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的遗言很蹊跷,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经人篡改过的?

徐华说过去 2024-06-14 00:59:42

«——【·前言·】——»

前几年,汉高祖刘邦的临终遗言“安刘必勃”,曾被一些同志大加印证,广为宣传。我们重新考察了有关的历史事实,难道这句话的真实不值得我们进行怀疑吗?

«——【·刘邦的为人·】——»

刘邦遗言的出发点和现实基础。刘邦是豁达大度、刚毅果断的开国皇帝。在他取得政权以后,根据历史的经验,为了“安定刘氏”天下,曾作过坚持不懈的斗争。

凡属“安刘”的必要措施,他都坚持付诸实施,从不犹豫而留隐患。他曾分三步采取过措施:讨伐异己,消灭隐患。.他把能独当一面的诸侯,视为危及刘氏天下的敌人,或兴兵讨伐,武力

巧设机关,除国灭族。韩信、彭越、英布等先后被杀,均可说明刘邦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是何等坚决。封刘姓王。在诛灭异姓王的同时,刘邦将自己的兄弟子侄,逐个封王

据守原异姓王的国土,置天下于刘氏掌握之中。这样做还怕大臣谋反,所以他又与诸大臣刑白马而盟,可以看出刘邦对消灭威胁刘氏政权的“敌对势力”,安定刘氏天下,不遗余力。

刘邦晚年已意识到吕氏是危胁刘氏天下的主要力量,不可能反而对吕后交付身后的天下大事。据《史记》载,随着各路诸侯的被平,权力斗争的中心逐渐转移到刘氏政权的核心中来

其突出表现为易太子的斗争。早在楚汉之争时,刘邦已立刘盈为太子。他这样作不单是因为宠爱戚姬、偏爱少子如意,恐怕还是选定理想、可靠的继承者,以防止被人篡权。

但是他的这个决策遭到了习惯势力的坚决反对,也受到吕后集团的顽强抵制。在两大势力斗争的关键时刻,吕后用张良计请出“四皓”辅佐刘盈。“四皓”一出,事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刘邦认为“四皓”肯辅佐太子,是天下心向太子的表现,动摇了易太子的决心。另一方面他也看出大权将落到吕后手中的危险性。刘邦对太子的未米,刘氏政权能否巩固的问题,忧心忡忡

这说明,刘邦晚年最关心的是赵王如意母子的安全,但他尚无良策可以确保百年后赵王不受吕党的杀害。赵尧为他提出周昌相赵的策略,于是他立刻采纳实行了。

周昌在易太子的斗争中,曾站在刘盈一边。但当刘邦认识到周昌有忠于职守的品质时,还是立刻派周昌“相赵安刘”。与此同时,也采取坚决措施,限制诸吕势力,以确保赵王的安

樊哙是吕后的妹婿,在建国斗争中有赫赫战功。刘邦晚年曾卧病不朝,无人敢谏。樊哙象当年闯湾门一样,冲进宫中,面陈得失。言词激切,忠于汉室,使刘邦笑着接受意见。

没有必要临终把天下大事托付给“安刘”的破坏势力吕后去贯彻执行。如果他能认识到“安刘必勃”,为什么还会一个人郁郁悲歌呢?既然能认识到“安刘必勃”,为什么不对?

«——【·相关疑问·】——»

在易太子斗争中陷于孤立的刘邦,一改过去之豁达大度,既不和群臣商量,自己又无计可施,因而辗转于痛苦的病榭之间,等到病危时却忽然悟到“安刘必勃”,这不是极其反常吗?

刘邦要杀樊哙,说明他已严重地认识到吕氏集团是“安刘”的潜在敌人。刘邦口投吕后遗言,叫她重用周勃“安刘”这不特别令人费解吗?这是疑一。

杰出人物有时对事物的发展会提出较准确预见的可能性。但任何预见都只能是形势发展的一般推断,不可能对事物的发展推测得那样具体细致,丝丝入扣。

刘邦生前处理军政大事,重大失误就很不少,并不是处处都料事如神的。他所安排的“周昌相赵”以“安刘”的计划就破产了,但他的遗育后来竞丝毫不爽地实现了,何以刘邦临终的预料能如此高明

百无一失呢?刘邦生前吕后就多干预政事。她比刘邦更残忍好杀,只要涉及政权安危,立刻断然处置。韩信被杀在刘邦出征陈豨的时刻,彭越受诛于被赦以后,都是吕后的主谋。

当国家的存亡休咎还由刘邦主沉浮的时候,吕后就可以如此专断。刘邦死后,目后怎能安然顺从刘邦遗言,容忍一个“安刘危目”的周勃当太尉,遗留后患?

