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为何是项羽的高光时刻?这3个男人是关键,真相和演义不同

瓦尔登的船夫 2024-06-30 19:11:56

船夫,你如何看待《鸿门宴》?

鸿门宴是项羽继巨鹿会议后又一次高光时刻,整个过程中项羽的种种行为非但没错,每一步都堪称完美,换位思考,易地而处,船夫想不出更好的选择。好了,下面船夫就带大家具体分析一下楚汉历史中经典的鸿门宴,坐好,开船。

宴会前的情况

经历过巨鹿之战的洗礼,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成分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了,不仅有楚国义军,还有各路诸侯的部队,前者数量相对较少但战斗力很强,尤其是英布率领的百越军,后者数量很多但都各怀鬼胎,顺风局可以壮壮声势,逆风局只会一个比一个溜得快。

当初这些人是因为面对强大的秦朝军队才被迫团结在了一起,听从项羽的指挥,但到了鸿门宴这个时间节点,秦朝已经在事实上被推翻,压在各路诸侯心中的巨石没有了,之前形成的平衡被打破,联盟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说的再直白一点,如果项羽直接让各路诸侯围殴刘邦,听从命令的会有多少?只出工不出力的又会有多少?这些都需要打个问号?

视角换到刘邦这边也同样如此,楚国西路军的核心原本是刘邦大舅子的砀郡兵,在一路的高歌猛进和兼收并蓄后,这支军队或者说这支联军的成分同样十分复杂,除了砀郡兵,还有当初项氏家族派到沛县阵营中的军事力量,比如刚武侯柴武的数千人部队,以及项梁被杀后溃散的楚国义军,以及在刘邦马上就要进入关中,“恰好”赶过来的,由梅娟率领的另一支百越军。

这样对比后我们会发现,鸿门宴前项羽和刘邦手底下的部队成分高度重叠,都有百越军,也都有项氏家族的军事力量,毕竟追根溯源二者都出自楚国义军,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英布率领的先锋部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因为攻守双方很可能是自己人,要么一起扛过枪,要么一起打过仗,只要一方冲的猛,另一方自然不会留下来跟你玩命。

何必呢?

好不容易熬到了秦朝被推翻,坐等分蛋糕才是正事啊,鸿门宴前大部都是这个心态。

经过以上分析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既然鸿门宴前项羽和刘邦手底下的部队成分高度重叠,那么哪里轮得着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来通风报信?不论是吴芮的嫡系梅娟,还是项梁的老部下刚武侯柴武,这些人和他们的部队都有大把的人有动机有能力有时间通风报信,甚至……根本不需要背着刘邦。

梅娟说我要去见见我的老领导老大哥吴芮,刘邦能说啥?你们百越军团都是自己人,我一个外人能说啥?

同样,类似柴武这种早被打上项氏家族标签的人,自己不方便出面,手底下的人和东征军的项氏家族走动走动,刘邦又能说啥?咋,沛公,当初丰邑是谁帮你打下来的?做人不能忘本啊!

这其实才是鸿门宴前刘邦和项羽阵营的真实情况,绝对不会像史书中描绘的那样剑拔弩张。那么……史书为何要杜撰曹无伤通风报信,又将曹无伤之死的锅甩给项羽呢?

要知道曹无伤这个人的身份并不简单,在《深度解读秦始皇》的系列中船夫提到过曹姓本就是丰沛之地的大氏族,曹参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刘邦长子刘肥的生母曹氏同样也来自这个家族,不过曹参和曹氏的关系应该已经比较疏远了,否则吕后和曹参的关系就不会在后来那么融洽了,相反,曹无伤和曹氏的亲戚关系很可能比较近,甚至很可能就是刘邦的舅哥,《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

泗川守壮败於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

这个斩杀郡守壮的左司马,很可能就是曹无伤,因为如果是其他人,立下了这么大功劳不会不提姓名,曹无伤在后世背上了背叛刘邦的罪名,所以司马迁才在这里隐去了其姓名只提官职。立下过不小的功劳,官职又很高,刘邦又为何要杀掉曹无伤呢?

