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样检查女子是否破身呢?男子的一个简单方法,流行到了近代

悬崖上说剧 2023-09-21 06:58:20

他多次留心察看,未婚妻的手臂上怎么没有“守宫砂”?

——这是一名上海医生袁秉煃,在70年代参加皖南山区的医疗工作队时,有一个民兵连长偷偷询问他的一个情况。

行医数年,袁秉煃从未听过“守宫砂”三个字,待民兵连长掏出一本武侠小说,袁秉煃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小说里,处女才会拥有守宫砂,而女子破身之后,守宫砂就会消失不见。

这个方法是否奏效?在古代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守宫砂之前的方法

守宫砂的主要作用在于检验女子是否贞洁,而这和父权社会的宗法血缘制脱离不了关系。为了保证子嗣血统的纯净,女子的贞洁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但是在商周等先秦时期,医学发展还非常滞后,当时保证女子贞洁的方法,更多是通过思想或者行为的手段约束乃至控制。

如《礼记·曲礼上》就有写:“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以及“男女非行有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

不过,话虽如此,由于女子贞洁本质是为了保证家族血统,所以更多时候,家族会对女子的孕期更加注意。

如《礼记·曾子问》和《公羊传·成公九年》、《白虎通义·嫁娶》都曾表现过当时的一个现象:

在新娘嫁进家里来的头三个月,是不能进宗庙里的,等过了三个月之后才能进宗庙,相当于正式入门。

这三个月的时间点非常微妙,其实就是当时胎儿从不显怀到显怀的过程。

假如说这个女子在婚前已经受孕,那么三个月足以看出来,这就保证了新妇腹中骨肉的血统。

然而,这个方法只能保证未婚妇女,对于已婚妇女来说,假若她婚内出轨,一样难以通过房事时间判断受孕时间,进而判断孩子的血统。

这其中最知名的事情,就来自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正是秦始皇的原因,导致了人们对血统维系更加严苛。

守宫砂产生的时代

虽然先秦时代对女性具有约束性,但由于当时女性身为“人”的属性低于其身为“商品”的属性,通常被权贵当作交易的物品。

也正是如此,许多女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保证其贞洁,许多权贵的母亲通常都有二夫或三夫的经历。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就曾经是吕不韦的姬妾,被吕不韦送给了秦庄襄王,成为王妃,通过生育秦始皇获得后宫地位,最终成为了皇太后。

历史上一直有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孩子的野史,也证明了当时人们始终对有过多个伴侣的女性的孩子的血统持怀疑态度。

秦始皇是自然要维系自己血统的正确性,这也与他的政治地位息息相关。是以,在除了思想上的控制外,他也杜绝自己有同母兄弟出现的可能。

而赵姬却和嫪毐生了两个孩子,更加挑战了他的血统权威。这也是秦始皇对自己同母兄弟如此狠心的原因。

除此之外,秦始皇大肆推行妇女守寡的行为,尤其是巴清等知名寡妇,并且形成了初代的贞节牌坊体系,无一不显示他对贞洁的看重。

可以说,秦始皇大力推行女子守节思想,是守宫砂产生的思想土壤。而守宫砂产生的科学土壤,则是战国末年兴起的炼丹术。

在当时,由于一些炼丹的“配料”中,需要含有“处子之身的童男童女”,对于童男童女的处子之身的检验,也是由相关方术决定的。

在《养生方》中,这类方术称之为“戏”。《太平御览》和《博物志》以及《医心方》中都有相关记载,只是分类各不相同。

除此之外,炼丹需要的另一个主要配料:丹砂,也是守宫砂的原材料之一。是以,这个时期守宫砂的出现就非常符合时代需求和特色。

但是,我们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炼丹术不过是时代局限的古代化学体系,如何能够将其和生物上的技术联系在一起?

守宫砂信仰的原理

根据唐人张楚金的《翰苑名谈》所写,在秦始皇时代,有一男子向其进言:“能守錀,人不敢窃发錀。”

“錀”在古代是一种金,也指引申含义“重要的地方”,在这里指女性的贞操。而当时有一种壁虎,脚短且开阔,也有金色的,也有人认为“錀”指的就是这种壁虎。

这个向秦始皇进言的男人认为,将该壁虎系在宫女的手臂上,如果壁虎吐血把她的手臂弄脏了,就代表这个宫女有淫乱之心,秦始皇就可以杀了她。

另一个宋朝人庞元英则在《文昌杂记》中表示壁虎吐血的地方是宫女的衣服。且进一步增添了壁虎的设定:

