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看不起粟裕,黄百韬说:要不是老天爷帮忙,你早就死了

史海摘星说过去 2024-04-04 12:06:39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故事瞬间!

蒋校长曾亲自造势,把胡琏炒作成“国军排面”、“常胜将军”。

后来胡某人当众吹嘘自己,借机贬低粟裕,却被同军将领当面戳穿:

“要不是给老天爷磕头,你早就被粟裕弄死了!”

想当年沪上战场,胡某人是能跟日军精锐正面较量的明星将领,后来怎么会沦落到求老天爷保佑?

他又为什么看不起粟裕?老天爷到底帮了他什么忙?

骁勇的黄埔少年

贫寒出身,性格偏执

1907年,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在陕西华县诞生,他就是日后国军大将胡琏。

从小家境艰苦,锻炼出了他性格中的强大韧性。后来父母双亡,他只能寄人篱下。这样的经历也极大影响了胡琏的性格,他的心中始终附带着畸形的敏感和偏执。

尽管如此,胡琏仍然孜孜不倦地努力读书。他不甘命运的安排,有报效国家、再造乾坤的志向。

考入黄埔四期,勤奋用功

1925年,正值中国局势动荡,胡琏决心投身军旅、报效国家。

听说广州有一所军校正在招生,他毅然前往参加考试,成功被黄埔军校第四期录取。

在这一期的同学中,出现了许多未来两党明星将领,而胡琏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刻苦用功,对各门课业都很上心,尤其在军事课上更是出类拔萃。他深入钻研军事理论知识,又勤于军事实操训练。在同期同学中,胡琏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备受教官赞赏。

北伐后投靠国民党

北伐战争结束后,他选择跟随陈诚,加入了国民党军队中的“土木系”。他先后在陈诚手下的多个师任职,渐渐得到陈诚的赏识。

陈诚手下的十八军十一师是国民党王牌部队,能够进入这样的精锐部队,对于国民党军人来说,绝对是前途无量。

在此后数年里,胡琏所部多次参与对我党和红军的围剿。

在围剿前期,由于我党的内部问题,红军作战能力遭到很大的限制。胡琏在占据装备优势与后勤优势的战斗中,对红军的战斗力并不认可。

在后期的围剿中,红军采取了远征和转移的政策,这又给胡琏造成了撤退与逃跑的印象。

因此,胡琏在面对我党和红军时,始终带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始终戴着有色眼镜。

抗日战场上的胡琏

石牌保卫战:正面对抗,惨烈刀战

1943年5月,日军突然猛烈攻击湘鄂边境的石牌要塞,意图突破长江防线,直捣重庆。形势危急,蒋介石立即派出王牌部队十八军赶赴前线,由胡琏担任指挥,死守石牌。

面对敌人的铺天盖地炮火,胡琏临危不惧,迅速部署伏击部队,选择在山地间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他深谙日军善用重型武器的特点,巧妙利用地形限制日军重武器的效用。

白天,胡琏指挥部队在山地移动,与日军激战。夜晚,又派出伏兵袭击日军营地。

七天七夜过后,日军的弹药已所剩无几,而胡琏则保存了大量实力。在最后关头,胡琏亲自组织突击队对日军发动猛攻,日军大败而归。

此役,胡琏指挥有方,制定了战术妙招,成功守住了石牌要塞,获得重大胜利。

这场正面攻防战在后来也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经此一役,胡琏一举成为抗日名将。

淞沪会战:急智设伏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胡琏率领教导团驻守上海门户要地罗店。面对日军的猛烈轰炸,胡琏想方设法巧妙布置阵地,最大限度减少日军飞机和大炮的杀伤力。

日军突然发动猛攻,大举进攻罗店阵地。密集的炮火毁坏了防御工事,步兵也在压倒性火力下难以抵抗。

胡琏见状,迅速指挥部队联合民兵采取游击战术,挖掘壕沟,设下巧妙埋伏。

就在日军打算占领阵地之时,国军伏兵突然杀出重围,夺回了主动权。胡琏亲自带领突击队进行反击,日军措手不及,死伤惨重。

经过胡琏的急中生智,罗店阵地成功守住,日军的猛烈攻势被挡住。

淞沪会战中,胡琏指挥有方,机智应对,为保卫罗店阵地作出重大贡献。他的智勇双全,深得官兵爱戴。

从中也可以看出胡琏的狡诈,虽然他对红军的态度很怪,但并不影响他学习红军的战术。

在正面对抗中能与日军打的有来有回,在劣势对抗中也能反杀日军,这给了胡琏极大的自信。

也正是因此,他才会口出狂言:“粟裕算老几,红军想跟我掰手腕,得叫陈毅出来!”