这其实和历朝历代无数次出现的腥风血雨没什么区别,那就是立储之争,曹氏所生的刘肥是刘邦的长子,吕雉所生的刘盈是刘邦的嫡子,但长子嫡子在乱世并不太重要,和后来的母凭子贵不同,先前时期更多是子凭母贵,也就是儿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往往由他的母族所决定,比如外公是否有钱,舅舅们的拳头够不够硬……

很显然,曹无伤虽然斩杀过郡守,也官居左司马,但和拥有嫡系武装砀郡兵的吕泽比起来就差太多了,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刘邦很可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被吕泽拿捏了,逼着不得不表态做出取舍,甚至直接越俎代庖替刘邦杀了曹无伤,《汉书·卷二·惠帝纪第二》记载:

帝年五岁,高祖初为汉王。二年,立为太子。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汉惠帝刘盈五岁的时候,刘邦获封汉王,同年,刘盈被立为王太子,而这一年,正是曹无伤死后的第二年……

这也解释了为何后来刘邦逐渐疏远了吕泽及其部队,开始启用韩信重新招募关中百姓组建新军,以及刘邦的长子刘肥面对吕后时会那么胆战心惊,既然舅舅曹无伤都可以杀,那么再杀个刘肥也不算什么,后来的戚夫人和刘如意也是这种血腥博弈中的牺牲品。

宴会中的博弈

让我们回到鸿门宴,这场宴会的本质其实更像是一场谈判前的彼此试探和政治博弈,原本并不会有那么多刀光剑影,只是有些人并不愿意看到蛋糕就这样被瓜分掉,所以才忍不住跳出来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比如我们熟悉的范增。

范增这个人在楚汉历史中的戏份虽然很少,但人气却不低,后世很多人在拔高谋圣张良的同时,也不吝啬笔墨来神化这个糟老头子,甚至前些年某部影视剧,还将范增当做是鸿门宴中幕后操盘手,相较张良还棋高一手,只是遇到了项羽这个猪队友,才放走了刘邦这条后来化了龙的泥鳅。

但看过楚汉英雄传之前系列的朋友都知道,项羽的政治脑瓜那是一等一的水平,又怎么可能是猪队友?那么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范增……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范增一生中出了两个非常有名的计谋,但一个比一个馊,第一个是劝项梁拥立楚怀王当傀儡,自己给自己找个上司,结果导致项梁意外死亡后,整个项氏家族的政治遗产和军事力量被楚怀王直接篡夺了过去,可怜项梁一番辛苦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范增出的第二个馊主意就是劝项羽在鸿门宴中杀掉刘邦,表面上看是为了项羽一统天下排除隐患,实际上是挑拨刘邦和项羽之间内斗,方便被架空的楚怀王坐收渔翁之利,借机会恢复权力。要知道诸侯联军之所以听命于项羽,是敬畏其破釜沉舟击败秦军积累起来的威望,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这种十分下作令人不齿的行为会让他的威望荡然无存,各路诸侯也不会再听命于项羽,楚国的西路军和东路军可能因此产生火并。

从这点看我们会发现范增这个糟老头子还真是一以贯之,这两个计谋毫无疑问都是围绕旧有的贵族分封制展开的,只有重新树立楚王,维护楚王的政治地位,像范增、宋义这些旧有贵族才会有纵横捭阖的空间。他们是无法忍受项氏家族这种世代为将的贵族膨胀为楚国大军阀的,毕竟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旧有的贵族分封制已经深深烙印进了这些人的骨髓之中,让他们在旧有制度中如鱼得水的同时,这注定了这些人被历史车轮所埋葬的命运。

既然对项羽而言,范增出的是个馊主意,直接否掉不就好了,干嘛还要弄个鸿门宴,搞得大家都战战兢兢的。

这么说就有些想当然了,一个人身在乱世更多时候是身不由己,拥有核心团队的刘邦尚且如此,身边一个自己人都没有的项羽更是如此,一个稍不留神,一次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让得来不易的威望荡然无存,而这份威望更是维持各路诸侯联军听命于自己的唯一纽带。

所以当范增提出这个意见的时候,项羽如果直接否定就相当于示弱了,咋,杀个小小的刘邦,西楚霸王,你怕了?但要真的让范增把刘邦杀了,各路诸侯就该害怕了,咋,楚霸王你这是卸磨杀驴要当第二个秦始皇吗?

明知道不能杀,又不能直接否定掉范增这个糟老子出的馊主意,那该如何避免在鸿门宴上擦枪走火呢?项羽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巨鹿之战后被楚怀王派过来楚国左尹项伯。

项伯和项羽之间的关系

形容项伯和项羽之间的关系,船夫想到的是微妙二字,这里也算是对之前内容的一个补充。项梁活着的时候,项羽和项伯都是庶出小宗,也没啥竞争关系,但在项梁死后,项氏家族受到打压,尤其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迅速崛起后,导致项氏家族逐渐分裂成了三股势力,项梁死后留下的项氏家族嫡系大宗一脉,项伯为首的庶出小宗分支以及项羽自己……

前者的人数最多,毕竟是大宗嫡系,中间派次之,项羽这边人最少,但借助巨鹿之战和后来的分封十八路诸侯声望最高,因此项伯为首的庶出小宗在楚汉争霸前期一直追随着项羽,而项氏家族中的嫡系大宗索性直接跟项羽分道扬镳,刘邦刚出关中,这一系就主动投奔沛县阵营了,司马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

