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齐中祥《舆情学》书评

饮冰听雨 2023-02-12 09:59:17

世界上不存在天然划分好的“XX学”,一切都是为了方便研究才划出来的。因而不管是“舆情学”,还是“摸鱼学”,先得说明自己是干什么的,像之前说的:“(包括其他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所有的概论书籍一定要先定性,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必然性,讲述学科的历史发展,研究的内容方向,学科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以及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景。”

从这个角度讲,本书基本做到了。尽管书中呈现出的舆情学的重要问题和研究领域驳杂,与相关学科关系不清不楚,研究方法含糊,但有了这本相对系统的书,就宣告了“舆情学”不是无根浮萍,别的不说,以后高校教师围绕这个开几门选修课,名曰紧跟社会热点岂不美哉?在2015年之后,但凡带有“XX舆情学”“XX舆情概论”一类书名的书,少有与本书完全没关系的,而且只能成为下属分支。再不济,在解释“舆情”的时候,都得加上一句:齐中祥认为,舆情就是指公众的情绪,究其本质是指公众的社会心理在可见形式下寻求的表达。

这个定义决定了书籍编写遵循的框架和学科理论基础的偏向。如果按照别的定义,偏向于舆论情况或者社会政治态度,那么舆情学理论的基础就应该偏向于舆论学,政治学等;如果要是偏向于民意情况、公众情绪,那么结合更紧密的应该是心理学、社会学;然后辅以新闻学、传播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等理论和方法论等。大体来说,本书的前半部分(2至6章,再加上第9章),是试图围绕着社会学、心理学来组建的。

然而不论怎么定义,舆情学作为交叉学科有点“叉”得太多了,这导致国内几乎所有的舆情学著作在理论基础上都像开武林大会。舆情学本来是从社会现象和实践中发生出来的学科,自2010年起,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就逐渐升温。讲现象分析、讲案例复盘,材料不少,用别的理论来解释往往还都有那么些道理,但你说这是舆情学的基础理论,我传播学跳出来第一个不服(我社会学也不服,我心理学也不服……)。这导致了许多从系统、从理论研究舆情学的书籍陷入两个境地:要么“一顿案例猛如虎,一看理论二百五”,要么“一顿概念猛如虎,一看实操退堂鼓”。

我个人认为,从理论性、从系统性方面来讲,这本书就像相声《醋点灯》里用玉米面包的饺子,别管里边加了什么,起码饺子没散。第1章《舆情学:全球视点》是个导入,云山雾罩,第二小节“舆情学研究的领域”值得看看;第2章《舆情及舆情学概念》是给本书搭建框架和学科划界,关键是“公众的情绪”这一概念;第3章《舆情诱发》讨论舆情诱发的主客观因素,看起来头头是道;第4章《舆情回应》、5章《舆情发酵》和6章《舆情干预》是本书的重要干货,具有现象分析和实操的方法论意义,比如4、6章的后两小节,5章的第二小节等,目前国内的舆情书籍在操作原则无出其右,而且要是完全能依照书中的原则来做,那舆情事件引发的风波估计能减少50%以上——但没什么鸟用,“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

如果说前几章中规中矩,作为舆情从业人士或研究者基本都能认同并理解的话,那么从第7章开始,本书就走向了放飞自我。高情商说法是,走在学术前沿,提供多维思考方法和模型;低情商说法是,想法不成熟,缺乏实操性,故弄玄虚。

第7章《舆情博弈》,引入博弈论来分析舆情主体,想法非常具有新颖性和启发性,所谓“完全(不完全)信息静态(动态)舆情博弈”看着就很带感,但兄弟,起码你要来几个详细案例分析啊,不能笼统地说很多舆情博弈案例是多种类型混合啊,大家要看具体舆情博弈是什么策略啊,不是掏了钱来看博弈论概念入门啊……;第8章《舆情态势分析》,态势分析很重要,但是SWOT分析法,或者马尔可夫预测法,或者同异反系统理论,这应该属于舆情分析系统、分析模型的理论支持和底层构建,不需要了解的人用不上。在没有数据支撑和简明报告的情况下,呈现一个三维同异反模型很难让人看懂;第9章《舆情表达机制》,更像心理学的内容,不过它具有实际意义,就是一些舆情系统,开始采用一种“喜怒哀惧爱恶欲”的情绪表达方式,丰富了所谓“正面-中性-负面”或“敏感-中性-非敏感”式的简单表达,但具体数据处理上算法有待改进;至于第10章《舆情管控管理》,软性引导和硬性控制,无甚新意。

本书的主要问题在于,越往后就越无法维持住其想搭建的统一框架,而且东拼西凑的东西越多,还要努力为每一章找出来自各个学科的理论支持,导致不可避免地生硬感和分离感;部分章节搭建缺乏逻辑条理,完全为分节而分节,无法与主题联系;表述繁缛而缺乏严谨性,口语化表达较多;见缝插针夹带私货推销自己……相较于李良荣那本《新闻学概论》第七版,简直毫无教材美感。看到这种评价,我相信你可能会把它扔到垃圾桶里——不过你再看看别的关于舆情学的书,说不定又会默默把它从垃圾桶中捡回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