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国史大纲》:温情与敬意

商业科技场 2024-04-10 00:13:58

撰文|王长胜

我读书有个习惯,喜欢读那种需要读很多遍的书。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就是此类。

读这本书必须先了解一下创作背景。该书写作于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6月完稿,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7年7月7日,对中国觊觎已久的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从此正式拉开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序幕。国民政府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土地沦陷,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钱穆先生也随着北平学界的众人一路辗转来到了昆明西南联大,一路上目睹了日军侵略下的惨状。钱穆先生和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一样都感受到了深深的绝望,亡国似乎就在眼前,未来的中国将何去何从,所有人都不敢想象。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即将亡国的危难之际,钱穆先生抱着“写中国最后一本通史”的悲壮,在云南昆明岩泉寺开始着手编写《国史大纲》。现实让钱穆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了全书始末。钱穆指出,“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他希望作为抗战中流的精英分子能够从民族的辉煌历史里汲取力量前行。万一亡国,也好让后代知道原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着如此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钱穆先生希望能借由《国史大纲》激发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能够复兴中华,完成复国大业。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史大纲》扬弃了近代史学研究中的传统记诵派、革新宣传派和科学考订派,分析了其见弊得失。钱穆先生认为,史学不等于技术,不等于历史知识与历史材料,不能纯为一书本文字之学;史学是人的史学,不能做号称客观的无人的历史研究,史学一定要与当身现实相关。

钱穆先生强调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如果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解,缺乏起码的尊重,此必成为无文化的民族,无历史意识与智慧的民族。他主张努力开掘国家民族内部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生机、动力。如果不深切理解国家民族背后的文化精神,则国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离散。

该书并没有通常那种相互吹捧的序,但是有一篇2万字的引论,该引论在成书之前就已公开发表,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引论之前,钱穆先生特地提醒读者,“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正所谓:读史以明智,知古而鉴今。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有一个区别于其他版本“中国通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大量篇幅着眼于朝代的兴衰转换。治史就要通“变”。“变”就是历史发生重大转折之际。抓住了“变”,才能了解历史之演进的内在动力。因此,钱穆先生对治世用的篇幅较少,尤以一朝衰落时期的表现和内在原因分析的最多。

在兴衰转变之际,钱穆先生又特别偏重于学术的兴衰对政权的影响。钱穆先生主张:一个朝代要兴旺持久,必须有一种立国的精神。这种精神实际就是儒家传统学术的精神。因此,学术(儒家)兴则国运兴,学术衰则国亡。

三代以降,中国历史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所谓三起,一是先秦到两汉,中国发展成强大统一国家;二是隋唐盛世;三是明清。所谓三落,一是魏晋南北朝,二是唐中期到宋元之际,三是清末至近代的衰落。在钱穆先生看来,这三起三落中,中国传统学术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起落:中国文化自春秋到战国的蓬勃发展,终于在秦汉之际促成了中国的大统一。但到东汉中期,传统学术自身的发展走进了一条死巷。由于世家门第的形成,学术和掌握他的阶级一起腐化了,脱离了社会实际,成为空谈和玄学。学术无法有效地指导政治,从而直接导致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年中国一蹶不振。

第二次起落:北魏时期,北方世家中产生出新的学术思想,根据儒家传统学术理论,制定了以“均田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的有效的制度,又一次实现了学术对政治的指导,为隋唐的一统奠定了制度的基础。唐中期,藩镇和穷兵黩武彻底地破坏了学术的基础,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和衰落。而且更糟糕的是,藩镇对学术的破坏非常彻底,直到北宋费尽心力也难以使学术复兴。

第三次起落:钱穆先生对南宋的程朱理学评价很高。学术再一次复兴,并为中国带来了第三次复兴。但清的专制高压统治,虽然得到了一些暂时的好处(经济、疆域、人口),但又一次将宋明以来蓬勃发展的学术窒息,使清代学人再不能像宋、明时以天下为己任,被迫走向了训诂小学。学术发展的停滞,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衰落。

在此,我顺便推荐钱穆先生的另一本著作,可以配合着《国史大纲》一起读。钱穆先生在1952年发表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篇幅不算太长,很容易读完。该书选取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为例,从政府职权分配、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和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种种政治形态产生的客观条件,分析中国历代政治利弊得失以及最后瓦解的问题。既收纳中国数千年历史全貌,又切中每一历史节点上政治制度的特点。

对比过其他几套“中国通史”,比如傅乐成先生的《中国通史》和吕思勉先生的的《中国通史》,也翻阅过更为鸿篇巨著的《剑桥中国史》,我还是独爱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穿越大半个世纪的云烟回望,这本由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钱穆先生撰写的通史论著作《国史大纲》,在战火纷飞中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当时生活的窘困、物资的紧缺以及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穆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了全书始末。

1939年6月,《国史大纲》正式完成,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经面市,该书就以其独特的见解与细致的考证成为了当时各个大学通用的历史教科书,在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起到了积极的民族文化凝聚作用,同时也奠定了钱穆史学大家的地位。直到现代,昆明岩泉寺中仍保留着钱穆教授著书处,并在此立碑纪念。2010年该书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直到今天,《国史大纲》依然是商务印书馆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发起的针对正版经典图书的大型图书补贴计划“多多读书月”里,商务印书馆都把《国史大纲》作为重点推介书目之一。商务印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书香社会大背景下,出版社与平台作为知识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应合力把优质出版物推广给广大读者,“多多读书月”在选品、营销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前三季读书月里,该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国史大纲》《发现之旅》等优质文史社科类产品获得了大量读者的青睐。在第四季读书月里,商务印书馆联合活动推出了更多优质经典书籍,如《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独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等,“希望更多读者多多阅读,爱上阅读”。

启动一年多来,“多多读书月”不断进行产品升级,本次第四季“多多读书月”继续在前三季产品基础上迭代创新,联合更多的国内权威出版社、图书出版公司和优质图书品牌,专注于社科、历史、哲学经典书籍。

“持续地做一件事,并在其中得到力量,作为继续前行的动力。”这是“多多读书月”主办方的坚持,这也是我每一季“多多读书月”都推荐一本好书的原因。

最后,附上2022“多多读书月”金秋书单:

0 阅读:0

商业科技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