桃,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

班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记载:

桃安侯刘襄,以客从,汉王二年起定陶。

这里的桃安侯刘襄,他的刘姓是刘邦建立汉朝后的赐姓,他的原名叫项襄,船夫个人认为这个项襄很可能就是项梁的儿子,至少是项氏家族嫡系大宗的人,不然很难解释他在汉王二年,项羽的声望和实力都要远超刘邦的情况下背弃项羽,主动投靠刘邦。

图啥呢?图更低的待遇,更大的风险?闹呢?

合理的解释就是项氏家族的大宗嫡系和小宗庶出之争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看到之前备受排挤的项羽彻底做大,这个之前给自己老爹项梁当警卫员的没爹的项羽,居然骑到了少族长头上,这些家族内斗的所产生的不忿让嫡系大宗宁愿让项氏家族分崩离析,去投靠昔日灰头土脸来跟项梁借兵的刘邦,只为跟项羽作对。

不知道项梁在天之灵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当然了,类似的故事在后来的世家大族和王朝传承中无数次上演。

嫡系大宗和项羽已经闹掰了,项伯这一派庶出小宗是项羽必须团结的对象,不然,项羽就真的成孤家寡人了,纵使项伯的立场经常左右摇摆,那也都在项羽的容忍范围之内,叔侄二人也都心知肚明。一句话总结项羽和项氏家族之间的关系,项羽代表不了项氏家族,项氏家族也不想让项羽代表自己。

回到鸿门宴的故事,在范增提出了这个馊主意后,项羽无法直接反对,那就一定要让刘邦提前知道前来赴宴的风险,最好有人通风报信,这个人要有合理的信息来源,以及合理的动机,不然很可能弄巧成拙,两相结合,项伯就成了不二人选。

所以鸿门宴中有人想要杀刘邦的这个消息,毫无疑问是项羽主动透漏给项伯的,更是笃定项伯肯定会去通风报信,不为刘邦,不是还有对项伯有救命之恩的张良嘛!张良都知道了,刘邦自然也就知道了。

做好准备,带好装备,见好就收,随时撤退。

整个鸿门宴中,最不希望也最怕刘邦死的就是项羽,他是多么希望刘邦牢记这十六字真言,为此真的是操碎了心,爱你在心口难开……如果真要在楚汉争霸中找一对CP,船夫肯定死磕刘邦和项羽,绝对够虐。

想要理解鸿门宴时项羽与项伯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参考《史记》中记载的另一件事,当初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楚国东征军出发救赵时,队伍中并没有项伯的身影,他并没有和宋义、项羽和范增等人一起出发,而是留在了楚怀王的身边。直到在项羽斩杀宋义,项羽派人回来向楚怀王追认上将军后,项伯才被楚怀王派到项羽身边,这个时间点和楚怀王派项伯的动机就很有意思。

要知道宋义是楚怀王的铁杆心腹,项羽不仅斩杀了宋义,还派人把宋义的儿子,正在赶往齐国当国相的宋襄给杀了,这不仅让楚怀王失去了好不容易到手的军权,还导致楚怀王与宋义制定的联合齐国的策略彻底崩盘,权力宝座还没做热乎,一下子又成了傀儡。

失而复得能让人多么高兴,得而复失就能让人多么崩溃,犹如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此时此刻,楚怀王就是这个心态。项羽,你这个项氏家族的小小旁支,没有我提拔你,你连个次将军都不配,可怜我竟然还封你为鲁公,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然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楚怀王迫于无奈追认项羽为上将军,与此同时又将身为楚国左尹的项伯派到项羽身边。假设项伯和项羽之间的关系非常好,那么楚怀王这个行为毫无疑问相当于是在资敌,是巴不得项羽赶快做大做强,还把项羽在项氏家族的亲信高官派到项羽身边辅佐他。

这就太拧巴了,咋,心里这么恨一个人,行为上却在千方百计的帮助他做大做强?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当时的楚怀王深知项羽在项氏家族中的真实地位和情况,原本对项羽的提拔就是想扶持庶出小宗里这个没爹的孩子,来分裂项氏家族,既然不能直接跟项羽闹掰,索性就把项伯派到项羽身边,利用项伯楚国左尹的地位和项氏家族长辈的身份掣肘项羽,不断给项羽添乱,进而把水搅浑。毕竟想要瓦解这种大家族,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发内部分裂甚至内斗。

但……项羽哪里会那么容易上当,项伯到了之后,能够让各路诸侯膝行面见的项羽,对待项伯是十分恭敬的,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项王和项伯共同坐在了首席。

