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明明是白净的帅哥,却被后世描成黑脸,这究竟有何用意

恨之说历史 2023-12-07 21:28:06

文|华觉史界

编辑|华觉史界

近年来,关于历史人物包拯的形象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我们从小就知道他是正义化身,具有公正无私的性格特征,然而随着对历史文化深入探索,我们开始质疑这样一个黑白分明的鲜明形象背后的历史真实情况。

01

揭开"黑脸包公"神秘面纱的背后

早在宋代,包拯就已经闻名天下,被称为“包青天”,人们对他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文艺作品和民间故事的传播。然而在这些文学创作中,包拯被描绘成了黝黑面貌、头顶镶嵌着白色月亮标志的人物形象,而实际上,这种形象并非来自历史资料的真实记录。

通过仔细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证据,我们可以得知真正的包拯并不是这样一位面部特征鲜明的人物。例如,《双砚斋诗钞》中就提到过,当时有人拜访了位于合肥市内的包公祠,并在那里看到了包拯的雕像,结果发现在画像中他是一个秀气而皮肤洁白的男子,而不是那种黑白明显的严肃面孔。

更有趣的是,在宫廷收藏的一些珍贵书画中,我们也发现了包拯留下的真容,其中一幅来自南京故宫博物院的作品,描绘出了一个神情庄重、胡须飘逸、面色略显苍白的人物形象。而这正是对包拯外貌的真实刻画,充分说明他在生活中并不具备黑色面孔这一特点。

尽管历史材料并未明确指出包拯的确切肤色,但我们还是可以推测出,他的脸部很可能并非如此深色。因此,可能是在后世的演义和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误传,导致包拯的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

02

探究包拯形象变迁的背后

最初的包拯形象源于其真实的历史事迹,他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坚持公正审判,严惩腐败官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宋代以后,包拯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并形成了许多相关的故事和戏曲,使得他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元代杂剧盛行的时候,关于包拯的各种传说和戏剧作品大量涌现,进一步推动了他的形象发展。

宋朝灭亡后,元朝兴起时戏曲开始在民间流行,包拯的形象也通过艺术改变被搬上了戏曲舞台。就好比古代的真人秀,为了让观众一眼就认出正义凛然的包拯,戏曲艺术家们可谓绞尽脑汁。

于是他们给包拯做了一次华丽的形象转身,从原本的'白脸'变身成了'黑脸'。这样一来,不仅更突出了他那刚正不阿的形象,还让观众对奸臣和包青天一清二楚,就像是古代的超级英雄,穿越时空的包青天以'黑脸'示人,为后来的黑脸行业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包拯的脸色由原来的白色转变为现在的黑色,这与人们主观臆想和对理想官员形象的需求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铁面"含有黑色的意思,而黑色又常常被认为是坚韧有力、勇敢果断的表现。

因此,为了让包拯的形象更符合公众期待的理想官员形象,人们将其脸色改为黑色。这种转变也体现了当时百姓渴望公正执法、为民做主的官员的心理。

包拯的形象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到后来经过改编和美化而成的文化符号。无论何种形式,包拯始终代表着公平正义和廉洁自律的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一种重要的道德力量。

03

现代视角下解读包拯——廉政楷模的真实面貌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日益深入,社会各界对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个背景下,深入了解包拯及其背后的廉政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古人身上依然蕴含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据《宋史》记载,包拯一生刚正不阿,严惩贪腐,在他执政时期,“不惜身死”、“恩威并济”成为了他的处事原则。

另一方面,他对生活保持着高度的自律性,日常生活俭朴至极,体现出其亲民务实的人格魅力。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他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被誉为真正的“反腐倡廉斗士”。

包拯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民生的政策,他曾坚决抵制买田囤积的行为,限制官员购买土地的数量,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此外他还致力于改善劳动者的待遇,倡导优良的工作条件,推动产业升级。

虽然包拯生活在距今千余年前的宋代,但其所坚持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扬包拯的廉政作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保持一身正气。

0 阅读:12

恨之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