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难以征服日本?这是大陆文明的短板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4-24 06:19:05

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大的群岛,和东亚大陆的距离是非常近的。但奇怪的是中国古代却从未能穿越东海,征服日本群岛。整个中国古代曾经统一的大的岛屿也就库页岛、台湾岛和海南岛。反观欧洲的古代史,罗马能够轻而易举地渡过地中海去征服北非的迦太基。那么中国为何在海上征服上显得十分乏力呢?

首先,我们明确中国的文明属性。中国的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扩张的方向主要是能够耕地的平原,其次是威胁到农耕地区的民族地区。隔海相望的日本、东南亚等地无法对大陆产生本质上的威胁,也无法在农耕上带来任何经济效应,因而总是被中原王朝舍弃的地方。如果非要远征,那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甚至会拖垮整个王朝。

而欧洲文明是典型的商业文明。早在希腊城邦时代,希腊人就在地中海地中广泛扩张,不断建立海外据点,也就是殖民地。这些据点可以为希腊人的航海提供海上补给,也可以存储货物,便于和附近的民族进行贸易。罗马人虽然从农耕起家,但深受希腊海洋文明的影响,因而不断在地中海扩张,逐渐将地中海变成了“内海”。

其次,东亚的海上航行难度要远大于地中海。东亚直接面对的是太平洋,波涛汹涌。而且,东亚是季风季候,航海必须要顺着季风航行,不然危险性很大。因此,古代下南洋和回归基本需要一年的时间。如果是横渡东海那难度就更大了,因为这条线路几乎和洋流、季风是垂直的。古代大陆居民横渡台湾海峡基本都是九死一生,别说横渡整个东海了。

例如,法显从印度乘船回国,经历了严重的暴风雨,自己差点命葬大海。鉴真东渡日本,几次都被大风吹回了大陆,直到第六次才成功登陆日本。可见,古代想要横渡东海,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地中海却不同。由于地中海周边都是大陆,只有一处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和大西洋沟通,因而地中海的风浪很小,整个海面都是比较平静的,非常适合航海。因此,古代的希腊人、罗马人在地中海上航行那是毫无费力。况且,地中海上的岛屿非常之多,这些岛屿就是天然的补给站了。

中国古代也有想征服日本的例子,那就是元朝两征日本。忽必烈在当了大汗后,就三番四次向日本派遣使者,要求日本“朝觐中国”。但日本认为蒙古人不善海战,因而多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于是,忽必烈早就产生了远征的日本的想法,但由于南宋还存在,海都之乱依然持续,忽必烈只能等待时机。

1274年,元朝攻破了襄阳,元朝的水师无需从海上进攻南宋,因而开始谋划对日本的战争。当年十月,元朝军队浩浩荡荡地越过东海,其总兵力达到了3万人,其中有几千人是高丽军队,还有许多是汉人。

在攻陷对马岛和壹岐岛之后,元军获得了海上的补给站,随后水师向日本本土杀去。元朝军队刚刚登陆的时候,凭借武器上的优势占据了上风,但日本的后援军队不断到达战场,元军逐渐出现颓势。最终,元军不得不撤退,损失过半。

此次远征日本失败,忽必烈决定先灭宋再说。1279年,元朝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于是再次下令远征。这一次,元朝的军队新增加了大量的南宋军队,他们对水性更加了解,也增强了忽必烈的信心。当年的八月,元朝兵分两路向日本驶去,一路从高丽攻入日本,一路从江南出发。

东路大军先在日本登陆,和日本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大战,最终无法战胜源源不断赶来的日本援军,于是大军撤退,等待江南军到来后再战。江南军动员的船只达到了3500只,他们直到第二年的六月才达到了壹岐岛和东路军会师。随后,元军决定在八月初二在九州岛发动登陆作战。可是在八月初一,这里就出现台风,元军的船只大半被毁灭,军队也损失过半。由于损失太惨重,元朝军队不得不撤回。

两次远征日本的失败让忽必烈不甘心,他像重振旗鼓再战。但连年的战争已经严重消耗了国力,尤其是大规模地制造船只加重了江南百姓的负担,于是江南开始爆发反元起义。不得已,忽必烈只能将重心放在国内的稳定上,至于远征日本的事情也就是停止了。

忽必烈不仅从海上远征了日本,还远征了爪哇,但最终都失败了。日本也好,爪哇也好,这些岛屿内部基本都是山地地形,内部森林密布,非常不利于蒙古骑兵的发挥。加上中国古代跨海登陆作战的经验很少,因而也就更加难以取胜了。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朱元璋“惩元军覆溺之患”,吸取了忽必烈四面开战、穷兵黩武的政策,将周边的十五个国家作为“不征之国”,下令子孙不能征讨,以免消耗国力。他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我想,朱元璋的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大陆文明对周边岛屿小国的态度,那就是不关心,不干涉,各自相安,互不侵犯。

0 阅读:4

北斗维斟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