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调研行·品牌吉林|“撒”向太空的“星星”

人民网 2024-06-05 15:55:56

很多人对中国航天产业的印象都是,发射卫星火箭那是“国家队”才能干的事儿。

2014年12月,脱胎于中国“光学摇篮”——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长光卫星正式成立。它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也是东北地区首家“独角兽”企业。

成立10个月后,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

与省同名,“吉林一号”不仅是吉林省卫星产业“撒”向太空的“星星”,更是吉林省高质量发展“无中生有”最闪亮的样本之一。

“个头”越来越小的“吉林一号”组星等比模型。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向太空“撒星星”,需要“星星”小,需要“星星”轻,更需要“星星”多。

2023年6月15日,“吉林一号”高分06A等41颗卫星成功发射,创造了我国航天历史上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从一箭4星到一箭41星......“吉林一号”目前在轨卫星数量已增至108颗,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每30分钟就有一颗“吉林一号”从我们头顶飞过。

以现有在轨卫星测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5至37次重访,为环境监测、农林生产、生态保护等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从初代卫星的400公斤级降到如今的20公斤级,我们对卫星的‘减肥’效果特别上心。”长光卫星党委书记贾宏光介绍,长光卫星在星载一体化整星设计制造技术方面不断升级优化,在保证卫星分辨率、幅宽等指标不降低的同时,将单星的研发成本从千万级降到了百万级。

“我们几乎每个月都会成立一个创新小组,解决碰到的各种困难,逐步攻克问题,将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新的卫星型号中。”贾宏光说。

瞄准遥感行业“数据获取难、更新频次低、影像价格贵”的痛点问题,长光卫星不断推出创新性产品,通过提供海量、优质遥感数据,促进遥感行业生态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全国两会,“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星河璀璨,群星在轨。分辨率、宽幅等性能进一步提高的“吉林一号”第四代卫星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撒”向太空,它们让世界近在眼前,成为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宋丽云、刘凡、谢龙、欧阳易佳、董丝雨、皇甫万里、马俊华、李成伟、李洋、石天蛟)

(责编:马俊华、谢龙)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