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史上真心实意的九次禅让:出于何心?结局如何?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4-27 21:31:22

历史上的权臣上位基本都遵循一套标准流程,首先是加九锡,冕十二旒,入朝不趋,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然后是群臣劝进,君主禅让,权臣三辞,最后“勉为其难”登上帝位。

在此过程中,“傀儡”皇帝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在完成“吉祥物”的工作之后,就是突然崩逝,散于无形。

任何一位稍有实权的皇帝都很难做出禅让的选择,这是人之常情,毕竟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诱惑,有几人能看破?

但历史上还真有几位真心实意禅让的君主,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看一看他们到底出于何心?结局如何?

一、宋徽宗赵佶

徽钦二帝是历史上最奇葩的一对君主父子,王安石变法仅仅过去了42年,北宋疆域正是最广之时,徽宗却让其突然死亡。

钦宗更6,面对父亲真心实意甩过来的锅,直接装晕,宁死不接锅,实实在在的上演了一出“父慈子孝”。

为了逃命方便,徽宗是真心禅让,但他最喜欢的儿子却是三子赵楷,如果没有金人这个威胁,他即便是传位也不会传给赵桓。

所以赵桓并不领情,当李纲取得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的胜利,他就立马断了在东南妄图“分裂中央”的老父亲的供养,逼迫其还京。

徽宗也是后悔的不行,还朝以后还妄想“自往西京治兵”,以便金人再犯京阙时,父子二人能活一个,给赵氏留点火种。

真是可怜的一对父子。

二、北齐后主高玮

与徽宗甩锅类似的还有北齐后主高玮。

本来北齐并非不堪一击,可惜高玮上战场都带了一个“拖油瓶”,宇文邕兵临城下,冯小怜非要再猎一圈,江山哪抵得上美人低头的娇羞,于是重镇平阳失陷。

当齐兵反攻,眼看就要拿回主动权时,就因冯小怜未及赶来“看戏”,高玮就下令鸣金收兵,百战士卒哪比得上自己在真爱眼中的英明神武?

当双方在高粱桥打得难分难解之时,什么都不懂的冯小怜一句:“完了,完了,我们败了”,就让高玮慌了神,二话不说拉着爱妃就跑,一路狂奔至山海关……

可以说,北齐就是让高玮和冯小怜这对奇葩给败没的。

但高玮这哥们还不想承担亡国之名,于是紧急禅位与长子高恒,当时的高恒年仅八岁,满脸稚气的他还不知道反对,即使反对也无效,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披上了皇袍。

不过,北齐并没有亡在他手里,因为仅仅几天后他就又将皇位禅让给了驻守瀛州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

是不是有一种击鼓传花的感觉?

顺便提一句,高恒传位后自称守国天王,高纬自称无上皇。

真是一对不要脸的父子。

三、金哀宗完颜守绪

与前面两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哀宗完颜守绪和金末帝完颜承麟。

天兴三年正月,蒙古围蔡州已有三月,城中粮尽。初九夜,金哀宗知亡国将至,遂下诏禅位于宗室完颜承麟。

哀宗并非不愿承担责任,更不是想逃命方便,他对完颜承麟说:将江山托付与你,也是迫不得已。朕身体肥胖,不能策马迎敌。万一城陷,必难突围,而“卿平日矫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

待其应允,便自缢于幽兰轩,“非为其累也”,以至于后,金朝大臣都认为“哀”字不足评价哀宗的一生,又上庙号“义宗”,后世更是加谥号为“忠文靖武天圣烈孝庄皇帝”。

而完颜承麟也没有像赵桓一般哭哭啼啼,而是毅然与蒙军血战到底。哀宗死后,蒙将塔察儿射书于他,曰:“投降可保富贵”,完颜承麟拒绝后率军出战,然金军此时已是力薄势穷,面对宋蒙联军一溃再溃,于是他“乃从容驰赴军中而死”,年仅32。

后世有诗赞曰:“悬瓠月落城上墙,天子死不为降王。”

据史家推测,完颜承麟在位不足一个时辰,是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帝王。但相比徽钦二帝,如系狗牵羊般“北狩”,他和哀宗的君王死社稷不知要高出多少!

