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美国充电站变成特斯拉坟场

哎呀来扶我一下 2024-02-15 08:01:23

近期,美国和中国的民众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在美国,特别是特斯拉车主们遭遇了难题。由于北极涡旋的破裂带来的冷空气南侵,极端寒冷的天气成为了常态。据福克斯新闻报道,众多电动汽车车主因为充电难题感到愤怒和无助。特别是在芝加哥,特斯拉充电站几乎成了电动车的“坟场”,车辆在严寒中无法充电,车主们不得不在冰雪中等待数小时以充电。尽管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这确实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福克斯新闻甚至呼吁拜登政府和白宫不应过度推广电动汽车,而应让市场自主决定消费者的选择。

那么,美国电动汽车面临的这些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呢?电动汽车在冬季真的难以充电吗?如何才能有效地充电?作为一个保守派媒体,福克斯新闻对电动汽车一直持保留态度。维基百科社区更是指出,福克斯新闻在科学和政治报道方面仅是“勉强可靠”。因此,关于特斯拉充电站成为汽车坟场的说法可能被夸大了。

福克斯报道,美国全国范围的严寒对电动汽车行业带来了挑战。通常情况下,充电仅需15至20分钟,但在冰冻天气下,充电时间可能延长至90分钟。美联社对密西根大学的研究生安基塔·班萨尔进行了采访,她在皮茨菲尔德镇的超级充电站遇到了充电问题。当时气温降至零下14度,她的特斯拉电量仅剩7%。她发现汽车并未开始充电,而是显示电池正在升温,需要等待电池达到适当温度,约1小时50分钟后才能充满电。这种情况确实令人沮丧,在冰雪中等待两小时充电,无疑是一种折磨。但值得注意的是,班萨尔刚购买这辆车一周,属于新手车主。

实际上,在寒冷天气中,特斯拉和其他电动汽车都有应对策略以确保正常充电。电动汽车在冬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下降,电解液黏度增大,甚至部分凝固,导致电池内部化学反应速度减慢,尤其是锂离子的迁移速度。低温不仅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效率,还可能导致内部材料损伤和老化。具体影响包括:

1.锂沉积和锂枝晶的生长:在低温充电过程中,由于晶格收缩,负极空间不足以嵌入锂离子,导致电荷转移和固相扩散变慢。锂离子无法嵌入负极,只能在表面形成锂金属,即锂镀层。低温下锂镀层生长不均匀,容易形成锂枝晶,严重时可能刺穿隔膜,导致电池失效。

2. SEI膜的增厚: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的嵌锂电位通常低于电解液的还原分解电位,导致形成SEI膜。电阻增加导致极化增大,电位向低电位偏移,金属锂与电解液反应形成越来越厚的SEI膜。研究表明,低温下应使用低电流充电,避免快充,以保护电池。

3.电极材料的局部晶格破坏:低温下晶格收缩,强烈嵌入可能破坏正负极局部晶格,导致无法修复的损伤。

4.电解液的极化分解:低温下电化学极化和浓度极化严重,电极/电解液接口容易发生副反应,导致电解液分解,SEI膜增厚,有机电解液分解造成不可逆损害。

因此,在低温下给锂离子电动汽车充电时,需要避免两个主要问题:低温和快充。有人可能会问,低温下怎么避免低温?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电动汽车的设计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即预先加热电池。

班萨尔作为新手车主,可能不了解可以通过车辆设置提前告知汽车即将充电,从而启动电池预热功能。这样一来,到达充电站时电池已预热,可以正常充电。大多数电动汽车都具备这一功能,尽管会消耗一些续航电量或需要预热约半小时。

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电动汽车时,应注意充电前对电池进行预热,并尽量使用低电流充电。有趣的是,挪威作为电动汽车使用率极高的国家,却很少遇到充电问题。这是因为大多数挪威电动车主在家中充电,家庭充电站通常只能慢充,这在冬季不仅减少了麻烦,也减轻了对电池的损害。相比之下,美国家庭拥有充电桩的比例不足一半。因此,尽管美国近期遭遇严寒,电动汽车遇到的问题仍是少数。虽然续航减少在所难免,但合理充电仍然可行,不至于像福克斯所描述的那样严重。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为何美国今年冬天如此寒冷,而与之纬度相近的中国却相对温暖?这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厄尔尼诺期间,太平洋东岸气压较低,西岸气压较高,导致美国偏冷,中国偏暖。拉尼娜现象则与之相反。例如,2008年中国的大雪灾就是拉尼娜现象的结果。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北极涡旋更易破裂南下,对气候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非常复杂。作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者,人类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趋势,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无论是电动汽车充电时忘记预热电池,还是其他生活中的挑战,我们都可以从中学习并做出改变。毕竟,生活总是要继续前行的。

0 阅读:7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