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米铺扭亏疯赚,与前夫合股卖衣服,张幼仪:我起初只是个教书匠

民国风度 2022-12-30 18:14:09

张幼仪的自述把她的人生一分为二,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

去德国前,她恪守三从四德的规矩,在张家遵从父母,在徐家孝顺公婆,人前人后她周全体面,不失大家风范。

她15岁和才华横溢的学子徐志摩结婚,婚后三年就生下了长子徐积锴,乳名阿欢。公婆欢天喜地,丈夫远赴留洋,只剩她不知祸福,依然被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束缚住手脚。

在硖石徐家,她看着阿欢蹒跚学步,不禁思念起宝山许久未见的亲人,她羡慕哥哥们能够读书增长见闻,羡慕丈夫可以留学英国,很多个日夜,她无人可以倾诉心中压抑许久的寂寞。

终于,她在二哥张君励的提醒和帮助下得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机会,远在伦敦求学的丈夫邀请她出国团聚。于是,她趁势把阿欢交给公婆抚养,毅然踏上了前往英国的邮轮。

在伦敦的生活是枯燥且悲凉的,再次怀孕的喜讯带给她的不是丈夫迟来的关心,而是“一要堕胎,二要离婚”的催命符。她不懂外语,偌大的沙士顿除了无情的丈夫,谁都帮不上忙。危机关头,张幼仪别无他法只能求助亲人,辗转一段时日,她孤身一人去了巴黎。

她一边读书,一边怀胎,靠着徐家按月援助的二百美元支票维持生计。过了一段时日,她被七弟接到德国同住,理由是德国的医院比法国更安全,而且处于孕晚期的她能够得到家人更细致全面的照顾。

1922年2月末,她顺利生下次子彼得,同年和徐志摩签字离婚。不幸的是,幼子因先天不足未满3岁便夭折了。

去德国后,她承受离婚、丧子之痛,铺天盖地的风雨陡然袭来,逼得她一夜长大,彻底激发了她的求生意志。在柏林生活的那几年,她主动去德国裴斯塔罗齐学院求学,攻读幼儿教育,同时学习德语,渴望知识的张幼仪终于得偿所愿。

作为家里第一个没有缠足的女性,她珍惜难得的福分,从身体自由到精神独立,失去丈夫,失去孩子,她身处在异国他乡,如同沙漠里独行的骆驼,像期待绿洲那样期待重生。

温室里培养的花朵,怎么经得起风吹雨打,伤痛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沉溺其中,断送掉更加珍贵的未来。

1926年,她把小儿子的骨灰带回硖石徐家安葬,料理好一切事务,后又返回上海。

之前在徐家,她对公婆仍然以礼相待,即便她不再是名义上的儿媳,徐家父母仍然是阿欢的爷爷奶奶,只要孩子在,她怎么也和徐家脱不了关系。

事实上,徐家长辈很钟意张幼仪,不仅是她知书达理,治家有方,还接连生下两子,长子阿欢机灵可爱,幼子虽不幸夭折但她千里迢迢送回骨灰安葬,大事能顾全徐家颜面,小事也处理得井井有条。比起和徐志摩传绯闻的第三者,可谓是占尽了上风。

经过商议,徐家认下干亲,她成为了徐申如夫妻的干女儿,从隔了一层肚皮的儿媳到可堪委以重任的干女儿,这一路,她走得极为不易。

有了新的身份,她能独立抚养阿欢,承担教育他的责任,甚至继续照顾徐家双亲,以至于后来徐母的葬礼几乎由她一手操办。

当时,她的二哥张君励已是上海知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早期创办了民主社会党,自任主席,又主编《时事新报》,主张君主立宪,风头无两;四哥张公权则是金融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曾留学日本专攻财经,后担任中国银行总经理、铁道部长和交通部长,对国内新式银行制度的确立有巨大贡献。

无论是哥哥们的私下接济,还是徐家按月寄出的三百元生活费,她出于感激又或是出于解决燃眉之急的心理,会真心接受,但不认为是理所应当。她深知靠人不如靠己的硬道理,为长远计,她必须要自力更生。

她想要在上海安家,首先是要有一份正式工作,不仅要能保障一家的基本生活,还要能抵御将来未知的风险。

她想到自己的专业优势是德语和学前教育,很快,她去了东吴大学任职德文教师。一个学期结束,她良好的专业态度得到了许多人的夸赞。

1928年,春日的一天,她正在学校准备备课。突然,有个自称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代表来找她,邀请她出任这家银行的总裁。事出有因,她了解到这家银行的贷款压力繁重,借出去的钱不计其数,还回来的钱却寥寥无几,内部资金不堪调配,导致银行面临极大的危机。

银行代表因为她和张公权的亲戚关系,请她出山,希望借助张氏的东风,重现草船借箭的神话。

得知他们的意图,张幼仪摇了摇头,提醒道:“你们银行已经不堪重负,拿什么钱请律师打官司?即使勉强打赢了,那些贷款的人还不出钱来,你们也收不到钱,而且他们还是银行的客户,与其闹得双方都下不来台,不如往后一步。”

来人不明她意,反问道:“难道他们欠钱不还,又拖累银行导致内部不能正常运转,我们还得吃哑巴亏吗?”

