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余晖(二四)蔡卞是蔡京的弟弟,为什么蔡京要将其贬官外放?

惊心鸟 2024-06-10 14:14:33

宋徽宗赵佶亲政后,重用蔡京及其党羽,使得朝廷乌烟瘴气,各种政治斗争频繁发生。蔡京在赵佶的支持下,利用元祐党人事件大势报复打击旧党官员,甚至连与自己政见不合的新党官员也不放过,使得朝廷成为了他的一言堂。在被蔡京打击排挤的新党官员中,蔡卞是非常特殊的一位。蔡卞是蔡京的亲弟弟,也是新党名臣王安石的女婿,在新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王安石的接班人。蔡京之所以能在新党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是得到了蔡卞的支持。可蔡京掌权后居然将蔡卞贬官外放,实在是让人感到寒心。

蔡京和蔡卞是北宋晚期著名的大臣,他们因为是兄弟关系,不但同时考中进士,而且同时为宋神宗起草圣旨,因而成为朝廷的一段佳话。蔡卞的才学很高,得到了新党领袖王安石的看中,并将女儿嫁给了他。由于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英年早逝,所以作为女婿的蔡卞就成了王安石的继承人,在新党中有着极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得益于这个地位,蔡京也从弟弟身上受益匪浅,很快被新党第二代领袖蔡确看中,做上了权知开封府的高官。可以说在元丰和绍圣年间的新党执政时期,蔡京在蔡卞身上得益匪浅,因而才成为新党的核心人物之一。

由于走了童贯的路子,蔡京因书画出色而受到宋徽宗赵佶的重用,所以成为赵佶执政时期的主要宰相。尤其是在赵佶亲政的前三年,蔡京竟然成为朝廷的独相,这在北宋历史上是仅次于赵普和章惇的第三位独相。在出任宰相期间,蔡京大肆迫害政敌,对于曾经排挤打击过他的旧党官员自然不会放过,却也对章惇等新党官员进行了进一步的迫害。权倾朝野的蔡京组成了新的政治集团,将曾经统治朝廷的新旧两党打得支离破碎,彻底改变了宋朝的政治格局。在次过程中,作为新党新领袖的蔡卞也没被放过,遭到蔡京的弹劾和贬谪。

蔡京和蔡卞政见不合的事情在历史上很有名,因为兄弟俩互相弹劾也引发了很多争论。最终蔡京利用自己作为宰相的权势,再加上宋徽宗赵佶的支持和众多党羽,将蔡卞弹劾贬官,以天章阁学士出知河南。关于蔡京和蔡卞两人的政治争端,后世的学者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蔡卞看不惯蔡京纠集党羽排除异己,所以各种阻挠蔡京,才使得蔡京不顾兄之情,将其贬谪外放。也有的说法是,蔡卞对于蔡京重用童贯很不满,所以双方产生了矛盾。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些说法都只是表象,蔡京和蔡卞的核心矛盾还是在宋徽宗赵佶身上。

当时由于宋哲宗赵煦英年早逝,而又没有留下子嗣,所以宋徽宗赵佶得到机会成为新的皇帝。赵佶登基后没有第一时间亲政,而是将朝廷大权交给了皇太后向氏。向太后作为旧党的代理人,大量召回旧党大臣,带领旧党展开对以章惇为首的新党官员进行报复打击。在这种政治背景下,蔡京和蔡卞都受到了牵连,先后被贬官外放。蔡京被贬官到杭州,却让他结实了到杭州采买书画的供奉官童贯,于是攀上了宋徽宗赵佶的高枝。蔡卞则被降为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到池州居住。此时兄弟俩都进入了官场的低谷,政治前途未卜。

向太后掌权半年后因病还政于赵佶,于是赵佶亲政,开始重用以曾布、蔡京为首的新党中的两面派,打击报复向太后召回朝廷的旧党。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后,旧党领袖韩忠彦、宰相曾布先后被贬官外放,于是朝廷成了蔡京的天下。蔡京在赵佶的支持下重新组建了执政团队,召回了很多气味相投的官员。蔡卞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回到朝廷的,因为他是蔡京的弟弟,所以受到赵佶的重用,出任知枢密院事,负责边防、军备等机要事务。于是宋朝朝廷出现了一对亲兄弟分掌军政大权的格局,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而就在蔡卞出任知枢密院事不久,兄弟俩就因为童贯任职的问题发生冲突。蔡京提名童贯为陕西制置使,这是主导陕西一路军政大权的官职。一般而言这样的官职必须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文官主持,可童贯是个太监出身的供奉官,所以违反了朝廷规定。很多人都认为蔡京滥用私人,因为蔡京在起复的过程中受到童贯很多照顾,而且是通过童贯攀上了赵佶,所以他是在用官位进行报答。还有一种说法是蔡京掌控朝廷大权后又开始集雨军权,所以让童贯去西北开辟个路子,顺便借助童贯的手,掌握宋朝最精锐的西北边军。

