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嘴上说着摆烂,却无法真正做到?生活依旧过得这么拧巴

八方镜 2024-06-05 14:12:56

在当今,"摆烂"一词流行已久,无论是年轻人还是相对年长的中年人,经常能听到他们口中说出这一个词。

然而当我们细心观察,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摆烂”的口号喊得响亮,大多数人的生活依旧按部就班,甚至拧巴地继续前行。

拧巴的一天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和照顾家庭是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价值观。

面对生活的困难,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需要照顾的家庭成员——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这种责任感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他们即使在极度疲惫和压力下,也要坚持下去。

尽管嘴上喊着“摆烂”,但心里却清楚,生活不容有半点马虎。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这种现象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职业和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拼命工作,放弃随意过日子的想法。

独自一人时,或许可以过得随意些,不那么在意生活的细节,尤其是对于男人而言,日子嘛,糙点也无所谓。

但是一旦有了家庭,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孩子,责任感便如影随形,不容忽视。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说:“为了孩子,我什么都愿意做。”

这种责任感驱使人们不得不放弃“摆烂”的想法,变得更加努力,以确保家庭的幸福和稳定。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这种矛盾心态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未来的期望,心里有牵挂,手上才放不下。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体系,每个齿轮都在不停地转动,每个人都在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而不断奋斗。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竞争的体系里,每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似乎都与他们的职业成就和经济收入紧密相连。

现如今,赚钱多少成为了个人能力的直观表达,很现实也很无奈,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根深蒂固,仿佛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则。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有人口头上说着要放弃,要“摆烂”,内心深处却清楚,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赛跑。

职场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时刻压在每个人的肩上。我们可能会在朋友聚会时开玩笑说要放弃,但第二天早上,当闹钟响起,我们还是会准时起床,穿上西装,走进办公室,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躺平了

如果你想躺平,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地方,那里可以给我们展现一个相对全面的摆烂的缩影,以及人们对于躺平的一个基本看法。

在深圳,曾经有这样一个群体,它的名字叫做三和大神。这个词,最早是从深圳的三和人才市场传出来的。

三和人才市场,你可以理解为一个找工作的集市,只不过这里买卖的不是商品,而是劳动力。

“三和大神”们,是一群年轻的日结工,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隔三差五靠着打零工来维持生计,以前有句老话,叫做干一天休三天。

什么意思呢?就是干一天工作,躺平三天,赚的钱除了吃喝,要么就贡献给了网络游戏和赌博,然后所剩无几。

这里有着5元一碗的“挂壁面”,5毛一个的馒头,5元到20元一晚不等的日租房.....

这里很多东西是可以买卖的,身上的手机、手机,乃至身份证都可以卖掉,而你也可以在地摊上买到个位数的衣帽鞋袜。

到了夜晚,席地而眠是常有的事,在桥洞、烂尾楼、水泥管、夜晚的车站、关闭的店铺门口,卷帘门下都可以躺着的身影。

然而泥沙俱下隐藏着诸多隐患,人数众多、良莠不齐,安全管理难度大,卫生及消防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因此在2017年5月开始,当地便针对此地进行了整治。

时间在变,三和人才市场也改名成了奋斗者广场,但“三和大神”们的身影并没有因此消失。

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就业难、住房紧张、收入不稳定……这些问题就像是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这些年轻人的肩上。

躺平后也得吃饭啊,吃饭就得做日结

问题的关键是很多时候,躺平者的收入是覆盖不了日常的开支的,饿肚子是常有的事,直到实在不行再去找一份日结。

在三和人才市场,日结工作通常日结工作通常包括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例如搬运、清洁和装卸。

这种工作模式,对那些需要灵活工作时间或者暂时找不到长期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然而日结市场也存在不少问题,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艰苦、缺乏社会保障等,都让人们对这种工作模式有着复杂的看法。

202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对北京、郑州、杭州和深圳四地的零工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零工的日均收入仅在100至150元之间徘徊,这微薄的薪资,对于维持一个家庭的温饱,无疑是杯水车薪。

在零工市场中,工人们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工作关系,这直接导致他们无法享受正规职工所拥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社保和福利体系原本应该为工人们提供一层安全网,但对于日结工人来说,这层保障却形同虚设。

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障,日结工人只能在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中艰难前行。

此外日结市场的工作环境往往较为恶劣。以建筑行业为例,工人们需要在高温、粉尘、噪音等恶劣条件下工作,长时间的体力劳动使得工伤事故的风险大大增加。

而由于日结工人的特殊性,他们在工伤保险方面的保障也严重不足。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他们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赔偿和治疗,甚至面临失去劳动能力后的生活困境。

更为严峻的是,日结工人还面临着被剥削的风险。由于他们处于劳动市场的最底层,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容易遭遇不公平待遇。

他们可能被要求加班却拿不到加班费,或者在没有合理解释的情况下被拖欠工资。这些现象在日结市场中屡见不鲜,进一步加剧了工人的不稳定感和无力感。

尽管如此,日结市场并非全然没有积极的一面。对于那些需要灵活工作时间的人群,如学生、家庭主妇或退休人员,日结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和社会参与的机会。

对于暂时无法找到长期工作的年轻人,日结市场也提供了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在短期内维持生计并积累工作经验。

要真正改善日结工人的处境,仅靠他们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和企业,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强化对日结工人的保护,确保他们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

企业则应该提高日结工人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劳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人们对三和大神的看法

社会对三和大神的看法很复杂。在传统观念中,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生活通常被视为成功的标志。

然而三和大神的存在挑战了这一观念,一方面,有人将三和大神视为社会边缘人,认为他们是快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只能在边缘地带徘徊。教育不公、就业歧视等结构性问题,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

经济压力、家庭负担、心理健康等问题,使得他们只能选择日结工这种不稳定的工作方式,以维持生计。

这一观点认为,三和大神的现状是社会问题的体现,呼吁社会应当给予更多关注和帮助。

他们希望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地位。企业也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作环境。

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三和大神是逃避责任、不愿意融入主流社会的代表。他们选择日结工的生活方式,是对稳定工作和生活的主动放弃。

这种观点往往带有批判色彩,认为三和大神缺乏奋斗精神,不愿意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也就是说,三和大神仅仅依靠外部的帮助是不够的,群体内部是否能够产生自我改变的动力,才是真正影响他们未来的关键因素。

当然,这样的观点我们不去争论什么孰是孰非。

随着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自由和生活的多样性。

三和大神的存在,也提醒我们反思传统的成功标准和生活方式。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0 阅读:20
评论列表
  • 2024-06-05 17:01

    网上本来都是为了带节奏. 而且那带节奏的是不是个中国人. 是不是个人很难说

八方镜

简介: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