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坦克损失有多大?开战四天损近九成教训深刻

广洲谈过去 2024-05-31 02:25:11

越南的地形形状比较独特,北部地区基本上以山地为主,南部地区湖泊、河网密集,这样的地形条件,确实不是装甲部队的理想战场,但在1979年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为了提供机动火力掩护,还是决定让坦克部队加入战斗。

坦克部队参战后,表现英勇,在多次战斗中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但最终还是由于越南地理环境的原因,给我军坦克部队的行动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受损严重。

那么我军坦克在这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到底损失有多大呢?

曾经亲如兄弟 选边站队后兵戎相见

当年,法国将越南沦为殖民地,而与此同时中国也处于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作为唇齿相依的两邻国,命运紧紧相连在了一起。

越南共产党的绝大部分老一辈革命者,都在中国工作战斗过,中越两国的共产党人,在为各自的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就曾在我国参加过革命活动,越南遭到法国侵略时,刚刚建国的新中国,立即派出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指导越军对抗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帮助越军取得了全面胜利。

法军被赶走不久,美国又来入侵了进来,越南又陷入了战争中。

在越战期间,中、苏两国都对越南进行过帮助,尤其是中国,除了物资援助,还派遣防空部队和工程部队进驻到越南,帮助越军作战,在越作战三年,有上千名中国军人牺牲在了越南。

另外,中国不顾自身困难,还源源不断的给越南援助了大量物资,据统计,在越南抗美抗法期间,中国援助越南折合下来,约有200多亿美元,为支持越南的解放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历史阶段的,同属于社会阵营的中越两国,因为共同的敌人,以及相同的理想信念,两个心紧紧连在了一起,亲如兄弟。

而那时的苏联,一直是中越两国共同信任和仰仗的大哥,但在越南抗击法国和美国期间,由于中国大力无私的帮助,越南也曾把中国视为了可以依靠和信赖的大哥,可是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越南在对华对苏的关系上,开始改变策略。

1972年,中美关系出现了复苏的迹象,这让还在继续抗美斗争的越南感到了不安。

1975年,越南终于统一,以黎笋为首的越共高层,依靠苏联的源源不断的援助,还有美军败退时遗留下的大量武器装备,做起拼凑组建“印支联邦”的荒唐美梦。

再加上苏联别有用心的怂恿,黎笋集团便把中国视为了他们实现阴谋的最大障碍,随后在国内搞起了排华运动。

这样还不够,黎笋等人又仗着背后有苏联撑腰,他们又频繁的在中越边境挑起事端,制造了多起武装冲突流血事件。

越南在与苏联越来越亲密的同时,越南党中央的长征、武元甲等亲华派受到了冷落,被靠边站。

1978年11月3日,黎笋等人前往苏联,与苏联签订了两国友好合作的条约。

越政府觉得签了条约后,就等同于获得了苏联的安全保证,从此便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实施自己的阴谋了,之后越南对我国的侵犯骚扰越来越过分。

面对越南的忘恩负义和得寸进尺,中国政府决定不再继续一忍再忍下去,很有必要对越南发动一场“惩罚之战”。

越南山区的地形环境 不是坦克的战场

1978年底,在战争打响之前,中央军委制定作战方案时就做出决定,无论战果怎样,解放军只要拿下高平、谅山一线,就算达到了发动此次战争的了目的,不得恋战,立即撤军。

而此时的越军,也早有防范,他们除了在中越边境地区,修筑坚固的防线,同时还依次向南构筑了一道又一道的阻击线。

我军在制定作战方案时,本打算使用重炮来达到快速歼敌的目的,但对越南境内的预定作战地区的地形,进行了一番分析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歼敌方式不现实。

随后,军队领导们又通过探讨分析,认为我军突破越军第一道防线之后,再继续纵深发展,这就远远超出了我军炮兵的射程,我们的步兵将无法继续获得保护和支援,这势必会对我军的继续进攻,产生不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到了让坦克部队参战。

