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打工人的命,比咖啡还苦

新周刊 2024-06-23 12:10:35

作者 | 王一旦

编辑 | DR

题图 | 视觉中国

已从杭州某Manner门店离职的咖啡师A开玩笑说:“我还能活着离职,已经是老天保佑了。”

6月17日,连锁咖啡品牌Manner的直营门店分别发生两起店客冲突事件。门店监控视频显示,顾客与员工发生口角后,一名女性员工将咖啡粉泼向顾客,并大喊“你投诉呀”。随后,被泼顾客返回门店要求员工道歉,该员工又将手中的咖啡粉泼向自己,情绪再度失控并质问顾客:“我问你公不公平?!公平不公平?!”

发生其中一起冲突事件的门店。(图/Manner门店监控)

而在另一起冲突事件中,一名男性员工则在情绪失控后,直接走出柜台,双方发生肢体冲突。

6月20日,Manner回应称两起冲突事件均已做处理,其中女性员工已被开除,而另一位掌掴顾客的男性员工,则在相关部门调解下与顾客和解并道歉。

在微博热搜的相关词条下,有该门店附近商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男性员工事发后同样也没有上班,未知是否已辞职。

6月21日晚间,Manner再次就此事发声,并发布致歉声明称,将加强员工培训与教育、优化门店运营安排并加强对咖啡师伙伴的日常关心。

Manner致歉声明。(图/Manner官微)

回顾两次冲突,一味指责某一个体,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

在与两位已从Manner离职的咖啡师聊过之后,我们发现,比起某个具体的人,需要为此负起责任的,更应该是一个在高速扩张与极致效率的重压下,已经畸形的运行系统。

“门店的伙伴不是伙伴,是牛马”

如果用“钱多事少”来评价一份工作好坏的话,那Manner门店的一线咖啡师显然不是一份好工作。

Manner发迹于上海静安,起初只是一家2㎡的街边小档。发迹的原因也很简单:味道不错,价格便宜,咖啡普遍定价在15至20元,如果选择自带杯的话还可以再减5元。

其他几家品牌9.9元的咖啡大战,今天还打得如火如荼,而Manner其实一早就把性价比路线走通了。

把咖啡做出极致性价比,Manner确实有一套。(图/Manner小程序)

当时Manner被人评价为“踩着盈利线”经营,许多从业者都研究为什么Manner能将咖啡价格压到这么低。因为即便是后来Manner开始进驻各大租金高昂的商圈,它的价格在众多连锁咖啡品牌中依然保有竞争力。

此前我们在许多商业报道中提到过,低价是一种系统能力。我们反复琢磨一家品牌的商业模型、供应链优势,试图推演低价策略到底如何实现。

结果,我们细细端详现实世界,最终只能无奈地承认:其实没有任何锦囊妙计,Manner的低价能力,只是压缩成本的“大力出奇迹”。

Manner咖啡师,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他们身兼数职:既要做普通美式,又要做手冲,还要做外场清洁,并且独立负责收银出单以及客户服务。此外,排到早班和晚班的咖啡师还要负责开档和收档。

据界面新闻报道,Manner会按照门店业绩分配人手,日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一个店只派一个人。咖啡师A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她对《新周刊》说:“绝大多数时间内,店里只有一个伙伴,交接班会有两个伙伴同时在店的情况,但也就几个小时。”

在Manner,一人一店的情况并不罕见。(图/IC photo)

而在早高峰,一个人守店堪称史诗级难度。

另一位已从上海某门店离职的咖啡师B表示:“被分到早上单人开档是崩溃的,十分钟内要反复冲洗六次磨豆机、滤水盘、冲煮头和手柄,其中手柄还需要浸泡。此外,还要兼顾保洁工作、外场扫地等各种杂务。”

并且,早上开档的这十分钟是没有被提前预留出来的。这导致咖啡师B还在准备开档的时候,外卖和小程序就已经开始有订单,到店的客人也会抱怨:“为什么店里机器还没调好就显示开始营业?”

