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景区”,兖州尝试一场“双向奔赴”的创新实践

齐鲁晚报 2024-06-06 09:21:07

当非遗“住”进景区,二者会擦出什么火花?近日,兖州区牛楼小镇景区创新“非遗+景区”模式,打造了沉浸式非遗体验区,开设兖绣、五谷画、凤之羽汉服、传拓等10余项非遗展示体验专区,让游客和市民亲身体验、亲手制作,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韵味和魅力,成为景区热门打卡点。非遗与景区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让非遗“火”起来、景区“热”起来。

游非遗,体验“景”上添花

一根针线、一张绣布,在非遗传承人张娟的讲授下,几名游客拿着工具按照老师的指导下料绘图、贴花染色、穿针引线……认真体验兖绣的制作工艺,不到一会儿,就创作出一幅纯手工的栩栩如生新绣品。

“非遗是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仅仅保护还不够,需要走进百姓的生活。非遗进景区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我们把技艺展现给游客,可以让更多游客认识、了解、爱上兖绣,让非遗的传承更有生命力。”非遗传承人张娟说。

非遗进景区,旅游新体验。牛楼小镇景区结合自身定位和发展需求,巧妙地将原本藏于博物馆、隐于民间的10余种非遗项目引进景区,打造成为游客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游玩项目,四方游客近距离、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玩出不一样的文化味,实现“景”上添花。今年以来,景区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营业收入2523万元。

赏非遗 小剧场里有好戏

“6月骄阳似火盆儿,麦浪滚滚真喜人儿,孔孟之乡人振奋儿,运河两岸民欢欣儿……”寻着节奏轻快的山东快书走进古朴的小院内,不少游客正坐在木凳上休息。台上,兖曲社社长颜宁正操着一口方言表演着山东快书《麦香管口村》。漫步在牛楼小镇,走累了落座兖曲社赏一出精彩的曲艺相声已成为游客钟爱的消遣方式。

兖曲社是兖州本土的曲艺相声园子、非遗小剧场,常态化开展相声、山东快书、快板书、双簧、山东渔鼓、相声剧、地方小品等表演活动,成为景区热门打卡点。

赏非遗表演,享文化盛宴。除兖曲社外,牛楼小镇每周末都会举办百姓大舞台活动,展演花棍舞、山东梆子戏、民乐、舞蹈等传统文化节目,为广大市民游客献上“文化大餐”,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购非遗 赋能经济发展

为推动非遗传承人走市场化道路,带动传承人增收致富,牛楼小镇在景区建设了“山东手造”展销中心,进驻了凤之羽汉服、香达人食用油、兴达酒业、启智木玩、兖绣、石刻、剪纸等十余种非遗文创产品,并同步在牛楼小镇电商直播间销售,打造了集吃、游、购、赏、娱等为一体的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体验中心,受到游客群众广泛购买和好评,拉动消费200余万元。

兖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姚博表示,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好的传承。下步,兖州区将继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在文旅项目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文创产品供给、文化旅游业态以及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非遗+”深度融合发展,让非遗“活”起来,旅游“旺”起来,推动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康岩 济宁报道 通讯员 刘玉珲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