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蚊香的古代看人们怎么和蚊子过招

透明雨y 2024-05-30 17:33:47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烦人的蚊子也越来越多,被蚊子叮咬一下奇痒,即使咬不到你,也要吵死你,其声音令人头秃,而且总在夜间出没,专门祸害睡眠,令人防不胜防。

蚊子是一类与恐龙同期的古老生物,蚊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26亿年前的三叠纪,那时它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演化出蚊子的特征。

在我们想象中,古人夏天的美景应该是这样的:林间翠竹摇曳、香蕉树下乘凉、泉水潺潺、昆虫鸣叫、青蛙轻吟。

然而古人的夏日生活并非完全惬意,他们同样要面对蚊虫的骚扰,古代文人们骂起蚊子有水平,写诗写文章,总之要把自己的愤懑好好抒发一番。

明代诗人程通的《恶蚊》“旅馆疏窗暑正炎,飞蚊无数恼人眠。成群夜出晴檐下,逐阵雷鸣客枕边。任是终宵高秉烛,也须微暮略薰烟。乾坤幻化何时息,直待西风九月天”。

是说正是炎热的夏天,出门在外睡了个旅馆,窗户还不是严丝合缝,成群结队的蚊子围在我耳朵边。

睡也睡不着,蚊子也赶不跑,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要等到九月西风起的时候啦。

蚊虫烦扰不断,古人生活中缺乏现代驱蚊工具,他们是如何对付这些蚊子的呢?

据《周礼》记载:“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在周朝时,朝廷曾设立名为“翦氏”的专职人员,负责利用焚烧杂草的方式来消灭蚊虫。

由于莽草不适合在室内使用,人们开始使用更为健康、气味更淡的艾草和蒿草来代替莽草驱蚊。

他们还发明了一种名为“火绳”的驱蚊工具,这是一种用艾草或蒿草编织而成的绳,燃烧时散发出的香气能够驱赶蚊虫,类似于蚊香的功能。

明朝方孝孺的《蚊对》里记载了烟熏驱蚊的场景:“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

火绳只适合居家使用,但外出还是会受蚊子困扰,怎么办呢?

古人为此发明了香囊,驱蚊香囊制作精美,相当于在身上佩戴了一个“花露水香包”,如果拿现代的驱蚊贴之类和它比,那我们还真是得甘拜下风,论颜值比不过,论风雅,那更是相差千万里呀。

应对小小的蚊虫,古代人们构思巧妙,推出了一种灭蚊利器——青蛙驱蚊缸。

众所周知,青蛙因为天生的捕食本领,成为了蚊子最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在家中设置了一个水缸,里面养了一些青蛙。

蚊子习惯阴凉潮湿的环境,并需要在水中产卵孵化后代,这个大水缸成为了它们的繁衍之地,只要蚊子飞入水缸,就会被青蛙的舌头迅速捕食。

然而,这个所谓厉害的策略实际上并不太实用,青蛙能够捕食的蚊子数量十分有限,而且青蛙的叫声很吵,人们可能还没被蚊子叮醒,就已经被呱呱声吵醒了。

既然蚊子这么狡猾,避开它不就行了?于是,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古人躲进了蚊帐里。

《诗经·召南·小星》有诗句:“肃肃宵征,抱衾与裯”。这里的“裯”即床帐子。《金楼子》中也有记载,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有一顶碧纱帱帐,让“营营饿蚊不得其缝而入”。

古代蚊帐有四方形的,有弓形的,上窄下宽如覆斗样的,还有扇帐、荷花帐等,但并不全是用来防蚊虫的,而主要起遮蔽作用。

蚊帐的材料品种很多,富豪人家多用丝绸绫罗为材料,故称“丝罗帐”,一般平民用粗布缝制,古人为了驱蚊可谓绞尽了脑汁,蚊子也许是人类的千古宿仇,被蚊子叮咬的那种感觉,你懂的。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