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选主帅,饶书记力挺粟裕当司令,是谁投了陈毅关键一票?

新新史界 2024-06-02 08:42:41

解放时期,我军有三对绝佳搭档,分别是中野的刘邓、东野的林罗,华野的陈粟。

其中,陈粟组合尤为特殊,由于华野内部山头、陈粟两人的各自优势等原因,一度出现“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局面。

但少为人知的是,这对组合在刚具雏形时,就险些“夭折”。

当时,延安方面有意组建徐向前、粟裕组合,而华东饶书记则力挺由粟裕独挑大梁、让陈毅离开华东。

两种方案中,陈毅都被排除在外。

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谁投了陈毅关键一票、让他最终主帅华东的呢?

一,善败将军

1946年5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并在全国调兵遣将,战火狼烟已起。

当时的华东,主要有山东和华中两大根据地,随时可以剑指南京。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蒋介石虽有心显摆自己的神勇,但以他“物流大队长”的水平,实在上不了台面,最后只能要求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负责作战事宜。

不带立场的说,薛岳绝对是一位名将。在他看来,想要解决华东问题,必须把解放军分隔开来、逐个击之。

为此,薛岳集结了50多个旅,兵分三路,进攻山东、苏中、淮北等地的解放区。

此前,山东军区和华中局已有商议,两军于7月15日在徐州一带会师,对敌发动决战。

国军的进攻打乱了我军的计划。

眼见形势不对,粟裕果断拒绝带兵北上会师,并顶着巨大压力,亲自给中央发去电报,请求先在苏中地区作战。

后经毛主席亲自拍板,粟裕得以留在苏中,并打出了名震天下的“七战七捷”,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7月17日,国军开始对苏中发动总攻,粟裕在指挥军队迎敌之余,致电陈毅,希望山东野战军主力能够南下支援,稳住泗县、睢宁等地。

山东虽也遭到敌军进攻,但为了华东全局,陈毅决意带兵南下、为粟裕分压。

7月31日,山野兵临泗县城下,当时我军可以攻城部队有22个团,敌人守城兵力仅有8个团,兵力悬殊极大。

再加上我军刚打赢几场小的遭遇战,士气正盛,所以陈毅和参谋长宋时轮简短商量后,决定进攻泗县城。

然而,这场看似手拿把掐的战斗,却遭遇了巨大失利。由于天降暴雨、准备不足等原因,山野在付出巨大伤亡后,只得撤退。

泗县战斗后,山野士气低迷,反观华中,在粟裕的带领下连战连捷,部队斗志高昂。

凡事就怕对比,山野内部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甚至有官兵开始质疑上级的指挥水平,他们抱怨道:“上级领导成天说选择弱点,这次是选错了”。

部队的负面情绪,也影响到了陈毅。

这位一向儒雅随和、从容不迫的老总,一夜之间没了自信,他郁闷的对8师领导说道:“过去党内同志曾有公论,认为我这个人最善于打败仗,这话很对”。

二,换帅风波

泗县战役后,我军连失淮阴、淮安两座重镇,华东人心惶惶。

在此情况下,开始有人质疑陈毅的带兵能力,换帅的呼声此起彼伏。

当时,主要有两种换帅方案:

第一条是延安方面,一些领导建议让徐向前顶替陈毅、主政山东。

早在1939年,徐帅就带兵进入山东,并担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对山东的情况比较熟悉。

同时,徐帅的军事能力极其出众,是我军最能打的几位战神之一,有他镇守山东,华东局势自然会有所好转。

第二条方案,则是华东饶书记给出的:由粟裕担任山东军区司令。

饶书记其人,各位应该多多少少有些了解,他在新四军经营多年,又于1945年底出任华东局书记,份量极重。

而饶书记和粟裕间的关系,也颇耐人寻味。

早在华中军区成立时,饶书记就第一时间致电中央,希望让粟裕出任华中司令员。

后来中央决意成立东南野战军,粟裕主张留在江北作战,是饶书记的鼎力支持,粟裕才向中央斗胆直陈。

济南战役中,华野内部闹别扭,饶书记特意从后方跑到前线,开总结大会,狠批宋时轮、敲打许世友。

等等行为,以笔者拙见,饶、粟两人间多少有点知己之感。

三,毛主席投出关键一票

延安和华东方面,各有各的推荐,那毛主席该如何抉择呢?

很简单:谁也不换,仍由陈毅担任主帅。

明面上看,第一条方案确实不错,但毛主席却另有考虑。

首先,徐帅病体初愈,山东形势太过严峻,徐帅的身体可能扛不住高负荷的工作;

其次,当时的几大解放区,东北有林罗、中原有刘邓。西北有中央顶着,朱、彭两位老总亲自坐镇,另有贺老总在晋绥兜底,不会出现大问题。

唯有华北,仅聂帅一人苦撑,中央需要储备一位战略级人物,在紧急关头“救火”,所以徐帅脱不开身。

至于饶书记的方案,毛主席顾虑的更深。

当时的粟裕,经过苏中七战七捷,已有名将之姿,就连眼光颇高的毛主席,也公开赞赏粟裕“将来能指挥几十万部队”。

但是,能带兵打仗和能管理好部队是两码事。

华东山头林立,各部将领都是能征善战者,哪一个不是浑身傲骨?

粟裕能力极强,是位天才战将,但他的资历太浅,难以服众。

比如南临战役后,谭老板当众评价粟裕“粗枝大叶,缺乏远见”、许上将在孟良崮、济南战役两战中,接连和粟裕闹别扭。

说到底,粟裕还是没能冲破将与帅之间的一层桎梏,这也是他在解放时期,虽然南征北战、立下齐天之功,却依旧无法问鼎元帅的重要原因。

而陈毅却是协调各方、镇服诸将的最佳人选。

之后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眼光。

洛阳战役中,华野陈参谋在中野耍性子,不给陈赓、刘帅面子。当时远在中原局的陈帅,听闻消息后,一纸电报,就让陈上将乖乖低头认错道歉。

这份统将的能力与情商,华东有几人能比?

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领将者,谓之帅也。

陈毅老总是当之无愧的帅才!

13 阅读:2012
评论列表
  • 2024-06-02 14:46

    还是伟人识人

新新史界

简介: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