四、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的一生堪称传奇,十五岁刚即位就面临秦、齐、楚、燕几大国前来“奔丧”,他外结韩宋,内修德政,成功化解了这场“砸场子运动”;

五国相王,韩王、中山王、燕王忘乎所以,唯有他保持了清醒:“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一心苦练内功;

胡服骑射一经推出,群臣反对,他亲在代郡进行试点,夺房子,纵穿整个北部防线,十数战无一败绩,终于说服了朝中的那些顽固派。

后来更是凭借“胡服骑兵”,收中山,灭楼烦,横扫林胡,成为敢和强秦扳手腕的一等军事强国。

但他却在最巅峰时,主动禅位于幼子公子何,最终引发了“沙丘之难”,被饿死于宫城。

赵武灵王禅位的目的其实很单纯,就是从王位的束缚中抽身出来,以便更好的应对强大的秦国。

他的方略是:先北上剿灭中山,再向西横扫楼烦,最后从云中、九原南下,袭击秦国。

为此,他还化装成赵国使臣,沿着设想的攻击路线,一路侦察到了秦都咸阳,“觐见”了秦昭王一番。

应该说,“退居”前线后,赵武灵王确实轻松了许多,但他没有想到他的主动禅位,废长立幼,引起了前太子公子章的不满,又没有及时发现其野心,也没有加以制止,反而一再的给其加权,最终引发了公子章的叛乱,公子成平叛后又产生了二心,赵武灵王就只能被“悲剧”了……

五、燕王哙

“燕王哙禅让子之”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事件,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燕王哙是个傀儡君主;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子之是个有能力取而代之的权臣。

所以,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还是认为,燕王哙是为了实行改革,富国强兵,才主动禅让给更有能力的相国子之的。

不过,这段堪比“尧舜禅让”的佳话却不得善终。

前316年,燕王哙把君位让与相国子之。随后子之在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引起了以太子平为首的守旧贵族的不满。

前314年,公子平先下手为强,和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但是连攻几个月都未成功。后来子之反攻,取得大胜,把公子平和市被都杀死。自此燕国内乱平息,子之完全掌握燕国大权。

然而,燕国的改革却又引起了齐国的干预。

齐宣王派将军匡章带“五都之兵”和“北地之众”,大举攻燕,五十天就把燕国破了,“擒子之而醢其身”,燕王哙亦被杀。

后来由于齐军在燕国不施仁政,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反抗,不得不退兵。之后赵武灵王把在韩国为质的燕公子职护送回国即位,即燕昭王。

燕王哙和子之想通过禅让的方式进行改革,在当时是不太现实的,诸侯之间虽有争斗,但谁也不会坐视王室被“推翻”,这是正统问题,也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大事,就如秦送重耳、赵送嬴稷、鲁送公子纠一样,保不齐自己也会有那一天。

但是,子之在平叛中狠狠打击了燕旧贵族的势力,为燕昭王的政治改革扫平了道路,也为后来的五国灭齐埋下伏笔,进而导致秦灭五国时,齐两不相帮,坐视各国被一一击破。

从某种意义来说,此次事件促进了战国后期的大一统,影响巨大。

六、北齐武成帝高湛

北齐帝王多奇葩,武成帝高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高湛是北齐第四任皇帝,在位只有短短四年,却不可思议的在年仅29岁时就传位于太子高玮(年9岁),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之一。

更可笑的是,高湛放弃的皇位还是抢来的。皇建二年(561年),齐孝昭帝高演身患重疾,高湛与族侄高元海等人便准备效仿父兄,阴谋发兵夺位。

本来,高湛应该提前三月谋反,却因为巫师占卜说,三个月内不宜动刀兵,才耽搁了下来。

等到利市大吉,高演也不行了,当高湛率领数千叛军来到晋阳宫前,等到的不是厮杀,而是一纸传位于他的诏书,原来高演为了不让儿子落得被废杀的命运,竟然放弃了传子选择了传弟,高湛的一腔造反热情也被浇了个透心凉。

所以,他对兄长的传位并不领情,登基不久就虐杀了自己的侄子高百年。

如此,心心念念的皇位,高湛却又为何主动禅让给了儿子呢?

这就不得不提他的好基友兼“情敌”和士开了。

和士开不仅是高湛的潜邸旧臣,还是睡在一个铺上的“兄弟”,当年高湛被封长广王,和士开就入了王府,做了参军。高湛和他非常投缘,以至于形影不离,出则同车,入则同榻。文宣帝高洋非常看不上和士开,将之逐出京城,也是高湛出言哀求,才把他弄了回来。

所以高湛继位后,和士开就跟着鸡犬升天,升侍中,权倾朝野,而且还和皇后胡氏打得火热,以至于朝野上下非议不断,但高湛非但不责怪,还有意成全他们,不时给他们创造独处的机会。

当时的琅琊王高俨勇武过人,颇有胆气,且与和士开百般不对付,和士开使尽手段都不能动其分毫,因为高湛对他的宠爱,甚至超过了太子高玮。

高俨年仅9岁就已经历任侍中、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尚书令、大司马之职,并且高湛还为他重开魏时旧制,路遇太子也可分路而行,不必回避行礼。

和士开担心有朝一日更易太子,又见诽谤离间不行,于是便开始向高湛灌输及时行乐的思想:“自古以来,多少帝王都化为了灰烬。贤德如尧舜,暴虐如桀纣,到头来都是一死,不如趁着年轻健壮,尽情享乐,为所欲为,一日快活胜千年,多好!”