即使刘邦生前来不及部署而告知吕后,吕后又怎能公然传播,实施这种不利吕氏集团的遗言,致使后来的史实与刘邦遗言完全合拍呢?这是疑二。

吕后执政以后,对刘氏诸王中的政敌,残酷杀戮。周勃既然是刘邦点出的安刘大将,吕后当然会意识到他“安刘”必危吕,可是她对周勃为什么丝毫没有触动呢?这是疑三。

所谓“安刘必勃”的依据,这本身也是值到怀疑的。一个能够扭转危局,左有形势的人物,必然具有高瞻远瞩,能洞察事物发展的能力和组织力量进行战斗的才干,仅靠“厚重少文”的性格是不能胜任的。

在汉朝建国斗争中,周勃算不上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也不是某个重大战役的决策人,主要功绩是别人决策他去冲锋陷阵;在平诸吕斗争中也大抵如此。

即以“厚重少文”而论,周勃“少文”是实,“厚重”则不尽然。所谓“厚重”应是不计个人安危,绝对忠于刘氏,确保刘邦的“安刘”对象赵王母子的安全。

如果周勃确有这种品质,那么在刘邦死后的十五年里,至少有三个机会可使他大有作为。第一个机会:刘盈继位以后,大权旁落,吕后执政。吕后靠自己的党羽,开始对政敌残酷杀戮。

戚夫人被囚在永巷,刘邦心目中的继承人赵王如意被召到长安。在周勃可以按照刘邦遗言发挥作用的时候,周勃并无作为,结果赵王被杀,戚夫人被残害成“人彘”。

不过历史上毕竞发生了“平吕安刘”的重大事件。这又应怎样理解呢?应当说,这一斗争是刘、吕两大集团长期斗争的必然结果,历史的偶然巧合把周勃推到了斗争第一线,成了“平诸吕”的功臣。

吕后死后,少帝年少,上出现了真空。由谁来主沉浮呢?诸吕集团早已觊能皇位,想破坏二十八年形成的势力均衡,夺取大权,加害于大臣。

朱虚侯刘章依靠内线把两个阴谋据露出来,揭开了斗争序幕(刘邦临终决料不到这个细节)!在此情况下,几个因素导致了平诸吕的胜利。

其一、诸吕无能。

诸吕集团凭借吕后的荫庇,参与杀害功臣和刘氏诸王的活动,罪恶昭昭。吕后一死,诸吕失掉了依凭,立刻暴露出固有的弱点:上不成熟,贪残,、军事斗争的经验缺乏,不是陈平、周勃的对手。

刘章揭发阴谋于床第之间,与齐王刘襄密约,发兵讨伐诸昌,以正统自命。灌婴将二十万众受命阻击齐军,屯兵于荣阳,待机消灭诸昌。

在这两种势力的推动下,陈平联合元老大臣,把周勃推到第一线

有吕后的残忍而无昌后治国才能的诸吕,其覆亡是必然的。正好说明陈平为代表的元老派平诸吕的历史功绩。陈平等人平昌安刘,其实也是为了安已。诸吕的矛头直指建国功臣,陈平、周勃首当其冲。

«——【·结语·】——»

他们最后选中庶出的代王刘恒继承皇位,这也是当时必然的选择。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依照周勃的个人意志,也不依照刘邦的意志为转移。陈平、周勃等人借“安刘”而安已,消灭了诸昌

少帝等人非真孝惠子,灭尽了刘氏正统,也就面临着:别人会不会指责他们谋反?他们会不会落下忤君的罪名?为了避免忠而受谤,他们就需要制造“安刘必勃”的遗言作为口实来“正名”。

信息来源:

《史记》

0 阅读:6

徐华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