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港台保钓运动与1978年中国大陆200艘渔船宣示主权事件

高哥贯通古今 2024-03-21 12:53:41

(一)

钓鱼岛事件的起因是七十年代美国向日本归还琉球群岛时,把钓鱼岛也包括了进去。

琉球群岛在二战后一直都在美国的直接控制下,由美国政府“托管”。到了六十年代末,美国开始考虑把琉球归还给日本。这件事自然会被新闻界得知,而新闻界也很快就知道美日所说的琉球群岛内也包括了所谓的“尖阁列岛”,也就是钓鱼岛。

因此,这件事很快就引起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警惕。

1970年9月1日,在得知美日之间很快就会达成交还琉球的协议时,台湾《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就决定派记者到钓鱼岛去宣示主权。

余纪忠本人是国民党的中常委,他办的《中国时报》却又是一家民间报纸,所以他具有一种独特的半官方色彩。

9月2日,《中国时报》的四名记者租了一条“海宪”号渔船,抵达了钓鱼岛。此时的钓鱼岛是无人居住的荒岛,所以四个人都顺利登岸。他们在岛上升起了青天白日旗,还拍了一段影片,以此作为宣示主权的证据。

9月10日,美国和日本正式达成了归还琉球群岛的协议。协议中并没有明文规定钓鱼岛的地位。但是,事后美国大使馆在答记者问时说:“尖阁列岛”也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日本有权对其直接管辖。

这样一来,钓鱼岛问题就正式产生了。

(二)

此时的台湾正值蒋氏父子统治的所谓“戒严时期”,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所以台湾民众一般是不敢擅自对政治问题表态的,只有像余纪忠那样有官方背景的人物才能做点事情。

因此,首先对钓鱼岛事件做出反应的便是海外的留学生。

1970年11月17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台湾留学生首先成立了“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表示“反对美日私相授受”,要“外抗强权,内争主权”。

在他们的积极串联下,1971年1月29日,在美国的两千多名台湾、香港留学生到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抗议示威,高呼“保卫钓鱼岛”。此后,美国很多城市,包括欧洲的英国、法国等国家也都出现了抗议活动。

这一风潮很快就传到了香港,2月份,“香港保卫钓鱼岛委员会”也成立了。以香港的教师和学生为主的保钓人士开始组织抗议活动。参与保钓运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到了7月7日,香港学联利用卢沟桥事件纪念日的机会组织了一次有数千人参加的大规模集会示威。结果学生们与香港警察发生了冲突,有很多学生被打伤,成为了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在台湾岛内,由于所谓的“戒严令”,这样的群众集会一开始是没有的。但是,海外的华人都强烈呼吁国民党当局做出应有的反应。1971年3月,在美国的五百多名港台留学生(其中有日后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集体上书蒋介石,要求他坚决抵制日本的新侵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蒋介石才开始默许一些群众运动的出现。

4月,台湾大学的“保卫钓鱼岛行动委员会”宣告成立。从这时起,陆续开始有一些学生到美日使馆门前表示抗议。

6月17日,美日关于琉球的协议正式签署。在这一天,有两千多台湾学生到美日使馆进行抗议活动,在参加抗议的人群中有一位台大法律系的学生,他就是马英九。

台湾的抗议活动是在国民党严格控制之下进行的。6月17日之后,蒋介石就不允许再有这样规模的街头事件了。

(三)

然而,虽然街头的集会没有了,但是在台湾的校园里却依旧格外活跃。台湾的各所大学中开始出现了各种政治性的组织,出现了各种自办的刊物。这些校园政治活动往往都打着“保钓”的旗号。这让蒋氏父子不能不产生警觉。

1972年4月,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在副刊上连续发表署名“孤影”的系列文章《一个小市民的心声》。文章中对学生和知识分子想要掀起政治运动表示谴责,鼓吹应该维护国民党的权威,以此来“保障全国的小老百姓能吃一碗太平饭。”

随后,国民党当局就开始对保钓积极分子们进行打压。当时台大的哲学系教授,保钓运动领头人之一的陈鼓应就差一点被抓起来。

如此一来,台湾的保钓运动就偃旗息鼓了,直到九十年代才又重新勃兴。

(四)

大陆方面在七十年代是没有保卫钓鱼岛的群众运动的。1972年中日建交时,周恩来总理与田中角荣首相就搁置钓鱼岛问题达成了默契。所以,钓鱼岛问题一开始始终未起波澜。

但是,到了1978年,日本方面试图在钓鱼岛建造一个直升机机场。这件事引起了中国方面的强烈不满。

1978年4月12日,突然有二百多艘来自中国大陆的渔船出现在了钓鱼岛的海域。渔船上挂满了各种标语,上面都写着“钓鱼岛是中国领土”这样的字样。中国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警备艇一直对峙到夜晚才撤走。这便是当时轰动一时的“中国渔船宣示主权”事件。

此时,日本福田赳夫政府正在与中国商谈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事宜。得知钓鱼岛事件后,福田政府被迫做出了退让。4月21日,日本自民党干事长大平正芳发表谈话说:“关于尖阁列岛……希望双方以不涉及所有权的方式解决。”

此后,日方的直升机场建造计划就悄悄地取消了。

当年的8月,日本外相园田直访华。在他与邓小平的会谈中,双方再次达成了搁置争议,将钓鱼岛问题留待以后解决的共识。

这样一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就正式签订了,中日两国关系掀开了新的篇章。

此后,钓鱼岛风平浪静,在整个八十年代都没有再出现什么波澜。只是到了1990年,一个名为“日本青年会”的右翼团体要在钓鱼岛上建造灯塔。这才让钓鱼岛重新变成了政治热点。

0 阅读:2

高哥贯通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