而对国民党第三战区发动进攻。国民党必然抵挡不住日军。待第三战区一撤走,皖南便是新四军的天下了。若向北、向东发展,丢了皖南,岂不可惜?

因此项英主张“在皖南要建立一个根据地”,并决定“部队不宜全部出动”,而这就导致新四军的部分主力和大批当年南方从你的老骨干和慕名参加新四军的青年被留在了皖南。

不仅如此,项英还频繁向陈毅、粟裕调兵,将在苏南打过一些胜仗的主力一、三团调到身边,继续守着皖南这块巴掌大的根据地。

项英和王明一样,都是国际派。抗战时,王明曾提出“一切经过抗日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而这个口号,实际是苏联人的意思。斯大林需要中共与国民党密切合作,不要撕破脸。只有共产党和国民党和睦抗敌,苏联在东边的国防压力就会小很多。

项英对于蒋介石自然不会有好感,相反两人应是不共戴天的仇敌。然而项英却盲信王明“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的口号,导致其不愿与蒋介石发生过多的摩擦。也不愿脱离皖南,向天高云阔的敌后发展。

事实证明,王明、项英的想法根本就是一厢情愿。蒋介石才不把什么统一战线放在眼里,他一心想完成自1927年以来“未竟的事业”,那就是将共产党彻底剿除。当日军入侵压力骤减之时,蒋介石开始在皖南四周加强了力量。一时间,新四军军部的境遇变得岌岌可危。

皖南的局势,让毛泽东忧心如焚,他于1939年底提醒项英,顾祝同和韩德勤将以冬季反攻为名义,从江南、江北两面包围新四军,各地必须在一切地方准备对付突发事变。

项英见形势危急,于是在1940年1月召开会议,他主张:皖南和江南组成两个独立作战单位,在不影响争取苏北的条件下,由江南加强皖南的力量;在国民党大举进攻皖南时,先打破其进攻,然后向浙闽地区发展。

也就是说,项英不仅不肯挪窝,反而要从家底并不富裕的粟裕处抽调兵力。即使逼不得已要搬家,也是向并非日军沦陷区的浙江、福建边境进军,而那里到处都是国民党军。

对于项英的征调,粟裕感到十分为难,他清晰地看出了向浙闽地区发展的荒谬,他立即找到陈毅,谈了自己的意见和担忧。对于粟裕的意见,陈毅也有同感,因此搁置了调兵之议

项英见粟裕不从,遂向中央发报,希望能将部分苏南部队调往皖南。

与此同时,陈毅、粟裕也想中央发报:

“皖南、苏南分则力弱,合作可以打开局面,应先放弃皖南,集中力量发展苏南,直到海边。”

两人建议,新四军军部只能东移江南,两支新四军必须会师。至于向浙闽发展,那是兵家之死地,绝不可行。在这方面,粟裕是有切身体会的,历史教训可不能重演。

收到了两份电报,毛泽东一眼就能看出谁优谁劣。他在电报中对项英说:“你们的出路在江北,虽已失去良机,但仍非力争江北不可。”

同时,毛泽东还直接否决项英找粟裕调兵的提议,粟裕部一兵一卒也不调,皖南新四军必须自力更生。同时毛泽东再次强调“江南陈毅同志应努力向苏北发展。”

但是项英却依旧岿然不动。

我不动则敌动,此时顾祝同正调兵遣将,在新四军军部周围聚集了五个师、一个旅,连同地方保安团,一共十八个团的精兵。对于项英部的包围圈,已经越缩越小。只等蒋介石一声令下,就要对项英下手了。

毛泽东一再给项英发急电:“如顽军大举进攻皖南、苏南,军部与皖南部队向陈毅靠拢为有利”

5月4日,毛泽东发电给项英:“军部、后方机关及皖南主力移至苏南。”这已经不是建议,是命令了。

同一天,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重要,继续催促新四军军部火速移动至苏南。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也不由得项英不北上了。

