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大的诈骗电影,果然扑了

独立鱼电影 2024-06-12 10:25:57

端午档虽然已经过去。

但有部引进大片,还是不吐不快。

未上映前,宣传就很会「搞事情」。

这部电影讲的是美国在不久的未来,爆发内战,分崩离析。

台、港译名粗暴直接,「帝国浩劫」「美帝崩裂」。

宣传语:「帝国终有落幕时」「不一样的新爽片」。

此片阵容也不错。

编剧兼导演亚历克斯·加兰,曾拍过《机械姬》《湮灭》等不少热门科幻片,也提名过奥斯卡金像奖。

女主克斯汀·邓斯特,初代「蜘蛛侠女友」玛丽·简。

卡莉·史派妮,刚拿下威尼斯电影节影后、金球奖影后。

配角都是刚捧回戛纳影帝的杰西·普莱蒙。

出品方还是大名鼎鼎的独立电影公司A24。

这也是A24有史以来最贵的电影(制作成本5000万美元)。

北美上映后轰动一时,成为A24第二部全球票房破亿的电影(首部是《瞬息全宇宙》)。

此片在北美还被定为R级,人们都没想到这部电影能无删减引进。

所以影片一上映,很多人都兴冲冲去影院,准备一睹究竟。

结果,评价两极分化。

有人五星力推,与越战神作《现代启示录》相提并论。

有人一星大骂,「浪费时间」「傻了吧唧」。

也因为流媒体提前上映,国内票房成绩不佳,上映3天仅1600万。

那么,这片到底怎么样?究竟讲了些什么?

鱼叔刚替大家试完水。

今天就趁热聊一聊——

《美国内战》Civil War

此片最吸睛的还是大胆的设定。

美国本土爆发内战。

19个州脱离联邦,集结兵力逼进首都华盛顿特区。

白宫岌岌可危,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这时,仍有一行记者冒死前往白宫,采访已自身难保的总统。

他们会经历什么?

结果是「死路一条」,还是满载而归?

预告中有一个「名场面」,让很多人津津乐道。

美国士兵用枪指着一个亚洲面孔,询问来历。

——你是哪里人?

——香港。

——哦,中国。(一枪击毙)

官方文案不忘补充:「我只知道中国香港。」

不过,不论出于对设定的好奇,还是受民族情绪煽动。

相信大多数人看完的直观感受都和鱼叔一样:

妥妥的营销诈骗!

以为讲政治,结果社会背景和权力斗争全靠脑补。

以为会有激烈的战争场面、震撼的动作戏,哪知只展现了局部巷战,完全看不到战场的紧张和残酷。

最精彩的都在预告中了。

以为会探讨深层的社会和人性问题,如国家认同、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结果都只是浮光掠影。

影片焦点始终在战地记者身上。

试图通过他们拍摄总统的不易,展现战地记者的职业挑战、道德困境和个人成长。

难怪很多人吐槽货不对板。

那么,抛开虚假营销看,此片是否很好地拍出了战地记者这一群体呢?

首先得承认,确实有可取之处。

影片延续了亚历克斯•加兰一贯的视觉风格,用精确沉静的构图、鲜明细腻的画面和很多极具张力的慢镜头,还原了战地记者眼中的真实世界。

有深入前线的紧迫,有直面死亡和血腥场面时,心脏漏一拍的生理冲击。

用照片的定格结束一段情节,显出其敏锐的新闻嗅觉,也点出了战地记者的职业使命。

叙事上也反高潮,避开戏剧化冲突。

战地记者的困境,是截稿日遇上电力系统受损,抱着电脑无法及时上传稿件的尴尬。

没有对这一职业的过度神化,有的只是疲惫不安,想早早完成工作的普通人。

但,毕竟不是纪录片。

全片最大问题在于,故事缺乏任何感染力。

特别是人物塑造,相当刻板、陈旧。

主线情节是,卡莉·史派妮饰演的年轻记者作为主角,从一个充满理想但缺乏经验的新人,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老练、目光坚毅的职业人。