她笑了笑,顿时福至心灵,解释说:“往后一步,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做法,借钱的和欠钱的坐下来握手言和,一起想办法,等他们赚了钱不仅能还银行的钱,而且能带来更多的客户。”听了她的话,银行代表恍然大悟,接着她还表示愿意出任副总裁,原因是四哥已经是中国银行的总裁,她不能越级。

应了这份差事,她就辞去了学校的工作,专心做好银行的一把手。为了给自己留出充分的时间,她聘请了一位德国籍的保姆和两个佣人照看家里的孩子。

她每天第一个到银行开门上班,又是最后一个关灯下班。工作期间,她向四哥求教,掌握了不少财经知识,对内管理银行人员,她做到奖罚分明,对外开拓市场业务,她把目光放在中老年贵妇身上,向她们传递老有所依的超前概念,使得她们都愿意把钱款和其他一些珍贵的首饰存放在银行。

有一天,一个卖米的商铺老板去银行找她。

“听说银行来了个杀伐果断的副总裁,今天赶巧,我也来见识一下。”刚见到一身藏蓝色长袍的张幼仪,他即刻起身,背挺得笔直。

张幼仪楞了楞神,马上回道:“您是街口最大的恒升米铺的刘老板,附近多少户人家都吃着您店的米,说起来,您才是大人物!”

一听这话,他立刻开怀大笑,寒暄几句之后,终于进入正题。原来他两月前花费重金问别市的一家米铺购买数百斤的粳米,不料付了订金,粳米足量到货之后因市场需求突变,导致有大半的粳米滞留,钱没挣到,眼看着不能按时结清尾款,保不齐还要吃官司。

他原原本本地说完所有的事,张幼仪劝他不要太伤神,主动提出可以贷给他三倍的钱数,一年为期,用他的米铺抵押,如果到期未能归还本金,则银行收回米铺。

签下贷款协议后,刘老板在她的建议下,用这笔钱做了很多事,先是结清尾款解决了后顾之忧,又聘请了两个工人重新粉刷米铺,还挂上了红色漆面的新招牌。至于最值钱的那几十袋粳米,张幼仪提醒他重视产品质量,商家的信誉高于一切,储备好粮食,只待来年春天,定会有转机。

果然,第二年刘老板的恒升米铺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热潮,很多人争先恐后的来买粳米,售价比平时还低了两成,赚的却是翻了五倍的纯利。

刘老板喜出望外,很快就上门还清本金,取回贷款协议,不仅成功保住了米铺,生意更加红火,还交到了像张幼仪这样有远见的朋友。

不久,刘老板投桃报李,又把另外一些相熟的老板引荐给她,银行的放贷业务做得有声有色,离不开张幼仪的苦心经营。

南京路上,她的商业版图不只有这家银行,还有一家由她的弟弟张禹久联合几个朋友共同出资创办的云裳女子时装公司,而她担任总经理一职。

令人吃惊的是,股东里面还有她的前夫徐志摩,那段著名的孽缘留给她的大概只剩下徐志摩前妻的标签,而后她一切的身份都将是她自己的,与他没有半点关系。

她没有和徐志摩反目成仇,于情于理,她犯不上和他计较,她只管努力经营好公司,养育好唯一的儿子阿欢。

她管理的云裳时装公司,不仅售卖成衣,还支持客户订做各式的呢子大衣和皮大衣,她特意请人设计时髦的款式,她坚持创新,不沉迷于当时社会的普遍审美,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她带领底下的员工,一步步脚踏实地,保证衣服做工精细,样式新潮,云裳时装很快就在市场上占下了半壁江山。

富有激情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她一边打拼事业,一边照顾家庭。她把阿欢抚养成人,看着他读书成才、娶妻生子,当他们夫妻双双赴美留学深造后,她独自承担起抚养四个孙辈的重责。闲暇时候,她也享受了久违的天伦之乐。

晚年时,她和第二任丈夫苏纪之重游故地。在沙士顿的宿舍外面,她伫立许久,有秋风拂过,她的嘴角也闪现一丝弧度。回想起种种变故,她经历过被亲人轻视,被爱人背叛,被陌生人羞辱的苦痛,但她靠着源源不断的勇气和信心一次次化险为夷。

人生的长途列车上,张幼仪曾错过时机,也曾迷过路,万幸的是,她拥有出色的眼光和顽强的意志使得她全力奔向下一站。

文 | 爱吃奶酪的杰瑞

0 阅读:78

民国风度

简介:每一段民国风度,都流露出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