咖啡师B表示,早上最常听到的话就是催单:“小程序明明显示立等可取,为什么还没做好?”“还有多久,我要迟到了!”“外卖好了没啊,我要超时了!”

面对催单,他们也很无奈。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咖啡师要故意拖延时间。以一线咖啡师的视角来看,只有一句“牛马式”的总结——“做不完,真的做不完”。

没有任何一个员工想要“磨洋工”。(图/IC photo)

Manner起家之初,卖点之一是半自动咖啡机,和其他大型连锁通常配置的全自动咖啡机不同,半自动咖啡机的时间操作更长,也需要咖啡师有一定的技术经验。

咖啡师A对《新周刊》说,“就算以最快的速度,30秒萃粉、30秒出液、30秒制作、30秒打包,也要两分钟一杯,这还是建立在伙伴操作熟练的基础上,更不要说偶尔还会有点手冲或拉花的客人”。

咖啡师之于Manner,比起一个独立的人,更像是组装咖啡液、冰水和牛奶的工人,终日奔忙在固定的“流水线”上。咖啡师A表示,在高峰期,即便是没有人线下点单,两个人加起来,都会忙得没有时间吃午饭和解决个人问题。“吃饭要扣工时,上厕所时间久一点也要被说,本来商场里公共卫生间就是要排队的。”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关于Manner门店员工倒计时解决个人问题的消息,也引起过一阵讨论。

有网友晒出了Manner店内的倒计时。(图/小红书截图)

尽管Manner官方将咖啡师称作“合作伙伴”,看起来给足了员工身份与体面;但从Manner对待员工的种种争议来看,这份“合作”的诚意到底有多少,似乎并不好说。

在A看来,“只有上海总部办公室的伙伴才是真正的伙伴,门店的伙伴不是伙伴,是牛马”。

月薪5000,要站11小时岗

咖啡师A对《新周刊》说,门店内的监控系统始终运行,窥视记录着店员的一举一动。尽管不会有人每天实时坐在监视屏前,但不定期的抽查也足够让人如芒在背。

这恰如福柯设想中的“全景式监狱”,店员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正在被人监视,但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随时可能被记录和审查,这种不确定性和无形的监控压力,也会让他们进行自我审查与规训。

咖啡师A曾因监控记录被处罚。她所在的门店是一家半开放式门店,今年年初,杭州的气温一直在零摄氏度徘徊。“店里的空调不热,我们必须穿工服卫衣,工服非常薄,我里面穿了保暖内衣也扛不住。尤其是早上七八点,我真的冷得发抖,就把卫衣的帽子戴上了。”

戴上帽子的结果,就是她被门店负责人开了一张警告单。

吊诡的是,在某些时刻,监控发挥的作用却又十分有限。咖啡师A说,如果有顾客投诉,Manner也会调取监控。但其实这对于被投诉的咖啡师来说,只是“走个流程”。因为无论究竟是谁理亏,最后都会被判定成是店员的过错,“警告单多了门店就会劝退你”。

所谓的劝退,在咖啡师A的描述中,也是一种变相逼人离职的手段。“他们会让你再去上海培训2个月,所谓的培训,其实就是去上海的门店工作,但这几个月,你付出在上海的生活成本,工资却仍然是原来所在地的工资。”

大多数人接到二次培训的要求都会主动离职,“像一些二、三线门店的工资更低,在上海培训有时候还要倒贴生活费上班。说是只培训2个月,实际上能不能回来还要看当地需不需要人,这不值当,还不如重新找份工作”。

咖啡师A就职的那家Manner门店,3个月走了7位咖啡师,“我是主动走的,其中有3位是被这种去上海‘二次培训’的方式劝退的”。

有咖啡师面对“二次培训”会选择离职。(图/IC photo)

