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12日,日军的子弹打中了哥哥彭中荣,穿左胸而过,打了个对穿孔。弟弟彭中志就在附近,一看马上扑到哥哥身上。 在1944年的夏季,衡阳城外的烽火连天,这是抗日战争最为残酷的一幕。在这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家国情怀与血肉之情。彭中荣和彭中志,两兄弟便是其中的缩影。他们来自湖南长沙,一个家

流浪的奶冻 2024-04-22 15:20:50
1944年7月12日,日军的子弹打中了哥哥彭中荣,穿左胸而过,打了个对穿孔。弟弟彭中志就在附近,一看马上扑到哥哥身上。 在1944年的夏季,衡阳城外的烽火连天,这是抗日战争最为残酷的一幕。在这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家国情怀与血肉之情。彭中荣和彭中志,两兄弟便是其中的缩影。他们来自湖南长沙,一个家庭的6个孩子中,彭中荣排行第二,1937年踏上了军旅之路,成为黄埔军校的学子,后来在第10军预备第10师29团担任迫击炮连连长。而彭中志,家中的第四个孩子,1944年长沙沦陷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前往衡山,加入了哥哥所在的部队,担任文体干事。 兄弟俩随部队从衡山转战衡阳,参与了血与火的考验——衡阳保卫战。彭中志虽是文职人员,却也选择与哥哥共同抗敌。他们防守的是环城南路附近的炮兵阵地,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他们有时躲在防空洞里,有时则只能装死求生。彭中志曾幸运地躲过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威胁,每次从死神手里逃脱,他都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不止于此。随着战斗的进一步激化,弹药紧缺成为了制约他们战斗的重要因素。面对着日军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彭中荣与战友们斗智斗勇,不断寻找突破口。最终,为了减少伤亡,他们甚至不得不采取“打一炮,躲一炮”的战术。在这种极端困境下,彭中荣的迫击炮连在一个月内发射了4000多发炮弹,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就在战斗进入最为惨烈的时刻,1944年7月12日,一个不幸的瞬间发生了——彭中荣在指挥迫击炮射击时,被日军狙击手的子弹打中,子弹穿透了他的左胸。彭中志在不远处目睹了这一幕,心如刀绞,他立即扑到哥哥身上,用自己的身体为哥哥挡住接踵而至的子弹。这一刻,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比血还浓。 彭中志和彭中荣兄弟俩的命运,也在这一刻发生了转变。 在被俘后的日子里,彭中荣因伤势未愈,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而彭中志则时刻陪伴在他身边,尽管自己也是满身伤痕。日军将他们安排在衡阳市政府的临时俘虏营地里,与其他被俘的中国士兵一同过着非人的生活。食物稀少,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每天都有士兵因伤病而离世。在这样的环境下,兄弟俩的情感成为了他们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尽管处于绝望之中,但彭中志并没有放弃希望。他在营地里四处打听,想要找到逃离的可能。通过与其他几名士兵的交流,他们得知了日军在夜间的守卫相对宽松。彭中志开始密谋逃跑的计划,然而考虑到哥哥彭中荣的伤势,这一计划充满了风险。 一天夜里,彭中志偷偷摸索到日军的仓库,幸运地找到了两套日军的军装。他小心翼翼地回到兄弟俩暂住的屋子,换上了日军的军装。彭中志对彭中荣说:“哥,我们得走了,穿上这个,装成日军,也许能混出去。”尽管彭中荣的身体状况让他难以行走,但在生死关头,他也只能咬紧牙关,依靠彭中志的搀扶,艰难地移动。 他们选择在夜色中悄悄离开,避开日军的巡逻队。彭中志一边拖着受伤的哥哥,一边警惕地观察四周的动静。每当有日军车辆驶过,他们就迅速躲进路边的灌木丛中,屏息凝气,直到危险过去。就这样,经过一整夜的艰难跋涉,天色渐明时,他们终于摆脱了日军的控制区。 彭中志和彭中荣兄弟俩在逃离日军控制区后,依靠对地形的熟悉,向着与日军阵地相反的方向行进。他们经过了衡山、南岳后山,沿途遇到了许多困难,包括险峻的山路和缺乏食物的困境。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收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包括提供食物和临时的休息场所。尽管路途遥远且艰难,彭中荣的伤势也时刻困扰着他们,但兄弟俩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在经历了数日的跋涉后,彭中志和彭中荣终于到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通过一系列的转移,他们最终联系到了当地的抗日力量,并得到了必要的治疗和照顾。这段时间里,彭中荣的伤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彭中志也在这段经历中,更加坚定了他对抗日和保卫国家的决心。 这段逃亡的经历,不仅是彭中志和彭中荣兄弟俩对生命的顽强拼搏,更是他们对家国的深情和责任的体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与无数的中国士兵一样,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不屈不挠、勇敢抵抗的历史篇章。尽管战争留给他们深深的伤痕,但他们的精神和勇气,却成为了后人永远的记忆。

0 阅读:2

流浪的奶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