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怎么找到自己的“河村勇辉”?

文字拯救男篮 2024-02-27 10:55:22

亚预赛中国男篮输给日本的比赛。

日本新星河村勇辉11投4中,外线7投2中拿了12分3助;

给他打替补的老大哥,身高只有167的富坚勇树8投2中,外线6投2中,拿了8分1助;

另一个后卫海泰福斯4投1中,外线2投1中拿了5分4助;

33岁老将后卫比江岛慎6投2中,外线2投0中拿了5分2助。

从账面上看,日本这几个后卫效率并不高,至少说明,赵继伟、徐杰、程帅澎、胡明轩、朱俊龙和崔永熙对日本这几位核心后卫的防守是合格的,失败并不能自我全盘否定。

反观中国男篮这几个后卫:

赵继伟7中2,外线4中0拿了4分4助;

程帅澎7中2,外线6中2,拿了6分2助;

徐杰0分0助;胡明轩16投6中,外线7中1拿了20分2助;

摇摆位的崔永熙4中1,外线1中0,拿了2分1助。

数据上,好像跟日本几个后卫,半斤八两,但实际上,云泥之别。

河村勇辉和富坚勇树都是速度型后卫,由于中国男篮单防能力较强,且内线胡金秋把守,他们的突破,通常不能实现直接攻框,数据也体现地很明显,即便把锋线上的马场雄大和内线的霍金森加上,日本男篮的两分球命中率只有39.3%,中国男篮是48.6%,日本在油漆区只拿了22分,中国男篮是36分。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突破的战术价值。

突破可以压缩防线,在侧翼为团队进攻,创造出第一个小空位。

小空位的价值就是,具备持球能力的球员可以趁防守人重心不稳更轻松地实现突破,具备空切攻框能力里的球员可以轻松摆脱防守人,这也就是为什么马上34岁的老后卫比江岛慎也能频频杀进去的原因。所以,侧翼的后卫或者锋线在利用这个小空位突破、分球、攻框或者空切,连续拉扯之下,防守阵型就彻底乱套了,小空位就变成了大空位。

(比江岛慎突破分球,崔永熙过度协防)

如果日本在进攻端继续加码,连续突分的过程中,给射手做无球掩护,大空位甚至可以变成超级大空位,3号位的马场雄大和4号位的井上宗一郎合计投中6记3分,几乎都是这一整套流程打下来,创造的机会。马场雄大和井上宗一郎在外线的发挥几乎决定了比赛的胜负,而这两人之所以能打出来,先决因素就是日本几个后卫的突破。

这还没完,连续的突分,除了能压缩、拉扯防线,创造外线空位机会外,还有可能在突破过程中得到一些罚球。

(井上宗一郎底角3分,杨瀚森没有第一时间沉退,杜润旺无法离开禁区)

(马场雄大3分,朱俊龙过度收缩)

日本男篮此役27个罚球,中国男篮只有15个,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比赛有主场哨,很多对中国男篮的犯规没有吹(篮下霍金森对胡金秋几次犯规漏吹、崔永熙空切上篮严重打手漏吹、程帅澎两次3分被侵犯圆柱体漏吹),但无法质疑的是,日本的锋线和后卫突破到内线的频率明显更高,这是除判罚之外,日本罚球数高的一部分技术原因。

为什么中国男篮打不出这种突分?

问题在后卫,也在乔帅。

先说后卫。

无论是辽篮的赵继伟,广东徐杰和胡明轩,还是浙江的程帅澎,在进攻端的共同点都是——非常仰仗挡拆,也就是,没有挡拆,就不太可能突破,更没法频繁而高效地给侧翼制造“小空位”。

甚至,在联赛里一些小打大都没法把握,绝大多数小打大的结局都是撤步、跳投、扔3分,不是说小打大不能投3分,而是在外线出手时挑战大个子通常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毕竟没有几个人是库里。另外,小打大比较容易实现突破,哪怕是半个身位,就已经达到压缩防线的目的,接着,等着对方犯错就完了。

就跟中国男篮防守日本时频繁犯的错一样,参与不必要的过度协防,完完全全丢掉了自己对位的球员。协防可以发生,也必须发生,但协防为什么叫协防,而不是换防?因为,协防,通常是用少于50%的防守精力去防守非对位球员,更多的精力仍旧是对位球员。然而,中国男篮把协防都变成了换防,也就是100%的精力,甚至,有时候,两名以上的防守人同时把协防变成了换防,算上对位的防守人,三个人合计用了300%的防守精力……实际上,明明有胡金秋在篮下把守,那些少于50%的,协防甚至都不必要付出。

挡拆很重要,在任何联赛、任何球队均是如此,所以,后卫依赖挡拆其实不能算错,重要的是,是否真的意识到了挡拆的意义,是否真的能够充分利用挡拆。

我们的后卫在对待挡拆大概有点“功利性”,或者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也就是说,挡拆的过程中,希望直接获得机会,给中锋助攻,或者给侧翼助攻,再或者单挡3分和攻框,没法助攻,或者攻框很难,那就放弃突破,然后重新发起进攻,时间消耗殆尽,不上也得上,出现了很多强攻的画面。所以,为什么中国男篮的3分总是很差,首先,你得看创造出了多少空位机会,其次,再看这些空位机会里有多少是留给射手的。杜润旺和王睿泽合计5次出手,很明显太少了。反而是兼职射手、没那么准的胡明轩、赵继伟和程帅澎出手了更多的3分。