有不少媒体采访到,Manner的工资并不如外界传言的优渥。咖啡师A说她的底薪是3000多元,加上各种奖金补贴,每月平均薪资5000元左右。

而这5000元上下的工资,也不是能尽数拿到的。大多数人入职前都看中Manner做五休二的制度,但实际入职后才发现做五休二只是纸面上的规则。

Manner实行工时制,每月要上满167小时才能拿满底薪和补贴,理想状况下每天8小时就能完成工时要求。

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Manner的班次不固定,有可能今天6小时,后天9小时”,所以到后期只能靠单休,才能完成每个月的工时要求。

而在一些营业额更好的门店,咖啡师往往需要连轴转,别说单休,不休都是常见情况。

咖啡师B则表示,Manner的确也有“加薪考试”的制度,“但是难度就不说了,连预约都排不上号,想卡你是非常简单的”。

咖啡师B选择离职的导火索,就是经历连续的不合理排班后,提出调整却被大区经理拒绝。用咖啡师B的话来说:“难道人能三天不吃饭,然后用一天吃三天的饭吗?”

咖啡师A曾有一次在店里工作了11.5个小时。“那天排班不合理,但他们也不会给你调整。我是中班和晚班连上,从上午十点站到了晚上十点半,中间只有半小时的休息。”

咖啡师A也表示,有些门店还存在砍工时的手段。“比如早班是七点半到下午两点半,砍掉半小时吃饭时间,工时只有6.5小时。如果下午不是很忙,会让你提前下班,那后面的工时也会被砍掉,也就是说你只有6或5.5小时的工时。”

Manner,绝不会让任何打工人白混到哪怕一分钟带薪的工时。

飞奔的Manner,

麻烦回头看看打工人

2015年,第一家Manner开业。

此后三年,Manner虽然开了两家新店,但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夫妻店”产出模式。

直到2018年,Manner开始接受滚滚不断的大额投资,身价飞涨,一路高歌猛进,离最初那个2㎡的小铺越来越远。2021年时,Manner的估值就已超150亿。到了今年,Manner的扩张步伐更显激进。

Manner的第一家门店。(图/Manner官网)

去年10月,Manner宣布第1000家店开业,并宣布2024年的目标是再开1000家。也就是说,Manner完成首个千店目标用了8年,而第二个千店目标,在不开放加盟的情况下,Manner打算只用一年就完成。

加速开店不难理解,估值往往体现了投资者对于品牌的规模预期,高估值往往需要相应的规模来支撑。为了维持并证明高估值的合理性,被投资的连锁品牌往往会选择扩大规模来稀释较高的估值,所以Manner不得不奔跑起来。

过去人们戏称Manner是参考办公楼晚上亮几间来设计选址模型。虽然真假难以验证,不过在知名的“打工人血汗工厂”附近,的确日夜伫立着不少Manner门店。只是没想到,几年过去,Manner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像打工人的血汗工厂。

维护所有员工权益是所有大型企业的必修课,从来都不应该只是财报上几页可有可无的“面子工程”。所有生意做到最后都是人的生意。在高速扩张的时候,别只盯着自家的出杯量和门店数,也回过头来关心关心一线员工的心理健康吧。

采访的最后,我们问咖啡师A目前是否还在从事咖啡行业,咖啡师A说:“是的,我目前在一家私营咖啡馆,不忙的时候能坐下来休息一下,看一下手机,冷了可以戴上帽子,空调不是装饰,工作时间稳定,也不用担心赶不上末班车,虽然单休,但我快乐了很多。”

注: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采访对象均做匿名处理。

校对:遇见;

运营:嘻嘻;

排版:段枚妤

封面:《咖啡未冷前》

[1]Manner飞速扩张,员工把压力和怨气泼向了顾客.界面新闻.

1 阅读:255
评论列表
  • 2024-06-24 13:27

    对于企业来说人命不值钱,企业就是花多少的钱,买最高的劳动价值[静静吃瓜][静静吃瓜]

  • 2024-06-24 12:17

    尖酸刻薄刁蛮任性的老女人太难伺候

  • 2024-06-25 08:20

    这就是资本家的嘴脸!典型的压榨方式!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