尊敬你,团结你,容忍你,只因为你是我不得不团结的对象,纵使你三心二意左右摇摆,我对你也是初心不变,甚至还委以重任,哈哈,真爱也莫过如此了。

从这点可以看出项羽的格局和胸襟,船夫也喜欢将其称之为领袖魅力,肯定不会让随随便便一个小编,随随便便阴阳自己团队中最不可或缺的人,从这点看,项羽不愧为一时之人杰,换到当代社会,拥有如此心智和格局的人,也注定不凡,完全不输很多知名企业家和政治家。

当然,后世的文人骚客也可以通过春秋笔法颠倒黑白,将如此之人杰说成寡恩狭隘的人,也是没谁了。

霸王的鸿门宴

聊多了,回归正题,就当刘邦赴宴,项庄舞剑,项伯下场的紧要关头,一个壮汉冲了进来,他就是樊哙,前一刻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一下子被打破了,对此,最开心的莫过于项羽了。

樊哙的闯入不仅阻止了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避免了擦枪走火,误打误撞帮项羽解决了尴尬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给了项羽处置这件事的理由,让本已经失去控制的局面重新回到项羽的掌控中,所以项羽才会对有犯上之罪的樊哙格外开恩,大家不会真的觉得项羽是因为看到一个糙汉子能吃生肉能喝酒才那么开心吧?

真要这么想,就很难理解项羽的真实处境了。

这就是为何樊哙闯入后,项羽会那么高兴,但凡项羽身边有几个心腹之人,哪里用得着樊哙来打破僵局,《史记》中的原文:

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在先秦时期,吃生肉是很常见的事情,正所谓脍炙人口,其中的“脍”指的便是切得很细的鱼或肉,而生彘肩很可能就是猪的肩胛肉,这部分肉质细腻,还有间隙脂肪,现如今又被称为梅头肉,是猪身上的上佳部位。所以鸿门宴上的樊哙并没有受到为难,相反是受到了项羽的极大礼遇,项羽对樊哙所说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给这位壮士上最好的肉和最好的酒。

项羽这么做一方面转移个所有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为刘邦的逃走提供了机会。此时项羽的内心想法大致是:

刘大哥你还不走啊?吓吓你就够了,真要杀了你,吓得各路义军来对付我,我也不好收场啊!,可我又不能直说……

于是刘邦借着尿遁就溜了,一场各方关注,充满无声博弈鸿门宴就这样结束了。通过一场鸿门宴,项羽不仅威慑住了各路诸侯,还保住了刘邦的性命,促使其主动让出关中,为后来分封十八路诸侯奠定了基础。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上了些热血和喜闻乐见的智谋,但背后的难度却非常大。

要知道鸿门宴中的项羽真的是一个孤家寡人,诸侯联军名义上听他指挥,但秦朝灭亡后大家都盯着项羽的一举一动各怀鬼胎,糟老头子范增更是趁机献上了挑拨离间的诡计,项羽心知这是个馊主意,却又不能直接拒绝,只能通过项伯搞曲线救国。

项伯作为项羽的长辈和楚国左尹,家族地位和朝廷官位都要压项羽一头,项羽表面上不得不客客气气,心里知道自己这个叔叔有点靠不住,但他背后的项氏家族庶出子弟又是项羽不得不团结的力量,当然,项伯的号召力也有限,不然项庄就不会宁可听范增瞎指挥,也不看项羽和项伯的越来越难看的脸色。

透过一场鸿门宴,我们看到的不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而是项氏家族的内部阶解体,这个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引领各路诸侯义军,在起义军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家族,在反秦胜利的同时,也迎来了自己分崩离析的结局。

在这个过程中,项羽一步步走来,可以说是步履维艰。

鸿门宴虽然没有巨鹿会议那么震撼人心,让各路诸侯膝行下跪,但各方心理上的博弈却更加精彩,想说的不能直接说,想做的也不能直接做,因为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有无数人观察并解读,一个疏忽就可能传递出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这其实鸿门宴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项羽的话那么少,但每次都很关键,没有所谓的舌战群儒,也没有想象的口吐莲花,普通人乍一看似乎感觉看了个寂寞,只有仔细体会,慢慢感悟才能理解这背后的韵味。

天子的朝堂中,家庭琐事的生活中,以及勾心斗角的职场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些话领导心知肚明,但就是不能直接说,有些建议明知道是馊主意,却又不得不口头打哈哈,理解了项羽,理解了鸿门宴,你或许会对以上事情茅塞顿开。

0 阅读:15

瓦尔登的船夫

简介:历史长河,溯流而上,怎么能没有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