实际上,撇开挡拆后1、5号位投3分或中距离之外,其余的挡拆终结,必须奔框而去,无论是挡拆持球人还是挡拆掩护人,都要尽可能地奔框去,还是那句话,只有奔框而去,才能够压缩防线,创造“小空位”,甚至局部形成多打少。

日本后卫厉害的地方是,打挡拆,突破攻框非常果决,杀进去之后,攻框不成,大都选择传给弱侧“小空位”中的队友。不打挡拆,也能凭借速度,单打、突破或者投3分。总体来说,日本的后卫打得更像CBA的小外援。

乔帅在进攻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在弱侧,给射手设计无球掩护和要求锋线更多的空切跑动,如果有设计,赵继伟、徐杰和胡明轩借挡拆之后的突破,不会在无法传给中锋时全部变成个人强攻。

在防守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认识到中国男篮普遍存在防守意识不足的问题,或者说,被这些年轻人优越的身体天赋拔高的单兵防守能力所迷惑。

那么,追根溯源,为什么中国后卫跟日本后卫有差距?

如果这么多后卫普遍存在共同的问题,那么,就不完全说是球员自身的问题了,那得从环境中找原因。

主教练是环境的一部分,因为主教练掌控着战术、策略和球员使用权,但乔帅教不了的是河村勇辉和富坚勇树如此果决的终结和极具有杀伤力的硬解技术。

另一部分环境是CBA。

河村勇辉和富坚勇树都效力日本的B1联赛(还有B2和B3),日本B1联赛的外援政策是4节8人次(不包含归化和亚外),每队可以签约3名外援+1名归化球员或1名亚外,刘传兴便是以亚外的身份加盟日本B2联赛的千叶A球队,而且,还有一点,如果在日本出生或者长大、毕业于日本小学或者高中的外国公民,都不被认为是外援。

如此宽松的外援政策,一方面极度挤压大量日本本土球员的成长,但另一方面,严酷的竞争环境下,却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找到那些少量的有天赋的本土球员。国家队只需要12个人,这种方式也不是不可取。

另外,日本B联赛更热衷于寻找大外援,有些球队甚至堆满三个大外,所以,日本本土的后卫通常都是球队后场主力,是那个掌控球权和关键时刻解决问题的人。

2023-24赛季,河村勇辉在B联赛的横滨海盗队目前打了39场比赛,场均30.2分钟,场均出手高达17.7次,场均能扔8.2个3分,另外还有6.56次罚球,场均22.8分排在B联赛第一位(含外援)。

富坚勇树场均32.2分钟,场均出手17.1次,场均扔10.3个3分,场均罚球4.2个,场均得分19.9分,排在B联赛第4位。

这两个球员的球权占比超过了我们任何一个国家队后卫:

赵继伟场均12.6次出手,2.2次罚球;

徐杰9.3次出手,1.2次罚球;

胡明轩场均11.6次出手,3.9次罚球;

程帅澎场均10.7次出手,3.3次罚球。

(河村勇辉单打赵继伟命中)

(富坚勇树迎着胡明轩命中追身3分)

(富坚勇树迎着王睿泽命中3分)

所以,当河村勇辉单打赵继伟,一个炸球横撤步命中3分,富坚勇树追身反击顶着胡明轩打进超远3分,海泰福斯小打大迎着胡金秋命中3分的时候,中国男篮这边,胡明轩在最后一分钟竟然被对手夹击丢球,并被打成了反击,几乎间接地葬送了比赛,赵继伟只能凭借挡拆做一些无效控球,徐杰更找不到筐,程帅澎只能靠神仙球离开“会议室”……

如果问,中国男篮未来该怎么改变现状?

青训、裁判、海外、拉练、规定、教练……等等说起来一大堆,一定有用,但却很难被联赛或球队支持的一点是:让那些有天赋的本土核心后卫在CBA场均有20次左右的出手吧!

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优秀的后卫都是球权喂出来的。看看历史上那些创造过辉煌的名宿,胡卫东巅峰时场均27.5次出手,5.5次罚球,孙军场均23.7次出手,4.3次罚球,巩晓彬巅峰时场均21.2次出手4.8次罚球,刘玉栋场均26.7次出手,6.2次罚球……

现役里,2023-24赛季,跟河村勇辉和富坚勇树出手数接近的本土球员只有两个人——孙铭徽和林葳,这两人也的确是各自位置上终结能力非常突出的。

所以,开放性讨论,如果孙铭徽和林葳在,中国男篮会打成什么样?或者说,国际比赛,中国男篮到底应该配备什么类型的后卫?

0 阅读:19

文字拯救男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