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府仅为从四品,但对地方官来说,是一生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野路说历史 2023-11-18 22:12:50

◑ 前言

在清代地方文官制度中,除了已有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大员之外,还有一些我们鲜有耳闻的官职,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吧。

首先是属于中级官员的盐运使、各分守道、分巡道以及知府,他们在地方行政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管理盐务、维护治安和行政管理的中坚力量,他们背负着重任,尽心尽力为百姓服务。

而在基层官员中,知州以下的各级官员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虽然他们地位较低,但他们却是整个系统中最接近民生的群体。他们深入百姓之中,了解民情民意,为百姓排忧解难,是人民的贴心人。

不仅仅是官职的层级划分,如果对官员的品级进行分类,就会发现只有达到三品级别的官员才能被称为“大臣”,而地方行政系统的核心成员则是从三品级到从四品级的官员。相对而言,那些在正五品级以下的官员则处于底层,他们的发言权相对较少,地位比较低下。

升迁对于每个官员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同一档次中,官员的升迁相对容易,比如从知县升为散州知州,散州知州升为直隶州知州。然而,要从直隶州知州升为知府或者从道员升为按察使,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经历许多的考验和挑战。

◑ 能把90%的人熬死

在清中期,全国知县总数超过1300人,他们是地方文官中最庞大、也是最复杂的群体。

知县的来源多种多样,数量众多,职位晋升的门槛相对较低。既有通过正途考试出身的进士、举人、荫生、贡生、监生,也有通过捐纳、杂职等非正常途径升迁的官员。

然而,知县这个职位却是一个官场里“得缺容易,要升迁极难”的岗位。根据吏部文选司的相关规定,知县要达到升迁的条件必须满足以下几点:

首先,出身要硬。如果是翰林、进士出身者,那么他们就有机会在官场中晋升。因为翰林、进士这样的身份是如此稀缺和崇高,清朝的进士总数也只有二万多人,他们被视为王朝的精英。

其次,需要有朝中的关系。这一点其实也是为进士考试量身定制的。一方面,他们拥有“天子门生”的头衔,另一方面,在会试、殿试过程中,他们有机会结识朝中大员,并建立起师生或朋友的关系。

官场一向重视人脉关系,拥有师生、同年这样的亲密关系,必然会对官员的仕途产生重要影响。即使是地方督抚也会对进士视若珍宝,一旦有职位空缺,他们往往会第一时间考虑到进士。

再次,必须有出色的政绩。基层州县官员的考核重点是财政和刑名两方面,只要这两个方面没有问题,就算是有政绩。如果一任职官员不仅能得到百姓的认可,那就可以说是政绩突出了。实际上,想要达到这一点并不难,至少一半以上的官员都能够做到,因此政绩成为第三个考核指标。

最后,年龄不能太大。科举时代,既有年少有为者,也有大器晚成者。无论是地方还是京城,都非常注重考察官员的年龄。

以翰林为例,三年散馆后,能够担任重要职位的人基本上都在40岁以下。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就很难再有机会晋升。毕竟,培养一个合格的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选拔的时候,就已经面临退休的年纪了。

因此,州县官员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在清代,有很多出身进士、并有出色政绩的基层官员由于年龄问题而无法升迁,郑板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担任知县时已经过了四十岁。

以上这四个条件,单独看起来并不难,但同时具备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其中还会出现很多意外情况,例如疾病、家丁去世等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官员的仕途前途。

因此,大约有90%的知县一辈子都无法超越正七品这个职位,顶多只能从缺少人的地方调到需要人的地方,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调到富庶的地区。

◑ 知府可以说是地方的天花板了

据上述所述,我国共有一千多个知县,但真正能进一步晋升的却只有大约10%左右。他们在完成本地事务并获得一等成绩后,将进入吏部的晋升程序。通常情况下,知县的晋升通常是被调任为散州知州,很少有机会调往京城担任官职。然后按照预定的步骤,他们将进一步晋升为直隶州知州。这一阶段通常需要大约6年至10年左右,即两个任期左右。

直隶州知州按照惯例可以晋升为知府,但这种规定只是一种安抚,实际上,想要晋升为知府比升任知州要困难得多,难度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在清朝中期,全国共有188个知府,表面看起来似乎不少,但实际上,一旦晋升到知府这一层级,地方督抚和吏部的话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多数情况下,皇帝才是真正的决策者。知县、知州、知府的缺额是根据"冲、繁、疲、难"这四个标准具体划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为最紧缺、紧缺、中缺、缺乏。然而,在这基础上,知府这个层级还额外增加了一个名额,即"请旨缺"。根据统计,其中超过一百个府属于请旨缺。

以直隶九府为例,保定府、永平府、河间府、天津府、大名府、宣化府都是请旨缺;再以江苏八府为例,全部都是请旨缺。知府人选由皇帝亲自参与,这就会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任用自己熟悉的人,这也是清代知府很少有从基层提拔的主要原因之一。

知府人选最常见的来源于京师的六部和翰林院,其中郎中、员外郎是主力,也有翰林院的编修、检讨。只不过由于翰林院的品级较低,到了嘉庆时期以后,直接晋升为知府的机会就很少了。

剩下的几十个知府职位都属于不太重要的缺额,由地方督抚和吏部提名举荐。由于这个机会非常有限,所以想要从知县晋升到知府几乎是不可能的。

8 阅读:9091
评论列表
  • 2024-06-17 13:57

    高品官位有些还不如低品的。比如让你翰林院抄书,有5品左右。掌管皇帝祭祀祭祖的好像是是3--4品。实际上还不如外放出去当个七品县令来的好。

  • 2023-12-27 11:27

    知府毛的从四品,是正六品,从五品吧

    维基百科 回复:
    也看地方重要性,类似普通地级市和副部级城市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回复:
    清代就是从四品
  • 2024-01-08 17:16

    知府从四品,直隶州知州正五品,散州知州从五品,知县正七品

  • 2024-01-03 23:33

    清朝的总督巡抚六部尚书大多是是满人在坐,清朝末期才有李鸿章这样的人做到总督的位置,清朝大多的时候汉人都是做不到高官的,不要被电视剧骗了。

    人生摆渡 回复:
    刘统勋一个级别的人 你在数数有几个
    人生摆渡 回复:
    他马马虎虎到达门槛 不过他老子确实是高官
  • 2024-02-15 01:33

    就是这些人搞垮了国家

野路说历史

简介:分享历史 带你了解历史上精彩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