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伊斯:乌克兰危机前北约已“脑死亡”|风云对话

凤凰卫视 2024-06-13 19:10:22

自马克龙成为总统以来,法国的外交政策重点一直包括推进欧洲战略自主、推动欧洲一体化。今年4月,马克龙呼吁欧洲不应在战略上追随美国,而应成为战略自主的“世界第三极”。而对于什么是战略自主,欧洲内部长期莫衷一是。

贾斯汀·瓦伊斯,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曾担任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私人顾问、法国前外交与欧洲事务部政策规划主任。5月25日,全球化智库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开幕,约有50余个国家的近300位国家和政府的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学者,围绕变局中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展开多边对话。瓦伊斯在参加论坛期间接受了《风云对话》专访,为我们解析法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

瓦伊斯:欧洲陷入追求战略自主且更依赖美国的悖论

主持人 朱梓橦:

您认为当前法国政府为提高战略自主性做了哪些努力?

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 贾斯汀·瓦伊斯:

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乌克兰战争。因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对欧盟构成了真正的威胁,但并不是“入侵”的威胁,因为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与俄罗斯之间的市场关系或权力平衡的恶化。如果俄罗斯的行动成功,那将使欧洲大陆更加依赖俄罗斯的能源、运输线路等,那么欧洲的利益将受到严重威胁。这就是欧洲为什么要协助乌克兰的原因,以避免陷入战略上日渐增加的危险或依赖性。因此,这对于战略自主性的思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法国政府所做的是试图对其他国家强调紧迫感,并努力解决这种自相矛盾局势:一方面,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攻击加强了对更强大欧洲的追求。然而,在另一方面,这也加强了我们对美国的依赖。因为对乌克兰提供及时协助,无论是在提供武器或是协助其自卫方面,都需要依赖美国的武器援助。因此,这就是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加强了战略自主性,另一方面却更加依赖美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法国政府坚持武器生产本土化,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了,主要是因为欧洲是一个和平的大陆,最近几年我们非常强调非军事方面的实力。因此,法国坚持认为,要帮助乌克兰不仅仅要帮助其从美国购买物资,还要帮助其建立自己的产能,以加强其战略自主性能力。

瓦伊斯:乌克兰危机前北约已“脑死亡”

主持人 朱梓橦:

马克龙总统在之前的一些场合也曾表示,他说“北约已脑死亡”。您如何看待?

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 贾斯汀·瓦伊斯:

说实话,乌克兰危机之前,北约就已经“脑死亡”了。俄罗斯这样做实际上达到了与其初衷完全相反的效果,它原本试图削弱北约以重建其对其周边国家的控制。这些国家不是俄罗斯联邦,但俄罗斯认为它们在其势力范围内。但结果却大不相同,瑞典和芬兰都加入了北约。

基本上,普京所做的反而是加强了北约和美国在欧洲的存在,而非削弱它。这是一种自相矛盾,本意想达到的,结果却变得截然不同。尤其是在紧迫感、威胁感方面,反而把欧洲人团结在了一起,他们意识到最终还是需要与美国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不是走自己的路。因此,又回到了我稍早提到的那个自相矛盾的局势,但在生产军事装备方面,最大的危险在于,通过直接从其他地方尤其是美国购买,反而会削弱欧洲的能力。

瓦伊斯:能源安全和美国保护主义让欧洲陷入困境

自民主党重新执掌白宫以来,拜登一直将修复“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列为美国外交的要务之一。美欧关系虽略有回暖趋势,但并非一帆风顺:双方在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地缘政治等诸多领域当中的侧重点明显不同,且在数字税、能源、贸易协议等方面依然争执严重。同时,“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之间还面临着“信任”的缺失,欧洲人亲眼目睹了美国75年的外交政策是如何随着特朗普的上台而“一夜间消失”……

主持人 朱梓橦:

美国总统拜登一再表示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需要加强。您如何看待美国政府在这方面的行动?

