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狄公案:狄仁杰平生大事记两次拜相死后追封为梁国公(五)

暂停键 2024-02-17 09:18:18

狄仁杰生于630年,病逝于700年,享年七十一岁,字怀英,号祁溪,是并州太原人(如今的山西太原)。

祖父是狄孝绪官,至尚书左丞;

父亲是狄知逊,官至夔州长史;

儿子狄光嗣,历任司府丞、地官员外郎、汴州刺史、扬州长史、歙州别驾;

儿子狄光远,曾持狄仁杰所写的帛书向武则天鸣冤,官至州司马;

儿子狄景晖,曾任魏州司功参军,因贪婪残暴,受到百姓痛恨,致使狄仁杰的生祠被砸毁。

年轻时期的狄仁杰就熟读儒学经典,并参加了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以“明经科”中式,被授予汴州判佐(也就是在如今的开封为官),开始了宦海生涯。刚进入仕途的狄仁杰因为坚持原则,不徇私枉法,竟然被人诬告工作失误,官司甚至打到了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那里,也就有阎立本发现狄仁杰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才,并称赞他说:仲尼称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这也就是“沧海遗珠”成语的由来)。

狄仁杰更被阎立本赏识和推荐,升任为并州都督府法曹(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职位属于司法系统),后来的狄仁杰更是平步青云,任职朝散大夫行度支员外郎、大理寺丞、度支郎中和朝散大夫。特别是任职大理寺丞时期,他运用多年担任地方法曹的办案经验,把之前一直积压在大理寺,涉及一万七千多人的陈年旧案,在一年内全部判决完毕,而涉案者无一人冤诉,都是心服口服。

686年,狄仁杰被征拜为冬官侍郎,也就是工部侍郎。

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时,因得罪宰相张光辅,被其弹劾,理由是狄仁杰出言不逊侮辱宰相。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

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朝为武周,狄仁杰于次年九月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692年的正月,他就被酷吏来俊臣诬告谋反,被逮捕下狱并认其罪。狄仁杰被平反后贬为地方官员,也就有他被贬到彭泽担任县令,也就是如今的江西彭泽(酷吏来俊臣陷害狄仁杰的故事,我们后面再细说)。

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时,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孙万荣听到狄仁杰被起复后不战而退;

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接着他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

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年的九月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705年唐中宗复辟,追赠狄仁杰为司空;

710年唐睿宗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

747年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庙,附祭于中宗庙廷;

941年狄仁杰被后晋朝廷追封为太师。狄仁杰的坟墓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附近;狄公祠位于江西彭泽县黄岭乡姚家村西,原为唐旧县街北门衙狱;狄梁公街位于山西太原市崇善寺北端东侧,原名狄公祠街;狄村是狄仁杰的故里,在太原市老城区南郊,村旁西北有狄母手植的槐树,称为唐槐,并有“狄梁公故里”石碑。

0 阅读: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