高湛本身就是好色如命,不喜国事之徒,好基友的话又刚好说到了他的心眼里,于是便施施然禅位给了儿子高玮,将朝政扔给了和士开和胡氏。

史上荒淫帝王不少,但为了享乐连皇位都不要的人,可能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了吧!

七、唐睿宗李旦

公正的讲,唐睿宗李旦做皇帝不怎么样,却是一个性情中人。

因为儿子诛杀韦氏,有复唐大功,就立其为太子,这一般人还真不一定能做到,李成器和李隆基谁为太子,对他更有利?前者敦厚孝慈,后者果决好权,明眼人一看便知。在大儿子有“正统加持”的情况下,还是立了三子为嗣,殊为难得。

对于太平公主也是如此,李旦不但对这个唯一的嫡亲妹妹溺爱有加,让其参与政事,还处处迁就,宰相奏事,都是先问:“太平知否?”

一个重感情的好人未必是一个好皇帝,面对儿子和妹妹,李旦谁都不愿意伤害。所以当太平公主利用占卜星相之人,向皇兄密告:“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主皇太子登基”,欲离间李旦父子之时,李旦选择了眼不见为净,顺水推舟将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自己则“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颐养天年去了。

李旦的禅位虽然有躲妹妹躲儿子的无奈,但本质上还是主动地,如果他不愿,在儿子和妹妹的平衡之下,皇位还是很稳当的。

八、宋高宗赵构

赵构禅位与孝宗,原因有很多:

其一,施恩于养子。赵构因为曾受到金兵的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没有后代承继大统(唯一的儿子早夭),他担心自己在位时间长了,养子等的不耐烦,唯一的传位之恩淡薄,自己被清算,不如索性提前传位。

其二,老且病,久欲闲退。这是赵构在传位诏书中的官方说法,虽然从他后来又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帝来看,“老且病”的情况不存在,但“倦勤”的情况却有。毕竟已经当了36年皇帝,新鲜感已去,权力欲也得到了满足,退休之后还可以“无官一身轻”,何乐而不为?

从他禅位后对政事基本不插手,只在重大抉择时才发表意见来看,有此想法不足为奇。

其三,与宋金议和失败和全国抗金形势有关。当年,赵构为了促成议和,偏安一隅,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结果却造成了对金战争的被动局面,金人的军事进攻依旧。这使一心坚持投降路线的赵构有点挂不住脸。

赵眘即位后,同年便为岳飞昭雪,如果不是得到了赵构的默许,一向以孝著称的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造次的,应该说,赵构早就有心为岳飞平反,但却放不下皇帝的架子,索性及早禅位,让急需人气、急需威望、急需朝野支持的养子做这个好人吧。

另外,赵构禅位还有“贪生怕死说”,“还政太祖一系说”等等。

但不管怎么说,赵构并没有被强迫的成分,而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九、宋孝宗赵昚

孝宗的禅位不同于赵构,因为他有亲儿子,但原因却是出奇的一致,赵构是施恩于养子,他却是施恩于嫡子。

据《宋史》记载,赵惇曾以“乌髭药未敢用”(乌髭药是治白发的药)来暗示孝宗:“您该退位了,要不然我的胡子与鬓角都白了”。

于是,62岁的赵昚主动禅位于三子赵惇,即宋光宗。

当然,这并不是他禅位的唯一原因,北伐的失败,让这位一心想将金人赶回老家去的有道明君意志消沉,甚至产生了厌世情绪。

但他的选择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赵惇不仅在政治上毫无建树,让大权旁落于后妃李氏之手,在孝道上更是没有继承父亲的哪怕一丁点儿的优点。

史载,孝宗晚年病重,赵惇一次也未去探望过,甚至“过宫事件”都被炒得沸沸扬扬,孝宗临死之前,他也未出现。

最终赵惇的不孝惹怒了天下人,在孝宗的葬礼上,愤怒不已的朝臣一致决定“罢免”赵惇,拥立主持葬礼的赵扩为帝。

赵惇就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的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

0 阅读:59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