虽然谣传很多,但蔡京如此安排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上书宋徽宗赵佶,说童贯曾经十次出使陕右,熟悉那五路的情况与各将帅的才能,可以效仿宋神宗年间的太监李宪一样,出任西北军的监军。而蔡卞作为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主官,对于蔡京破坏制度非常不满,于是两兄弟展开的争执。蔡卞认为蔡京将童贯的升迁,放到了朝廷外官的体系中,是严重破坏朝廷制度。如果太监都能随便去西北掌握军政大权,这对于国家是极大的危害,这其中还包含着宦官专权的危机。于是两兄弟为此事争得不可开交,最终发生了兄弟阋墙的事。

实际上此事的关键并不在于童贯是否去当西北监军,或者是陕西制置使,而是在于蔡氏兄弟分掌军政大权的政治格局是否还有必要持续?其实太监去军队当监军,并不是从赵佶即位后开始的,早在宋真宗赵恒年间就有类似的事情了。这个传统延续了一百多年,其中又以宋神宗时代的李宪最为著名。当时王韶发动熙河之战,收复了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是宋太宗赵光义之后最大的宋朝领土的扩张。此战之中李宪就是王韶的监军,后来李宪又独自领军多次击败意图夺回土地的西夏大军。

蔡京让童贯效仿李宪的先例,到西北边境出任监军或制置使,并不违反宋朝官场制度的潜规则。但这事不应该由蔡京提出,而是主掌军事的蔡卞管。实际上蔡京提名童贯,其实是越俎代庖了。从现有史料分析,蔡京提名童贯并不是个人的意思,而是宋徽宗赵佶的授意。赵佶为什么找蔡京,而不找蔡卞呢?这不仅仅是因为蔡京和童贯关系密切,另一层考虑也是想要削弱蔡卞对于军队将领的任命权。蔡卞与蔡京不同,他是正直的官员,身边都是新党官员,对于蔡京及党羽的行为很看不惯,双方冲突不少。

可蔡京及其党羽在朝廷中肆意妄为,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宋徽宗赵佶的权力,所以蔡卞等人虽然不满,却也无法将其拉下马。但赵佶对于蔡卞掌控军权就有所意见了,尤其是在蔡京掌握朝廷大权的格局下,继续让两兄弟分掌军政大权是否合适,成为他必须作出的抉择。最早他让蔡氏兄弟分掌军政大权,目的是为了将原来掌权的旧党官员驱逐出朝廷。现在旧党官员威胁不在,蔡卞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可蔡卞此人兢兢业业,做事没有问题,直接贬谪反而容易引发冲突。再加上蔡卞和蔡京的特殊关系,赵佶也会顾及到蔡京的态度。

赵佶授意蔡京提拔童贯,又恰好越俎代庖插手枢密院的事,就是试探蔡京对此时的态度。蔡京反应非常灵敏,立刻意识到在军权问题上触及了赵佶的不满,所以必须在自己和弟弟之间作出抉择。如果继续维持军政大权被兄弟俩把持的格局,必然得罪了宋徽宗赵佶。而蔡京当时政敌遍地,得罪了赵佶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他和蔡卞只能留下一个。他主动出面弹劾蔡卞,将蔡卞贬谪外放,表示蔡家放弃对军权的掌握,也是为了赢得赵佶的信任。蔡家失去了枢密院的职位,却也让蔡京更受赵佶信任,在朝中宰相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蔡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是不择手段的。他明知兄弟蔡卞在职位上没有问题,但为了让赵佶放心,为了维持自己的宰相地位,只好选择牺牲了蔡卞。对于赵佶来说,这收回军权的必要操作。军权逐步转移到童贯等太监身上,于是杨晋戈、蓝从熙、谭稹、梁师成相继出任节度使。

由于赵佶后宫中的太监大量进入军队阶层,赵佶对军队的掌控比之前的皇帝更加的紧密。赵佶通过这种手段收回了军权,却也留下了极大的隐患。用太监掌控军权开启了为宦官专政打开了缺口,也让军队走向了腐败化。这样的军队后来面对南下的金军不堪一击,最终酿成了靖康之变的灾难性后果。

0 阅读:9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