面对让坦克部队参战这个提议,军队领导们陷入了沉思,因为,大家非常清楚,越南北部地区的地形,是不适合坦克部队行动的。

在抗法抗美的过程中,法军和美军也都曾经尝试过让坦克部队参战,但经过实践证明,坦克部队在越南战场上,根本发挥不了它的优势,起到作用极其有限。

但我军领导人们经过再三衡量,为了在关键时刻给一线进攻部队提供火力掩护,最终还是同意了让坦克部队参加越战的建议。

既然安排装甲部队参战,我军当然也会对越南的地形环境,进行分析,在进行了一番认真研究讨论之后,我军决定选择62式轻型坦克参战。

因为与其它型号坦克相比较,62式轻型坦克体积较小,轻便灵活。

其实,我军在开发这款62式坦克时,就是为了满足我国南方丘陵山地,以及水网密布地区的作战需求,此时,让62式坦克进入越南参战,也算是找到了用武之地。

可出乎我军预料的是,62式坦克进入战场后,面对敌军火箭弹和机炮的攻击,完全失去了抵御能力,多处被轻易洞穿,面对越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它很难对其造成有效的破坏。

当我军的坦克浩浩荡荡的开进越南北部的山区地带时,有着丰富的山区丛林游击战经验的越军,早就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

我军的坦克一旦掉入陷阱,就会影响整个车队的行进,而此时埋伏在四周的越军,觉得时机成熟后,就会立即对我军发动攻击。

东溪战斗打响后,我军的装甲部队按照作战计划,认为很快便可以穿越这一地区。

然而,当我军的坦克部队,面对东溪那陡峭的山峰、狭窄的路径,还有越军精心布下的一个又一个陷阱时,顿时明白了什么叫绝望。

面对困难,我军是不可能后退的,只能想办法尝试突破,因此,当我军领头的坦克陷入越军设置的陷阱后,无计可施的指挥官,在无奈之下,只好命令后面的坦克去撞击陷阱中的坦克,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法,为后面的部队清出一条可以行进的道路。

这个办法虽然有效的保证了部队的行进,但我们的坦克部队却损失惨重,可这对我坦克部队来说,还不算最糟糕。

最糟糕的是,当我坦克部队行至兰山口,遭到越军的伏击时,我军却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完全成为了越军的靶子,白白牺牲在了越军的枪口之下。

造成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军害怕敌人,不敢反击,而是无法反击,这主要是因为,我军的随车步兵,在快速行进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从坦克中掉落下来,就用背包带把自己绑在了坦克上,因此,在突遭敌军伏击时,根本来不及解开绑带,便成了敌人的活靶子。

东溪这一战,对我军装甲部队的打击太狠了,与敌作战的第一天,我军坦克的受损率就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与敌作战四天后,我军参战坦克的损耗竟然接近九成,虽然最终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我军的损失也是触目惊心的。

通过此战,我军也深刻的认识到,传统的装甲战术和装备,还真是无法适应越南的地形环境,我们必须想办法进行更新和改进。

我军胜利后 对对越自卫反击的反思

1979年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国几十万的兵力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对越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战争从2月17日发起,至3月5日,打下谅山后,我国立刻发布声明表示,已达到教训越南的目的,我军不再继续发动进攻,开始撤军回国。

随后我军按照中央军委的安排,开始有序回撤,而绝不是因为战场的形势对我军不利,才被迫做出迅速撤军的选择。

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从2月17日发动进攻,到3月5日结束战斗,虽然只用了短短十几天的时间,但我军战斗减员人数竟然超过了两万人。

战争结束后,我军对这场战争进行了一番认真的反思:

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我军已经有二十年没打过仗,战士们没有经过实战的历炼。因此到越南作战,遇到越军的袭击,明显显出实战经验不足,很容易落入游击战经验丰富的越军的圈套。

再就是,当时我军的指挥和通讯系统,配备不到位,不少连以下的作战单位,都没有配备通讯设备,这使得部队与部队之间,难以取得联系,无法很好的协同作战,同时,在指挥方面也显得非常混乱,这应该也是我军兵力损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这场自卫反击战,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我军的一些致命弱点。

1981年9月,邓公在检阅华北演习部队时,他的讲话稿中着重提到了“现代化”“正规化”这两个词,此后,我军便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正式确立为中国军队的建设目标。

另外,邓公在军队建设理论方面,还特别强调了装备的重要性,随后,我军迅速将超音速歼击机、强击机、新型舰艇等常规武器,配备至部队中。

与此同时,我军还对作战中暴露出的一些弱点,进行了讨论研究,然后再战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裁军,给军队做了一次“大消肿手术”,引导我国军队逐渐向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发展。

我国军队经过一番大变革之后,军队的精神面貌变得焕然一新。

我军的这种变革,在后来与越军再次交战,收复“两山”、老山轮战、山地攻防作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我军利用改进后的一些战术,对越军造成了非常强的杀伤力。

1 阅读:5

广洲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