解放战争中的挣扎

初遇粟裕,既惊且惧

1946年10月,东南解放区。胡琏率领国民革命军整编第十一师,与戴之奇的整编第六十九师一同北上,意在进攻苏北解放区。

然而,此时的华东野战军也在粟裕的指挥下,提前集结兵力,准备在苏北应对国军极其有可能发动的军事冒险。

土木系大军逐渐逼近,战争一触即发。在前进途中,胡琏多次派出侦察兵探听敌情。

从侦察兵处得知,粟裕可能已经带兵来到前线。胡琏一听到这个名字,心中顿时轻松——只要陈毅不动,红军之中没有一合之敌。

至于小小粟裕,自然不值一提!

果然,经过简单研判,土木系与王牌部队强强联手,决定提前发动进攻。

胡琏已经准备提前开香槟了,优势在我!

在占据装备优势而且突然袭击的情况下,王牌部队还是被解放军一顿暴打。

胡琏眼见王牌部队陷入绝境,心知大势已去,再战只有死路一条。他连忙想方设法脱身,向后方撤退了几十里,这才暂时逃过一劫。

这次在粟裕手下走了一遭,却幸运的有替死鬼挡灾,胡琏此时对红军的战斗力有了清晰的认知。

他已经十分确定,如今的解放军已经不再是当年被围剿的红军新兵。面对这样的部队,自己必须小心应对。

至于华野将领么... ...还是那句话:除了陈毅,剩下的都是瓜皮!

南麻惨败,侥幸脱险

经过苏北一战,胡琏认为必须正视解放军的战斗力,但也要最大化发挥己方的装备优势。

因此在南麻,胡琏根据地形优势,积极修筑了上千个碉堡,准备最大限度消耗解放军的有生力量。

粟裕调集4个纵队前来围攻,兵力占据绝对优势。

战役一开始,华野军队就像潮水般汹涌袭来,连续发动多波攻势。胡琏部虽奋力抵抗,但面对敌军的层层突破,已经陷入了绝境。这时,胡琏只能组织部队突围。

第一次突围失败后,胡琏见大势已去,竟然在军营中焚香,带领官兵跪地祈求上苍保佑。祈祷结束后,他又亲自督战,想争取一线生机。

然而,我军的攻势仍在继续,胡琏的第二次突围同样失败告终。

就在这时,南麻地区突然下起了暴雨,给陷入绝境的胡琏提供了转机。此时国军占据天时地利,解放军的进攻速度不得不放缓。

胡琏见机不可失,第三次组织突围,终于成功突破了包围圈。在损失近万人的代价下,胡琏侥幸逃脱。

自夸常胜,遭批驳讽刺

南麻一战后,老蒋故作轻松地对外宣扬这次大获全胜。他夸夸其谈自己如何远程指挥有方,大败共军,还将胡琏炒作成“常胜将军”。

对于粟裕的指挥,胡琏评论说正面对抗中,粟裕不过尔尔,用兵平庸。

胡琏这番自夸很快遭到了其他国军将领的驳斥。

黄百韬痛批胡琏:“什么常胜将军!如果不是上天眷顾,突然降下七天大雨,你早就和戴之奇一样全军覆没了!”

胡琏的话确实引起了公愤——如果共军将领不厉害都能赢,那你就是在说我军无能!

一时间,胡琏在国军内部顿失威信。南麻一战的惨败已让胡琏对共军心生畏惧,眼见自己的嚣张宣传被戳穿,名将人设也难以维持。

曹县险象环生,依靠援军

1947年9月,曹县战役开始。这一次,胡琏的常胜人设,彻底塌房。

如果说以前胡琏都能在失败后为自己找借口,那么在曹县,他是彻底被粟裕的指挥艺术打服了。

首先华野的3个纵队对胡琏的第十一师形成包围网,而后步步紧逼。我军很快打开缺口,开始了穿插分割的进攻。

胡琏只感觉粟裕的大军杀气腾腾,自己根本无力抵抗。面对层层突破的防线,他亲自上前线督战,想要激励士气。然而我军攻势太猛,国军部队开始迅速溃败。

在危急关头,胡琏向国军总部发出求援电报,请求新编第五军等部队前来救援。

经过与粟裕部队的几场惨烈遭遇战后,援军及时赶到,胡琏这才脱离险境。

但是,胡琏明白,若非援军来得快,自己此番只怕已被全歼。

几次三番被打脸,胡琏终于肯承认粟裕的军事能力。

双堆集重伤,死里逃生

1948年冬,双堆集战役打响。胡琏得知前线主力黄维部被围,赶来支援。然而,粟裕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伺机而动。

