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现身:歼-20B和运-20B电子战机用途引热议,引领未来发展趋势

军备解码 2022-10-15 22:04:44

近日,空军接连发布多部宣传片,用丰富生动的画面描绘了未来的空中主战装备,其中“歼-20B”和“运-20B电子战机”首度现身,带给外界极大震撼。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在先进空中平台领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带来的未来机型,这些机型的出现,也在印证中国空军的远大抱负,不仅仅是追赶那个全球霸权,而是要超越并登上世界之巅。

歼-20B引导3架无人机的画面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去年10月份,社交媒体上首次出现歼-20双座改进型号首飞的重大消息。随着时间的演进,更多更清晰的资料不断流出,这个型号得到最终证实。按照中航工业的一贯命名习惯,外界将这款双座歼-20称为“歼-20B”,不过在实际用途方面却引发了很大争议。毕竟在“歼-20B”问世前,全球隐身战斗机都没有发展出实体双座型号,导致外界对于“歼-20B”用途的认识模糊不清,主要的猜测有4个方面的应用。

“歼-20B”引领了五代战斗机发展方向

首先是双座教练机。从四代机开始,由于单座型号操作复杂,新手飞行员很难适应,因此出现了专用的双座教练机,比如说为F-16A准备的双座F-16B,为歼-10系列准备的双座歼-10S,针对歼-11B的歼-11BS等。这种前后座都拥有控制权限的设计,使得四代双座教练机成为新飞行员接受教官传授经验的绝佳平台,同时也能用于简单的对地攻击。各国在采购四代机时,实际会一并采购单座和双座教练型。比如我国早年买到的苏-27SK和苏-27UBK,以及近日因为坠机引发关注的印度海军米格-29K和米格-29UBK。对于五代隐身战机来说,早期虽然可以通过选拔精锐飞行员的方式试装,但大规模部署阶段还是要面临训练问题,双座“歼-20B”的出现也就理所应当了。

非常少见的苏-27UBK和歼-11BS齐飞场景

其次是双座多用途战斗机。在四代机发展历程中,美制F-15E是个非常特殊的型号,这款在1986年服役的双座多用途战机,是人类航空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融合战斗机和轰炸机特性的尝试,代表了当时美国航空工业的世界顶尖水平。之后,俄制苏-27参照F-15E发展了类似的苏-30系列,国产歼-16其实也属于苏-30的后续发展特殊型号,并且都大获成功,证明了单座空优战斗机改进成双座多用途战机的合理性。再加上美制F-22A隐身战机,曾有一款被称为FB-22的衍生型号,设计理念与F-15E有些类似,因此,“歼-20B”其实是隐身时代歼-16的说法,也得到部分观点认可。

F-15E引领了多用途战机发展潮流

再次是双座电子战机。2021年9月的珠海航展上,国产歼-16D横空出世,打破了美军EA-18G在战术电子战机领域的垄断。从之后官方报道歼-16D与歼-20、歼-16混编作战演练来看,歼-16D也确实执行反辐射、电子干扰、频段保障等任务。不过,歼-16D毕竟只是一款非隐身四代机,在隐身时代似乎有些落伍,因此,“歼-20B”将作为新一代歼-16D,可与歼-20完美搭配。特别是随着五代机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雷达、供电、航电等系统也会愈发先进,双座隐身电子战机的设计思路也非常具有吸引力。

歼-16D也需要隐身平台加持

第四是双座无人指挥机。上述三个猜测都是建立在四代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路径清晰、思路合理,无非是新加入了隐身元素,但无人指挥机则截然不同。全球航空工业进入隐身时代后,最大变化是隐身弹舱的出现,相比于之前外挂弹药的做法,隐身弹舱在保证战斗机隐身性能的同时,极大地限制了载弹量以及机载弹药尺寸。美制F-22A通过修改AIM-120C/D尺寸,最多只能内置6枚,歼-20虽然有后发优势,弹舱尺寸更大,但后期最多也不过装载6枚霹雳-15。至于大尺寸对地、对海攻击武器,除非重新设计,否则很难装进深度有限的弹舱中。事实上,在现有科技水平下,仅仅通过修改歼-20设计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无人机却可以实现。

