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文博会何以一路生花?

深圳特区报 2024-05-27 10:07:57

“不用东奔西走,一日逛遍中国尽览世界。”这几天,在文博会16万平米展馆暴走过的人,才懂得这句话的含金量。

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今天即将落下帷幕。这场文化盛宴这段时间被各种刷屏,成为中国文化展会当之无愧的“顶流”,正阔步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迈进。

回顾这场文化盛宴,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打开方式——

有人说文博会很好玩,能骑马滑雪吃遍全国美食;

有人说文博会好逛,数字科技、AI、非遗文化,什么都能见识到;

有人说文博会很好买,企业合作、进出口订单等,采购商买到眼花;

有人说文博会新鲜、新奇、新潮,既能看见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照见未来科技的模样;

有人说,在文博会的各个展馆穿梭,就像是带上了任意门,上午还在“阿勒泰”欣赏风光,中午就到了“甘肃”大吃一顿,下午还能去“法国”看展览……

如果从专业数据来总结本届文博会——

展馆展览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展览规模、展商数量和海外参展商、采购商数量、文化产业头部企业参与度均创历届之最;

超12万件文化产品和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展示、交易;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60个国家和地区、302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

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文博会追求的“四化”目标达到了新高度……

从2004到2024,20岁的文博会如今华盖亭亭,也见证深圳从“文化立市”迈向“文化强市”。

一个展携手一座城,正书写更加立体的城市传奇,重塑文化产业的集聚版图,更担起国家、时代赋予的全新使命。于深圳而言,举起文化发展的旗帜,早已写入这座城市的灵魂与骨髓。

回首来时路,文博会这样一个展会何以诞生在深圳?又何以与这座城市相生相长一路生花?

20岁文博之“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实效最强、影响最广的展会,文博会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窗口。

弱冠之年的文博会,闪耀着新使命的光辉——不只是摩肩接踵的人潮、奇思妙想的创意、“涨”声不断的交易,更重要的是与“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现实呼应。

通过这个窗口,世界看到的是一个厚重与灵动兼具、生气蓬勃且韵味悠长的人文中国,一个创意无限、活力无限的文化深圳。

文博会是中国文化产业重要的“风向标”,很多人在这里感知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脉动,把握那个改写命运的新窗口。

本届展会上,新风向已然清晰:文化产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人工智能化的时代即将到来。未来文化产业最大的风口,就是人工智能+深度数字化。

漫步文博会各个场馆,能强烈感受到“人工智能+深度数字化”氛围之浓,“AI”也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高频词,彰显文化产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深度数字化”将重塑几乎所有的产业,这个风口就如同20年前的移动互联网一样。

中国文化产业近年逐步形成的出海“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也在本届文博会风头正劲。

阅文集团、雅文传媒、枫叶互动、米哈游、微游互娱等文化出海“新军”齐聚,展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多元探索,他们以一种海外用户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中华文化的全球化表达,正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出海的生力军。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每年万亿产品出口国际市场,让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并赋能多个行业。

提升展会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20岁的文博焕发新气象。

首次设立的国际文化贸易展人头攒动,海外展商忙碌不停,迎接八方来客:老挝的文创咖啡、手工制作、旅游漫画,爱丁堡市的文创、影视作品,法国的薰衣草精油,捷克的水晶,伊朗的地毯……本届文博会国际展区面积扩大至2万平方米。

本届展会吸引了历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国内外超220家头部文化企业参展,参与度创历史新高,市场主体参展面积占比达75%以上,其中既有文化产业“顶流”,也汇聚了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势力”。

招商会、推介会、产品发布会、订货会等各项促交易配套活动场次呈井喷式增长,好项目、新产品、黑科技首展、首发、首秀争相登场,本届文博会积极搭台牵线,提前对接、配对、洽谈,把展览资源变成订单,释放以展带商的强大实力,为交易注入新动力。

文博会流淌城市精神

回望20年,文博会之所以能够一路生花,与其血液流淌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密不可分。

市场化,让交易助推产业腾飞。

文化产业,是文化,也是产业,良性的文化发展,需要在产业背景下,落地生根,生机勃勃。

市场经济,是创造深圳奇迹的立足之本。

而文博会早在起步之时,就确立“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产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2006年,第二届文博会在名称上增加“交易”两个字,使展会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此,文博会博览与交易两翼齐飞,推动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2023年,第十九届文博会文化产业招商大会签约总额34.2亿元,签约规模再创新高。

今年文博会更加强化交易功能,做好文博会招商大会,举办100场新品发布会,邀请国内外9万名以上专业买家、观众线下洽谈订货等。特色展品琳琅满目,贸易合作“热气腾腾”。文化产业招商会、文博会礼物甄选大赛、文化投融资项目推介路演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带货能力”,促进实质性交易,壮大文博会的生命力。

交易,才是展会“硬实力”,让参展商“有赚头”,让观众“有看头”,让文博会持续增强吸引力、影响力。

国际范儿,以文化汇通世界文明。

文博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展示、贸易平台,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文化金桥,也是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世界之窗”。互鉴,才能打开更多新可能。

深圳的发展,深嵌着因对外开放而与生俱来的国际化基因。而文化,是最好的国际交流载体。

早在2008年,深圳文博会便设立了“国际文化馆”,一方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另一方面推动“买全球”“卖全球”。20年间,文博会参会国家和地区已从首届的10个增加到了现如今的108个,今年还首次设立“国家文化贸易展”,推动中外文化“有来有往”,吸引了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英国爱丁堡商会、日本熊本县工艺馆、西班牙贸易协会等多家国际品牌展览机构参展。其中,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展会——德国法兰克福书展首次携特色图书亮相文博会。

在文博会上“一展逛全球”,正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互鉴的生动体现。

现代的、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不同文化在文博会上交融互鉴,竞相绽放光彩,以文化汇通世界文明,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让文博会展现出更大魅力和活力。

创新力,促迭代升级愈久弥新。

文博会给人的一个鲜明印象,是敢于创新,每年都有新的突破和惊喜。这一点更是深深打上了这座城市的烙印。

文博会一路走来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开辟线上、线下双空间,创新服务机制、丰富展会内容,突出新型企业、新型业态和新型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的展会特色。

20年来,各种“文化+”新业态,通过文博会这一平台,走向文化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有力激发了文化产业市场活力,成为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助推器。

不止如此,本届文博会着力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机构搭建展示、交易、交流平台,以“新”提质、以“新”促“新”的场景无处不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开新视野、提供新动能。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文博会紧跟时代步伐,才得以持续向着平台更广阔、影响更广泛、品质更高端的境界迈进。

本届文博会举行期间,有人给深圳贴上一个新标签——“趋势之都”。深圳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努力捕捉趋势、把握趋势,到了今天甚至在创造趋势。而这样一座“趋势之都”,于行业风向标的文博会而言正是绝配。

20年间,深圳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文化等行业乘风而起、破浪而上,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文化企业,腾讯、雅昌、中手游、华强方特都借助文博会的平台效应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这就是城市和展会之间的双向奔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也滋养着文化。

而文博会对这座城市而言影响到底有多大?一组来自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最能说明——

首届文博会举办时,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不到3%。从举办首届文博会以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汇顶流、聚财气。文博会的办会使命远不止为一座城市的文化产业点石成金,作为国际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风向标,文博会更有着聚势谋远的深意。

文博20年,与这座城市早已融为一体。

再回首,文博会二十载芳华灼灼,收获美景。新征程,文博会再前行奋楫笃行,无限精彩。

(深政观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