粟裕明白,项英此行必然危机重重,必须要做好迎接的工作。为了探听敌军的虚实,粟裕专门以慰问为名义,拜访了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副总指挥部总指挥冷欣的驻地。

到了冷欣驻地,粟裕表面上和冷欣非常热络,还将颇有名气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带到了冷欣的地盘。然而冷欣做梦也没想到,粟裕此番深入虎穴,竟将国民党的虚实完全探了个究竟。

粟裕每天都要带着参谋去冷欣的指挥所“汇报工作”。就在粟裕滔滔不绝之时,他的参谋迅速观察并记下了原先挂在那里的冷欣部队的部署图。

每天清晨,粟裕和参谋们都要晨跑。但实际上却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描绘成了军用地图。

以为参谋在上厕所时,无意在粪坑内发现了一张珍宝:一张国军挺进纵队南调毛衫,准备痛击新四军的草图。然而这张草图,却被国民党军用来擦屁股。参谋忍着恶臭,硬是将这张纸捞了上来。

粟裕回到司令部后,立即制定了克星的作战方案,只要冷欣敢动手,只消两个团就可以断了他的老窝。

搞定冷欣之后,粟裕又开始考虑如何接应项英。粟裕抱着椅背,成天看着地图。从江南指挥部所属的水阳、狸头桥以及指挥部朱棣,到项英军部,只有八十里到一百五十里的路程。军部开过来,自己前去接应,互相前进,一天一夜就能会师。

于是粟裕找来作战科长,让他带领一个精干的侦查组,配合军部作战科长李志高所带领的侦查组,同时由江南和皖南分头对进,实地勘探,为项英东移选择最合适的路线,为两军会师做了彩排。

粟裕这边已经万事俱备,就等着项英部队前来了。然而可惜的是,项英依然在浪费时间。到了6月,顾祝同、冷欣、韩德勤、李品仙所部已经完成了对新四军军部的围攻。由于项英的一再坚持,导致我皖南、苏南部队无法集中。新四军军部只要转移,就一定会遭遇损失,只是损失多或损失少了。

1941年1月,项英终于下定了决心,开始向苏南进军。然而在茂林地区,新四军遭遇国民党8万大军的重围。虽然毛泽东一再调兵遣将,试图救出项英、叶挺以及九千新四军战士。但是由于寡不敌众,项英处置失当,新四军遭遇了重大失败,仅1000余人突出了重围,项英也不幸牺牲。

事实证明,毛泽东是对的,陈毅、粟裕也是对的。叶挺被扣押后,毛泽东立即任命陈毅为代军长,粟裕为第一师师长。在陈毅、粟裕的带领下,新四军主力渡过了万里长江,进入了苏北,脱离了国民党军的重围,可谓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游。

在陈毅、粟裕的经营之下,新四军的数量一下子扩大了十多倍。从1941年到1944年,新四军发展到12.5万人。而从1937年10月新四军成立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新四军也仅由1万多人增加到2.5万人。若新四军依然处于国民党腹地,怎能获得这样的发展?新四军的前途不在国统区,而在敌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新四军方面,粟裕的苏中根据地贡献很大。粟裕不仅打败了日军的扫荡,还带领一师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大办工业,创办了被服厂、印刷厂、烟厂等现代企业,建立了一整套税收、贸易等财政经济制度。

有了钱,新四军改善了装备和伙食,坐上了钢制汽艇,在江南横行无阻、威风八面,人称“四老板”。陶勇后来到了朝鲜战场,依然恋恋不舍地回忆苏中的富庶,他对警员们说:“你们不知道,那时的后勤供应可真叫棒啊!”

仅仅几年的时间,粟裕便将苏中发展成了我军的“关中”,这是毛泽东和共产党的关中。一师也后来发展成了威风赫赫的一纵、四纵和六纵,成为粟裕麾下有名的三大铁拳。

7 阅读:1620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