歼-20暂时只能搭载4枚霹雳-15

上世纪80年代,苏联防空军发展新一代米格-31拦截机用于国土防空。当时,米格-31一度被赋予“小型预警机”的称呼,显见其卓越的雷达、航电带来了很强的空中引导、指挥能力。之后,美制F-35也沿用了这种做法,内在本质没有变化,但新的信息化技术叠加后,总体水平却比米格-31有了质的飞跃,这也正是隐身战机发展成无人指挥机的技术基础。毕竟无人机不是什么高科技产物,美苏在冷战时期甚至连反卫星战斗机项目都已上马,与无人机的联动自然也曾尝试过。但当时的通讯技术有限,网络传输速度、带宽等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空情变化,反应延迟带来的致命危险使得这种尝试没有多少价值。

高度信息化是五代机引导无人机作战的基础

然而,这几个问题在40多年后的今天都已得到解决,无人机由信息化战斗机引导下作战,在技术上的封印已经被打破。近日,在CCTV-7的军事栏目中,赫然出现了一架“歼-20B”引导三架飞翼隐身无人机作战的景象,进一步证实了“歼-20B”的具体应用方向,已意味着全球军事航空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从技术上说,中国并不是第一个提出类似发展计划的国度,美国F-35和俄罗斯苏-57在“歼-20B”问世前,都公开了各自的无人机联动方案。其中,F-35是与多款中轻型无人机联合,苏-57则是与重型无人机联合作战。相比之下,“歼-20B”虽然公开的时间最晚,但技术跨度最大,可以说是开创了新的时代。

“歼-20B”推动隐身战机进入新的发展领域

在36年前服役的美制F-15E,引导了此后数十年间全球战斗机的多用途发展潮流,从中国歼-10到俄制苏-27,甚至是不太知名的瑞典“鹰狮”,都积极开发四代半多用途型号。如今在美俄隐身战机发展偏向保守,一直以单座型为平台的情况下,中航工业结合自身在无人机、信息化技术方面的特长,推出了技术上更加激进的“歼-20B”。相比于美俄的单座设计,双座型的最大好处显而易见,多出来的后座飞行员,可以指挥、调度、支援、起降伴随的无人机群,不仅技术更具可能性,而且配属的无人机群数量也更多,对未来战机发展的意义必将超越F-15E。

歼-10系列的巅峰之作——多用途歼-10C‍

1952年的朝鲜半岛上,美制F-86和苏制米格-15成为空战主力,也宣告当时各国大量装备的旧式螺旋桨、早期喷气式飞机已经落伍。1978年,随着美制F-15A战斗机加入美国空军,书写多年传奇故事的米格-21、米格-23以及F-4、F-5战斗机,都在一夜之间成为陪衬。2005年,美制F-22A开始形成战斗力,非隐身战斗机自此逐渐退出舞台的中央。每次诞生跨时代的战斗机,都会颠覆原有的空中力量形势,甚至会深刻影响世界格局。如今,“歼-20B”虽然尚在襁褓之中,但隐身母机指挥无人机群的战术理念,完全可以演进发展成为包含无人加油机、无人侦查机、无人反辐射电子战机、无人侦察机、无人轰炸机等在内的无人机作战体系。这种名为一机、实则一群的新型战斗构成,足以对普通隐身战斗机形成碾压。

这样的机群还谈不上完善

相比于需要花费这么多笔墨描述的“歼-20B”,“运-20B电子战机”就要简单很多。按照官方展示的模型,“运-20B电子战机”是以运-20A为基础,换装国产大推力涡扇-20发动机形成的运-20B为平台,并在机头等部位增设雷达舱和电子对抗天线的最新改型。可以说,“运-20B电子战机”的诞生,本质上与运油-20没有区别。很少有人意识到的是,像“运-20B电子战机”这种规格的大型电子战机,远比大型加油机、大型预警机更稀罕。哪怕是2022年,连巴基斯坦都能维持9架中型预警机的当下,真正装备有战场监视、通讯、防干扰等能力的大型电子战机,并保证成体系运转的其实也只有美国一家,连俄罗斯都已经实质性退出,中国则是唯一的追赶者。

“运-20B电子战机”的特征非常明显

从体系作战的角度上来说,“运-20B电子战机”与“歼-20B”的组合,进一步揭示了未来空中力量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构成。这两者之中,一个是填补关键空白,另一个是划时代突破,两相结合带来的空中战力叠加,将彻底改写未来空中力量格局。不知不觉间2022年已经快要过去,中航工业甚至是中国军事工业在这一年间,也取得了不小的建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空中力量已从一个苦苦追赶的后来者,逐步演进成为引领发展的先行者。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号--星空军情站

1 阅读:31

军备解码

简介:追踪热点军情动态,点评最新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