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端午节珍贵照片:龙舟赛男女齐上阵,小孩戴香囊、五彩绳

南斋孤风中 2024-06-06 19:52:17

端午,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里,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人们会举行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回顾几十年前的老照片,那些场景再熟悉不过了。

河面上龙舟竞渡,船夫们英勇挥舞船桨;

岸边熙熙攘攘的人群,手捧粽香祭奠先人;

还有到处飘荡的艾草芳香,人们把祝福挂满了门楣。

一切都那么热闹喜庆。

菖蒲艾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成都。

每当临近端午节,天还未完全大亮。

古城的大街小巷,便已经涌动着一股股清香气息。

从乡下赶来的农人们或背着,或挑着,或是推着鸡公车,满街吆喝叫卖着。

他们带来的,可不是普通的货物。

而是带着晨露的菖蒲、艾草、青蒿等各种草茎植物。

清晨的空气中,弥漫着这些野生香草的馨香。

闻起来清新怡人,让人精神一振。

对她们来说,这些草本不仅仅是赚钱的货物,更是端午节里保佑家人平安的重要物品。

别看这场面有些喧嚷,却饱含了浓浓的民间味。

当老一辈的成都人,推开门。

便会被扑面而来的香草气息所包围,不由自主地会发出一声赞叹。

这就是端午节独有的乡土情怀了。

挂艾草

老照片里,村子里两位身着白衣灰裤的妇女,正在门檐高处忙碌着。

她们你一棵我一棵。

将翠绿的艾草,小心翼翼地插挂在门楣上。

这是那个年代乡间,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习俗。

端午节这天,要把门上的旧艾草换成新艾草,祈求一年平安。

因为艾草,被视为除病灾的吉祥植物。

那浓郁的香气可以驱赶瘟疫,护佑家人安康。

照片定格的那个时节。

村里的男人们,通常都是外出做工挣钱,留守在家的就只有妇女们。

于是,她们就互帮互助,挨家挨户给每户人家换新挂上香喷喷的艾草,把这份祝福传递开来。

手工包粽子

端午时节,包粽子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稻香与嫩叶,清香弥漫开来。

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娴熟展现。

祖母会先把粽叶一片片仔细展开,糯米、蛋黄、豆沙等馅料也依次备好。

接着大人们包裹,孩子们打理粽叶。

一家人分工协作,其乐融融。

包好的粽子码放整齐,然后小心翼翼地蒸煮。

家里,很快就飘散出阵阵诱人的糯米香气。

让人迫不及待,想品尝这顿佳肴。

吃过后,剩余的粽子,往往还会分给邻里亲朋。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多选择在超市购买方便的粽子。

虽然省去了动手包的烦琐,却也失去了那份浓浓的节日氛围。

挑香囊

古时的端午习俗中,别有一番讲究。

人们会特意沐浴更衣,佩戴编织精美的小香囊。

香囊中塞满了像雄黄、苍术、丁香这样的中草药。

闻一闻,便有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不仅能帮助祛除瘟疫祸患。

对祛风散寒、预防感冒鼻炎等小疾小病也有一定功效。

妇女们,会亲自缝制香囊。

有的用棉布,有的用丝线,都巧手编制得美侑可亲。

这不仅是一种,保佑身体健康的民间智慧。

更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与祈祷。

小朋友们自然也不例外,脖子上总要挂一个可爱的小香包,洋溢着孩子气的活泼。

他们总能,被这些充满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深深吸引。

在这天装点一番,特别有仪式感。

五彩绳

端午节那天,孩子们无一例外要佩戴上这些精巧的小香包。

有的甚至戴好几个,像装点着自己一般兴高采烈。

除了脖子上挂的香囊。

他们手脖、脚脖甚至脖子,都要绑上五颜六色的小线绳。

这种五色绳,一直要戴到七月七日。

孩子们,都很喜欢把自己打扮得绚丽多彩。

急匆匆跑到一起,相互比较谁家的香囊戴得多,谁的五彩线更鲜艳好看。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习俗。

这一习俗的历史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隆重的赛龙舟活动。

沿江两岸簇拥着观赛的人群,欢声笑语、锣鼓齐鸣。

身着戏服的健儿们,先在岸上展示舞龙舞狮。

随后分批登上龙头龙尾的龙舟,挥桨引水,你争我赛地飞快驶向终点。

赛龙舟,不单单是一种体育运动。

更蕴含着对先贤的崇敬、对美德的追求。

南北差异

每逢端午佳节临近,南北粽香四溢。

勾起人们对这汩汩流传的传统滋味的无限向往。

虽说南北的包粽习俗有些差异,但核心的文化内涵却一脉相承。

在北方,人们爱吃密实圆滚的粽子。

以糯米为主料,混入豆沙、蛋黄或红枣等甜美馅料,包裹紧实。

久经水火的炮制,口感Q弹爽脆,甜味醇厚浓郁,让人难以忘怀。

相比之下,南方人做粽更偏好咸香味道。

他们用宽松包裹的粽叶,笼罩糯米或粉浆。

内衬肉馅、咸蛋或者腊味等咸味内陷。

蒸煮温和,入口即是绵软细腻、淡雅鲜香的口感,清新怡人,余韵无穷。

不同的地域环境和饮食习惯,造就了包粽子的这种区域差异。

但粽叶编织、馅料装填、蒸煮香气的场景。

却是南北方人共同的端午记忆。

更重要的是,无论南北。

这惹人馋涎的美食寄托了子孙后代的美好祈愿,寓意团圆幸福。

民族记忆,丝毫不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端午节,乡村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天未完全亮,从乡间赶来的农人们,就挑着或推着鸡公车。

高声吆喝着叫卖菖蒲、艾草、青蒿等香草。

大街小巷顿时飘散着阵阵芳香,让人精神一振。

妇女们会提前做好包粽子的准备,在这一天亲自动手,把各色美馔馅料包裹于翠绿的粽叶之中。

北方人喜欢包甜味的粽子,南方人则偏好咸香味道。

孩子们,自然是最兴奋的。

他们要佩戴编制精美的香囊,手脖脚脖上也要缚系五颜六色的小线绳。

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到了下午,全村人就都三五成群涌向河边,观看最热闹的赛龙舟。

水手们在锣鼓喧天的呐喊声中。

挥舞铁桨驱船前行,你争我赛。

是的,这份传统习俗,或许在今天的都市生活中略微淡了一些。

但它饱含着中华儿女的文化,民族记忆,丝毫不减。

愿我们永不忘本,代代相传,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传下去。

0 阅读:22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