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 贾斯汀·瓦伊斯:

从贸易政策到绿色转型政策这些问题上,存在着诸多让人恼火的事,存在着很多分歧。我想特别提出的是《通胀削减法案》,这是美国国会两年前投票通过的一项庞大的法案来应对绿色转型,为绿色产业拨款超过2000亿美元。这本身不是问题,因为美国早就该为气候做点什么了。毕竟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大的污染者。但它这样做的方式包含了保护主义,并给美国生产商带来了不公平的优势。以至于许多欧洲公司要前往美国并在美国设立生产基地,以便利用《通胀削减法案》,获得规定的津贴、补贴及支持。

因此,这对欧洲来说是一个问题,因为欧洲面临各种限制。能源价格非常高。欧洲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并不多,非常依赖俄罗斯。这是欧洲与俄罗斯重大关系的一部分,比如接触和承诺关系等,因为俄罗斯直到最近这几年都是一个可靠的天然气供应商,但现在这种信赖消失了。

由于能源价格、《通胀削减法案》和保护主义,以及中国电动汽车和电池等产品的价格等众多因素,欧洲发现自己近年来处于严重劣势。近年来,由于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由于来自中美等巨大的市场竞争,欧洲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驱动要使该大陆实现“去工业化”。因此,它现在开始对美国和中国的能源价格做出反应,努力不让自己从地图上消失。

瓦伊斯:习近平访法证明两国关系的深度

5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了访欧行程,并把第一站放在了法国。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来,中法两国创造了多个“第一”,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西方大国,也是第一个同中国互办文化年、互设文化中心的国家。此次访法期间,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一系列深化合作的新举措。中法还共签署18项部门间合作协议,四项联合声明,以及15份商务合同,既有“高精尖”的研发合作,也有“接地气”的贸易往来;既有惠民生的福祉,也有民相亲的交流……

主持人 朱梓橦:

您认为习主席此次访法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 贾斯汀·瓦伊斯:

我认为这次访问非常重要,这表明了法中两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尽管法国是一个很好的欧洲国家,但它在欧洲国家中有点与众不同。顺便说一句,在访问期间,习主席与马克龙总统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女士进行了讨论,冯德莱恩女士受邀到访巴黎,和她的前任容克在上一次法中建交55周年一样,也受邀来到爱丽舍宫。

这次讨论首先表明法国是欧盟的一部分,并希望与欧盟保持一致性。事实上,我们的所有贸易政策都通过欧盟进行,这不再属于法国的权限。这也展现了法国参与欧洲事务的深度。法国是欧洲的一部分。所以,习主席的访问很重要,因为这是在法国进行的,同时又与欧盟进行了的对话。我非常喜欢习主席一年前在广州欢迎马克龙总统时的情景。这次马克龙总统在他外祖母的故乡——位于法国西南部的巴涅尔-德比戈尔附近接待了习主席和夫人,这给整个访问增添了一些亲切感。

瓦伊斯:法国正在向承认巴勒斯坦国方向发展

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双方发表了《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独立自主大国,中法两国在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红海危机等中东紧迫议题上形成一致立场、发出共同声音。

这次访法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多场活动上都谈到巴以问题,强调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全面停火止战,重中之重是确保人道主义援助,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法方表示愿同中方密切沟通合作,共同维护多边主义、《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法。

主持人 朱梓橦:

您如何看待中法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方式?

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 贾斯汀·瓦伊斯:

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达成了共识,但也有一些事情我们意见不一。就巴勒斯坦问题而言,美国的立场不仅是要袒护以色列免受不利决定的伤害,而且还要推动“两国方案”,并防止在“两国方案”尚未达成一致之前对巴勒斯坦地位做出任何先发制人的决定。法国认为这样的做法推迟了进展,存在永不会达成的风险,那样的话,巴勒斯坦将一直保持国家地位未实现的状态。

最近,一些欧洲国家,通过双边而非在联合国的方式承认了巴勒斯坦国,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爱尔兰和斯洛文尼亚。法国没有效仿,因为法国认为承认应该是一个更大的协议的其中一部分。我认为现在情况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但不应该草率行事。承认是一个强有力的姿态。你承认之后就不能再收回承诺。美国离承认巴勒斯坦国还很远,不仅在联合国,在更重要的双边层面更是如此。

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与中国有共同之处。我们看到中国主办了许多与中东相关的会谈。如果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进行合作,促使各方甚至可以在这里再次进行谈判,那只会是好事。当然,由于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美国将是在加沙战争后任何可能达成的重大协议中必不可少的一方。

制片人:王志江

编导:那可

编辑:那可

0 阅读: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