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亨《纸之月》结局“水与火”意象解读;最后走向梨华的是谁?

霧風誌 2023-05-16 21:11:24

《纸之月》的开放式大结局,是我今年上半年追完的作品中结局最有后劲的,我认为它是需要一些时间沉淀、消化、细细琢磨的那种结局。

正如李施优演员在终映采访所说:“所有角色都在虚无地追逐着什么?因为是追寻假象的人们的故事,所以含蓄地表达了不少内容,有很多部分都十分抽象,所以是一部比较难理解的作品。”

——“因为不易理解,所以更有魅力。”

作为文学改编,我认为《纸之月》的完成度大概是120%的程度?风格上既保留了原作强烈的文学性,也用独特的影像魅力赋予故事新生命,在最后一个场景得到升华。

梨华的结局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值得注意——水的意象。

梨华初到泰国,下着大雨,她脱掉外套放下染血的袖子,雨水浸湿了全身。明明是应该隐藏起血迹,尽量不引人瞩目才对,为何要放下袖子?

镜头特写染血的袖子被大雨冲刷,甚至鲜红的血迹已经有些被冲淡成粉红色,也许有一层“冲刷罪恶”的意思。

虽然血迹的来由并不是她杀了人,而是朴炳植被别人捅一刀,梨华只是目击者,沾到了血。但她没办法面对那错综复杂的状况,一旦警察来了,她就无法脱身了,毕竟因为“现金雨”和李楼利的尸体被发现,警察已经在找梨华了。

梨华牵扯到的罪太过混乱、复杂,而鲜血是最直观的表达,如同一个触发器。她穿着沾血的衬衫,狼狈地开始了逃亡之旅。

抽象层面理解的话,梨华在韩国沾染的罪,初到泰国时被一场大雨冲刷,雨水本身有冲刷、洗净的特质,也是电影中常用的,想起《掮客》中IU的台词:“我有时会做梦,梦见下雨···雨会把昨日的我冲洗干净。”

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场大雨仿佛能冲刷、洗净昨日的罪恶,然后继续走下去(于是有一个迈开脚步的特写镜头)。

不过这和小奶狗在大雨中悔恨不同,那场戏雨水的作用是情感的倾泻,他意识到自己对梨华的爱、他的初心,但是一切已经覆水难收,雨水就是这种强烈的情感的象征,同时也渲染着悲伤氛围。

关于梨华的水意象,更明显、频繁出现的场景,是在梨华和被她救下的小男孩一起回到他家民宿后,梨华在河边洗衣服,这里又有一个洗净、洗涤的动作,镜头特写河水的流动,叶子随着水流被推向远方。

水可以洗净梨华心灵,使她获得平和,在此地过着非常纯粹、干净的生活,与都市、金钱纠缠的灰蓝色调不同,在此处的生活是充满生机的绿色系色调,豁然开朗一般,整个画面都明亮了。

水,是灌溉生命之源,水从根本之处滋养万物,洗净后赋予新生,如同被洗礼一般,梨华重新穿回一袭白衣,回归自然,她纯粹又纯善的本心。

梨华原来,就是那样的人啊。轻灵的、水一般的女子。

说到水对万物生命的作用,我也想到大结局中善英那对夫妻的对话中提到的火,水和火的意象也可以对应来看!

灭掉了表面能看到的火,只要枝繁叶茂就以为无关紧要,而某处开始正在腐烂、正在枯死······

很明显这段话隐喻着剧中人物逐渐失控的命运,某个程度上也是对故事反思、表达创作者观点的台词

——“我们是不是也从某处开始正在腐烂啊。”

这段话中提到了火,火元素带着毁灭性的特质,火的出现,意味消失或者销毁。

比如,烟火。

这是一个很隐晦、抽象的烟火分手场景——

在绚丽绽放的烟火中,曾象征着爱情的一轮弯月不光是黯然失色,更最终消失于夜空,一段爱情被彻底地隐藏、消毁了。

小说中有一段烟火描写,不过不是用于分手场景,那时梨华还觉得他们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分开,因为,比感情羁绊更紧密连接着他们的,钱。

“‘烟火的背后有弯月亮。’光太冷不防说道。天空中确实挂着一弯宛如剪下的指甲般的月牙。每当烟火升起,它就被隐去,当烟火的亮光被吸收般消失后,它又缓缓地露出来。”

烟火是那么夺目,梨华也不禁被吸引住,因为她原本就喜欢闪耀的事物,即使是假象。

补充一点,在烟火分手的场景中,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背景的白色气球?各机位的镜头中都有明显到甚至有点碍眼的白色气球。

一个顶楼看烟火的氛围式名人露天派对,怎么会用这种一点都不华丽、又很单调的白色气球道具?不奇怪吗?

正如我上篇分析中提到过“真假月亮”,以及假月亮在镜头中的作用,这里就是要让我们感到违和,感到奇怪,因为,白气球在这里也是“假月亮”!

在烟火面前,真的月亮失去了光。

就连假的月亮,也苍白失色,不具任何吸引力,不再闪亮,只是不和谐的、碍眼的存在。就像他们的关系。

画的纸月亮,曾经是他的初心,但是过后再看的话,可能也不过是他人生的一张分镜图。

说完了烟火(火意象),再回到结局的水意象。

和火的特质相反,如果说火使某种东西消失、毁灭;那么水则是情感流动、冲刷洗净、滋养生命、赋予新生的象征。

在最后一幕中,梨华又一次将太阳变成了月亮。上一次是由爱情而获得的短暂地万能感,转瞬即逝、迈向失控的转折点。

这一次不同了,太阳下山、月亮渐渐升起的时刻,梨华重新获得了万能感。

这种万能感不再是通过他人、外界而得到的,是梨华找到了真实的自我,获得了自我意义上的救赎。

为何说是自我意义上的救赎?

毛姆《作家笔记》有一句话:“只有没主见的人才接受道德规范,有主见的人有自己的准则。”

很明确的是梨华是有着自己准则的人,法律、道德,都不会是困住梨华脚步的因素(因此我觉得开放式结尾的脚步声,是警察的可能性非常小)。

通过她救下那个上吊的人,梨华向我们展现了她的意志,她决定向前走,用她自己的方式得到救赎。

最后的镜头飞越过梨华,一刻不停向前的湍急流水、冲刷着岸边石头的流水,不受任何阻碍总是不断地、向前流······

梨华也可以这样,在月亮的光辉下面对真实的自我,就这样,继续,向前走。

而靠近的脚步声,单就剧情上,可以是任何人,却也不可能是任何人。

你希望那个人是谁?小奶狗?佳乙和善英?但更可能的是,没人能找到梨华,因为没人真的了解梨华。

当梨华转过头来眼中噙满泪水,嘴角微微向上似乎是释怀一般地微笑,直视镜头,定格。

靠近的脚步声+直视镜头,这是我想了很久的个人解读,在抽象的层面——这可能是全剧“我们”(观众)第一次有机会“走近”真实的梨华,而梨华终于也毫无保留地展现真实的自我。

即使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了她10集之久,可能对她有着这样那样的评判或情感,可能会像佳乙、善英一样疑惑,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我们所认识的梨华、世上所认识的梨华?

什么才是真实的梨华?

直到这最后一幕,我们终于,迎来了真正地、与真实的刘梨华相遇的时刻。

在这时刻,能确定的是,我爱梨华的这件事,那是真的。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