胡琏才到前线不久,粟裕的猛攻就接踵而至。

我军快速突破国军外围防线,完全将十二兵团围困。

眼见大势已去,胡琏抱着必死的觉悟,想和黄维突围。

二人分乘两辆坦克冲出重围。

在飞机的引导下,胡琏勉强驾驶坦克冲出了包围圈。最后他在一片血泊中被送往医院,背上共取出32枚弹片。

胡琏虽然死里逃生,但双堆集侵彻出的伤口却将伴随他一生,再也无法痊愈。

晚年的迷惘

权力边缘,然心未死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失败,胡琏跟随老蒋退守台湾。

在台湾时期,他逐渐远离了权力的核心圈子,不再担任重要军职。

此时他的地位和权力已不如从前,只能担任一些不重要的闲职。然而他的心中,依然沉迷于那些记忆底层的旧日荣光。

尽管无法再掌权,但胡琏仍然抱有幻想,期待国民党总有一天会东山再起,重回大陆。

于是,他选择远离台北,过上了低调的生活。

白天,他要么沉浸在书海,要么把玩那些旧日勋章;晚上,他则会凝望天空,思索国共对峙的局势,脑海里全是夺回河山的画面。

画地图想家,终未能回乡

晚年的胡琏越发思念起故土家乡。他东山再起的幻想终究是无法实现的,归乡的路也即将被永远封锁。

胡琏开始痴缅起儿时在老家山村奔跑的岁月,还有那寥寥老人对他的期盼。

临终前,胡琏让孙子取来纸笔,缓缓勾勒出了老家村子的地图,指着地图对家人说:“你们下一代,一定能回去!”语气中满是萧瑟。

如果他说的是想回归祖国,党和全国人民都热烈欢迎。

如果他说的是要旅游,如今台湾省的同胞也确实可以到全国各地,这没有问题。

但如果他还是想要破坏安定的局面,开历史倒车,那是永远都不可能的!

面对当时两岸难以通航的局面,胡琏也无法跨越两岸之间的鸿沟,只能用画笔勾勒出乡愁,此生都没能再回到陕西故土。

这张地图成了他内心乡愁的化身,也成了他对家人的最后嘱托。

对粟裕的终极评价

弹片盒揭开,自知不如

1977年,胡琏在台北的家中去世。

临终前,他打开了一直珍藏的小木盒,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32枚弹片——那是当年双堆集大逃亡中,从自己背部取出的碎片。

望着这些似乎在散发着血腥气的弹片,胡琏不禁叹道:“时也命也...土木不及一粟啊!”

多年的心理阴影在这一刻充分释放。

他知道,那32枚弹片代表的,是他一生最惨痛的战败!

曾经不放在眼里的对手,竟会是他后半生永远无法逾越的心魔——战神粟裕!

历史评说,功过是非

战火无情,胡琏在晚年则更多审视自己的一生。作为一名将领,他的功过当真令后人深思。

抗日战争时期,胡琏指挥有方,立下汗马功劳,是抗战的杰出统帅。但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他却成为阻碍国家统一的反动力量,与时代的潮流背道而驰。

一生跌宕起伏,胡琏自己也很难对这样的经历做出一个公允的评判。

功过的天平定会随着历史评说而不断变动,但我们应秉持客观公正的视角,毕竟每个人都有复杂的一面。

胡琏作为20世纪的军事人物,其功过引人深思,但历史不会因为个人落幕就停滞脚步。

结语:

台湾期间,尽管表面看来胡琏已平静接受了人生的安排,但内心的阴影却始终萦绕不去。

这也导致他在晚年生活中,对“粟裕”这个名字绝口不提、避而不谈。

粟裕成了胡琏心头的一个结,在他余生的记忆中扎下根来,始终无法割舍。

但遗憾的是,他终其一生都不再有机会打破这层心结,放下这份心魔。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与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讨论。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究。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史海摘星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