当壁虎长到五到七斤的时候,杀它取其血迹,点在宫女的胸前。如果宫女有房事,则壁虎血将会消失。这便就是“守宫砂”。

至于为何叫壁虎为守宫,有人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来自医学家张华、陶弘景,认为是防闲女子淫逸:“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谓守宫”。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只是单纯因为壁虎在墙壁上攀爬,像守护家庭一般。如苏敬《新秀本草》说:“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亦名壁宫。”

许多人认为,正是因为壁虎的生物属性和延伸出来的精神意义,使其和社会“守节”的思想趋势不谋而合,所以才会选择壁虎血作为守宫砂的原材料之一。

而另一个原材料丹砂,则和当时许多炼丹术对丹砂的基本原理一致:丹砂本身具有安静凝神的功效。

古人认为,生活在宫中的女人违反礼规生出淫乱之心,是因为她们心火太盛、思绪不宁的缘故,所以丹砂在医学层面上,成为“守宫砂”原材料的原因也有迹可循。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用丹砂喂壁虎,再将壁虎血点在女性手臂上验证是否守节”的记载,这也是最早对“守宫砂”的整个过程的完整记载,后世大多数也沿用此设定。

自此,“守宫砂”这一概念就这样流传下来,后世在其设定上或许有细节的不同,如“何时点”、“用量几分”之类的,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

但是随着时间的退役,“守宫砂”便从一个时代产物,变成了一个标签所在。

守宫砂流传的情况

秦汉魏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更推崇神学发展,“守宫砂”的产生也更具精神意义而缺乏理论基础。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医学的发展,“守宫砂”的理论基础得到了填充,虽然不是十分合乎逻辑,但至少不再依靠精神依托,也巩固了“守宫砂”在守节体系中的地位。

隋唐时期,由于科举选士制度的推行,文人墨客的阅读涉猎范围越来越广,“守宫砂”作为独立领域范畴的概念被当作标签,尤其是文化作品当中。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守宫砂”的文化意义大于其社会意义,它在时代的发展中成为了一种文化产品,延伸到了近现代。

尤其是饱读古籍的近现代文人墨客,在近现代的文学史的发展中,广泛运用“守宫砂”这一概念,使得守宫砂这个词,逐渐深入人心。

而现代知名的武侠小说家,如金庸、古龙,使用“守宫砂”的次数并不少,如《神雕侠侣》的小龙女、《倚天屠龙记》的周芷若等等,都有守宫砂。

如文章开头的民兵连长,他就是深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对“守宫砂”这一概念深信不疑。“守宫砂”在上世纪70年代被当做了一种极为可靠的验证贞洁的方式。

不过,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守宫砂的理论基础有多薄弱。

守宫砂淘汰的理由

从文章开头袁秉煃的反应可以得知,上世纪70年代的医学体系中,是没有“守宫砂”这个概念的,更何况其玄乎的设定。

如果武侠小说没有普及的话,甚至“守宫砂”这个概念也会变成一段历史,大多数应该出现在历史系的论文之中。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丹砂”的毒性被得到了更为精确的验证,而壁虎血与房事的关联,也难以维系。

多数人对“守宫砂”的概念理论就是从这里开始破灭。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人对“贞操”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许多人心目中,现代人对“贞操”不看重,是因为社会思想发展的原因。而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科学发展致使人们对“血统”,或者说“家庭稳固”的维系有了更多可能。

打个比方,避孕手段的有效提升,使得女性即使在婚前和其他男性发生关系,也大概率避免了“血统紊乱”的情况出现。

古代并非没有高比例避孕手段,和现代比,避孕概率低,且极易造成女性身体的亏损,大多数情况下都很难使用。

另一个原因则是DNA技术出来,哪怕避孕的环节出现了问题,还有更为精准的“血统”测量手段。

换言之,这个在秦汉时期建立的守节体系,已经随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失去了其实用意义;又因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失去了其信仰意义。

不过,时至今日,在部分文学作品中,仍然可以见到“守宫砂”这一元素,特别是在以古代为背景的小说中。

尤其是在如今复古潮流的推行下,“守宫砂”更加代表了古代生活的一种文化符号。许多网友仍然对其原理充满好奇,更加试图去“学会”。

可以说,“守宫砂”和许多古代文化元素,如“祭祀”、“炼丹”等介于科学和玄学之间的词汇一样,其归属目的不明确、设定原理极具神秘感、代表人类的某种欲望的特性,致使“守宫砂”仍然在当代为人所津津乐道。

但是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并非所有古代的东西都值得推崇。“守宫砂”作为时代局限性的产物,其存在意义本身就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要求,被淘汰是必然的命运。

0 阅读:502
评论列表
  • 2023-09-21 23:44

    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