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透了人性后反而变得不快乐了?

墨言春秋 2024-06-05 20:21:11

这个话题可以从“看透了”三个字去解析!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听到有人说:“看透了”,言辞之间满是不满和愤懑。

这种看透,说白了就是事情没有按照自己预想的去演进,让他不快乐、不爽罢了。

这种并不是真的看透了人性,本质上是一种错误归因,所有的问题都是“人性”的错,而不是自己哪里有问题。

这种不快乐,是来自认知的偏差,而真正看透人性,内心的心理机制是分阶段、分层次的。

第一阶段,内心会倍感失望。

当经历了某些特别的事情,事上见人心的时候,看到了人性的自私、虚伪、贪婪等缺陷。

之后内心会特别失落、沮丧,甚至一度提不起兴致来与人打交道。

第二阶段,看问题会失去原有的滤镜。

原有的美好幻想和期待被击碎,对世界的观察从“卖家秀”到“买家秀”的转变,不再天真和烂漫,自然就失去了对生活的很多憧憬和快乐。

第三阶段,自我反思。

在抨击别人的时候,有时反观自己,在很多地方也并不完美,同样存在自私、虚伪的一面。既然大面上人性都差不多,又何必愤世嫉俗呢?

但人在很多时候,往往待人以严,律己以宽,这也是人的劣根性的一种,道德绑架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行为。

比如您开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碰到红灯,刹车晚了点,前轮的一部分不小心压到了斑马线上。

这时正好一个过马路的妇女路过,叉着腰,指着你大骂:“有没有点公德心,斑马线是给行人走的,驾照是咋考的?真是垃圾!”

您理亏,赔着笑,点点头表示歉意,但是转头看到她在马路的另一头竟然不顾红灯,强闯过去。这时候,交规在她眼里,其实就是工具,利己则用,不利则弃。

第四阶段,自我修复。

在此阶段,重新调整自己的世界观,认识到世间的多样性和人性不完美的客观存在,这些并不是针对单个个体,而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以后再遇到这些让你感到不平、不忿的事情,能够坦然面对,而不再是愤世嫉俗,不被失望、失落等负面情绪裹挟。

真正看透人性,应该是一种豁达和包容,是一种超脱和无求。

是用感恩的心态去发现世间的美好,经常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视角观察问题,有时候,观念相左,只是因为立场不同罢了。

常怀理解和宽容的心态与人相处,少苛责他人,多关注自我内心的成长。

历经山海,仍然选择善良,更不要丢掉真诚的品质,正因为酷寒才更凸显人情温暖的可贵。

只要努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保持乐观和开朗,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目标,从正确的方向去寻找幸福感,您就会豁然开朗。

本文由墨言春秋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0 阅读:35

墨言春秋

简介:80后职场精英,专注国学、养生、情感等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