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早知道:四川大学这些学院没人报,实力却超强

小考陪你考 2024-03-20 09:09:37

相比高考,考研的信息不对称是非常严重的,研究生院除了必须发布招生简章,招生计划和参考书目。其他信息例如:报录比、往年录取分数等完全根据招生单位情况自由决定。而招生单位也是多如牛毛。

例如仅四川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多达46个,其中不乏实验室、研究所、中心等并不招收本科生的单位。不同的单位也会招收“相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当然可能具体的研究方向会有差异。例如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就有8个单位招生,但报名人数差异巨大,除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其他单位基本没什么同学报名。为什么其他单位报名人数如此之少?难道是因为其他单位都不配开设这个专业?既然能够获得教育部批准招生,应该是具备招生条件的,报考这些单位的研究生会不会更加容易一点?他们具体的方向有哪些区别?

这些其实需要考生做一些调查,然后再决定报考单位可能更有利于自己。

在四川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单位中,有几个报考人数特别少: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前沿科学中心和分析中心,值得大家去关注。

四川大学的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级”的实验室,不仅有十几位国家“杰青”,还有魏于全,肿瘤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四川大学副校长坐镇,师资实力非常强。然而从2023年的录取数据看,中心共录取了200人,报考人数仅355人,报录比非常高。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具体研招录取数据如下: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是在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近半个世纪发展的基础上整合全校优势资源于2020年成立的理工医交叉的学科型学院,是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联合会主席单位、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首任理事长和学会挂靠单位、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以及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和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创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充分发挥理工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老一辈科学家康振黄教授(生物力学)、乐以伦教授(生物医学材料)和吴和光教授(临床医学)的倡导和带领下,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协作组,后发展为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创办了《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是国内最早建立该学科的高校之一。

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拿到了A-级,在全国都属于领先地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主席张兴栋院士领衔,汇集了国家高端专家、杰青、万人计划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以及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学及科研创新团队。其中教授(研究员)4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6人,具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头衔的高端人才30余人,45岁以下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者45人(56.9%)。另外,还引进14位美国工程院、医学院院士和国际顶尖专家为名誉或客座教授;以双聘形式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和知名企业高层专家5名。

尽管学院的实力非常强,但是研招并不火爆,拟招生201人,共218人报名,录取101人,2023年的具体报录数据如下:

医学前沿科学中心:

四川大学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2018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为全国首批7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该中心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大数据及生物样本资源,同时依托四川大学优质的人工智能研究技术与人才队伍,基于临床患者动态数据,开展多组学研究,并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手段,以恶性肿瘤、罕见病、免疫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为主的分子网络关系研究,旨在发现重大疾病演进的关键分子靶点、阐释蛋白分子网络调控相互作用及其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进行相关靶向药物与靶向示踪剂的研发与评价,为疾病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前沿科学基础。

研究方向一 肿瘤演进分子网络与精准防治研究方向二 疾病关键靶点发现与药物设计研究方向三 免疫炎症机制与靶向治疗研究方向四 罕见病精准诊疗与智能决策研究方向五 人工智能与分子功能成像研究方向六 临床创新与转化研究

走在科技前沿的医学前沿科学中心研招的报名情况并不理想:2023年拟招生40人,共42人报考,录取48人

分析测试中心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历史可追溯至1978年,在原四川大学中心实验室、成都科技大学理化中心、四川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基础上经三校两次强强合并发展起来,是首批接受世界银行贷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15个分析测试中心之一。1987年,中心被评为教育部先进集体。1991年,作为教育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试点单位,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第一个获得国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长期以来,严格按照CMA规范管理和运行,已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学科覆盖面最宽、分析检测手段最为齐全、大型精密仪器相对集中的权威检测机构。在世界银行贷款、“211”“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项目支持下,中心仪器资产总值过亿元。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是学校直属业务实体单位,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正高职称16人、副高职称34人,博士学位66人、硕士学位10人、28人具有海(境)外留学(访问)经历。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科技部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1人,科技部国家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成都市突出贡献专家1人,获成都市政府特贴1人。中心现有在册研究生共计112名(博士研究生57名,硕士研究生55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必修课、通识课共计20余门。在学校党政班子领导和相关部处支持下,经过40余年发展,已建设成为多学科交叉、测试科研教学并举的高水平研究型分析测试中心。下设无机、有机、结构与形貌、生物等分析检测室,开展常规分析和多个专项分析检测业务,分析检测范围覆盖化学、药学、化工、材料、生物、医学、环境、石油、地质、食品、机械等众多领域。

2023年分析测试中心拟招生21人,结果报名只有34人,具体录取数据如下:

3 阅读:4318
评论列表
  • 2024-03-24 04:17

    毕业了工作好找吗?不要误导孩子,都是找不到饭碗的坑

小考陪你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