她的前后转变突兀。

毫无准备就冲到前线拍照,动辄受伤,还要别人提醒她配备防弹衣。

近距离看到垂死之人都呼吸急促,丧失表达能力。

高潮一场戏,是她踩着无数松软的身体,深一脚浅一脚地从死人堆中爬出。

这一幕被奇观化呈现,更像是刻意在推动年轻记者成长。

果然,到了结尾,她又能冷静凝视总统被射死的全过程,并拍下那一幕。

片中,记者主角团中有老中青三代。

年轻一代热血方刚,充满激情,但总是掉链子,不被看好。

邓斯特饰演的资深记者不同意年轻人的加入,认为过于冒险。

但老年人劝她接纳新人——「你不是也从这个年龄过来的吗?」

影片最后,老一辈记者为了救年轻人,纷纷倒下。

年轻人站起来,接过了前辈的衣钵。

这样的情节,原本是想影射战地记者这一群体内部发展和传承。

只可惜,这样的安排公式化明显,十分俗套。

而且,这种靠救助与牺牲的戏码,放在任何职业群体都能适用。

对于记者的职业精神,缺乏足够针对性的刻画。

要我说,整部电影就像一则寡淡的新闻。

用老套的成长模式,讲述一个貌似新奇的故事。

没有观点、没有态度、没有情感、没有信念。

战地记者的不易和无力,即使不看电影也能想象到,电影并没有提供额外的经验。

片中,战地记者最大的困难还是生命威胁和精神创伤。

和死亡擦肩,患上严重的PTSD,这些话题本身就不新鲜,而片中因为模糊了战争背景和个人立场,更让人难以代入具体情境,产生共情。

也是因此,亚裔被杀的情节才会成为「名场面」,一些观影现场爆发出不合时宜的笑声,宣发也借此煽动民族情绪。

影片为了给这一职业去神圣化,有意强化他们在政治上的中立立场,对伤亡的淡漠态度。

能看到的只是,他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中,面无表情地拍照。

很多记者的牺牲,甚至会让人忍不住质疑战地记者冒死拍摄那些照片的必要性。

说白了,影片没有借极端环境和特殊职业,挖掘出人性。

战地记者保持中立立场无可厚非,但这不等同于他们真的足够冷漠和超脱。

电影《杀戮战场》中,战地记者深入战争前线,目睹了大量的苦难、暴力和不公,这极大激发了他的情感反应,使得他很难像普通民众一样置身事外,保持完全中立。

《枪声俱乐部》中探讨了战地记者面临的各种道德困境:

当他们亲临杀戮现场时,是优先记录真相,还是保护受害者?当他们自己身处险境时,生命和报道哪个更重要。

片中可见,他们对小我的牺牲不仅是出于宏大的职业信念,也是新闻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而且更多时候,报道的「客观性」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有时他们不仅无法还原公众真相,还有可能损害公众舆论,被政治决策者利用。

不过,回到这部影片,也有很多人认为,不该从现实角度去解读。

有人认为,影片是有意模糊背景,不做明确的道德评判,仅仅呈现战地记者在战争中的被动局面,存在主义困境下的异化表现。

不做评判当然可以,但总不能将人物刻画得过于简单。

影片显然过度依赖碎片式呈现,缺乏对整体故事和主题的有效表达。

《现代启示录》虽然也悬置了具体的战争情境,表现出一种间离感,但整部电影所传递的异化主题是非常明晰的。

它对于人性的复杂、多变、矛盾、难以捉摸等,进行了非常浓烈的展示,不仅呼应了这一主题,也承载了更具典型性的现代性困境。

可是《美国内战》中,只看得到缺乏情感、逻辑链的情节,模糊的、难以共情的角色,以及虚化的背景。

而且,别忘了,被虚化的背景,是被放大加粗的片名「美国内战」。

如此引人注目的设定,到底用意何在呢?

终究是噱头盖过了内容。

影片结尾看似意味深长。

总统被杀前一秒,记者如愿得到采访机会,哪怕只得到一句「告诉他们别杀我」。

总统倒地后,记者疯狂拍照,庆幸头条有了。

无疑是讽刺媒体的道德缺失和炒作行为。

但这样一部电影,难道不是迎合了这样的现实吗?

1 阅读:324
评论列表
  • 2024-06-13 06:30

    [狗头][狗头][狗头]看到几个记着图片还以为是战地记者

  • 2024-06-12 16:49

    这部电影的宣传语真是让人期待不已,希望剧情也能够兑现承诺

  • 2024-06-12 14:04

    看片名以为是“奥迪”,结果成了“奥拓”!

  • 2024-06-12 16:05

    看来这部电影的阵容还是相当强大的,期待能够带来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 2024-06-12 14:47

    《美国内战》在大陆的票房是不太好,但观众如果到影院去看了,还是有几个值得回味的镜头/情节。我们很多电影的票房是很高,但只能让人一看而过。

  • 2024-06-12 11:27

    如果片名不叫《美国内战》,估计看的人会更少。妥妥的擦边叙事,食之无味的水煮鸡翅。

  • 2024-06-13 00:25

    只想问,国内编剧有水平比这个剧本编的好么?

  • 2024-06-12 21:32

    成本5000万美刀?这电影成色最多2000万美刀,除了结尾杀总统那段枪战花钱,其他没啥大场面。

  • 2024-06-12 19:22

    这片子重点可不是什么战地记者 没有一定的美国社会和文化知识背景看起来就是莫名其妙的 其实这是一个公路片

  • 2024-06-12 11:52

    最多给2分,其中名字1分

独立鱼电影

简介:电影从未如此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