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居民住房甲醛检测治理乱象:说是检测合格,可住进去就头疼

定安普法 2024-06-08 11:30:23

说起为新房进行甲醛检测这件事,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刘梅(化名)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自己差点就带着刚满月的孩子住进了甲醛严重超标的房子里。  

刘梅介绍,住进新房之前,她曾安排某甲醛治理机构去家里除甲醛,后经该机构检测达到入住标准后,自己才搬进去,“没想到,甲醛依然超标严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家居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甲醛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甲醛检测作为衡量室内污染物的直接方式,也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甲醛检测市场存在检测报告结果不准、检测机构资质鱼龙混杂等问题。一些业主以为房屋经检测合格后,就可以踏实入住了,没想到家里的甲醛仍然是超标的。还有业主自行购买甲醛检测仪器,结果遭遇虚假宣传、治理效果不达标、买到伪劣药剂等问题。  

市场上各种宣称检测甲醛的机构或仪器究竟暗藏什么猫腻?怎样才能让甲醛检测结果真实可靠?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漫画:李晓军

数据超标称正常自测合格却中毒

经小区邻居推荐,刘梅挑了一家“靠谱”的甲醛治理机构。双方签订合同,约定甲醛治理的服务时间为15年。  

“在进行甲醛治理之前,这家机构检测称房间的甲醛含量超过了正常标准,经过一下午的药物喷洒,机构再次检测时称房间的甲醛浓度为0.02毫克每立方米,已经达标。”刘梅回忆说。  

为了以防万一,刘梅又将新房通风了两个月,之后才带着朋友来庆祝乔迁。但朋友们在屋里待了一段时间后都感觉身体不适。于是刘梅又找了一家第三方甲醛检测机构,检测机构给出的结果是房间甲醛浓度超标,和第一家甲醛治理机构给出的数据相差9倍。  

刘梅找到上述甲醛治理机构,要求其再次对房间除甲醛,却遭到拒绝。“他们开始扯皮,挑第三方检测报告的毛病,还要求我换一家检测机构重新做检测报告。可我们签的合同明明约定了15年服务时间。”刘梅气愤地说。  

记者注意到,除了找机构检测外,还有不少消费者因为担心甲醛检测机构给出的结果不准或因为专业机构检测周期长、花费高,自行购买一些便携式的甲醛检测产品。  

这样的检测方式科学吗?数据能够相信吗?  

来自江苏的白女士给出了否定答案。  

今年3月,白女士在一购物平台上购买了某品牌检测试剂盒,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测量两次都显示没有任何甲醛污染。但是,在新房住了半天后,她出现了各种甲醛中毒的症状:嗓子痛、咳嗽、头疼,甚至还有短暂的视力模糊。  

与售卖该检测试剂盒的商家沟通过后,对方给出的解释是,“甲醛检测试剂盒是半定量检测,没有非常精确的数字。这种测试的方法相对准确,但不可作为法定检测依据”。于是,白女士购买了另一品牌的试剂盒,测量之后显示新房甲醛超标。  

对此,在上海从事相关业务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市场常见的甲醛自测方式存在一定短板。比如,宣称可以通过甲醛检测试剂盒的不同颜色来判断室内甲醛浓度,但由于试剂刻度较大,因此试剂显色只能看出室内甲醛浓度的大致范围,无法得出准确结果。  

在北京执业的某检测机构环境室主管也向记者透露,甲醛检测有严格的条件要求。在实践中,不少网售甲醛检测仪的检测结果与专业机构检测结果差异较大,有的误差甚至高达90%,所以不建议群众自行购买仪器测试。  

去年10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测试了15款热卖甲醛检测仪,其中仅3款在较低浓度测试中误差不大。上海市消保委指出,这些测试下来有问题的产品,他们的宣传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写得天花乱坠。在这些广告页面中,有不少都是借用了专业机构、权威媒体和知名大学的名义在进行宣传。

检测机构套路多

花千元可获资质

李先生来自北京一家正规专业检测机构,从事环境检测已经10年有余。今年5月,李先生接到一位顾客的电话,称其所在的公司检测价格不统一,上门检测人员与该公司人员信息不匹配。  

“客户下完单,检测机构的人上门采样的时候,才发现并非我们公司的工作人员。”经与客户确认,李先生发现自己公司的名号被盗用了。  

“我们公司有专业的资质,而且自媒体账号也是经过专业号认证的,但是这个冒名的公司没有经过专业号认证。”李先生告诉记者,后续发现两个公司采用的检测标准也不一致,检测设备的使用也有所不同,采样结果的精准程度自然相差甚远。  

“这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名誉,还涉嫌欺诈客户。”李先生多方确认后发现,该检测机构并未取得其所在公司的授权,而是借用了李先生所在公司的检测资质作为名头招揽顾客。  

记者在调查中以自家装修后需要检测为名,联系了多家机构,发现其中很多都是以检测为诱饵,吸引消费者购买“治理”产品。比如有机构就表示,如果购买公司治理服务,则检测费用可免,还宣称“除完甲醛第二天可入住,治理过后提供复检服务,保证合格”。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天治理第二天入住明显属于夸大宣传,室内空气污染情况复杂,需要综合治理,难以在短时间内清理干净。  

记者发现,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宣传加盟甲醛治理机构的帖子。  

某加盟商负责人江女士告诉记者,想做甲醛治理机构,只要成立公司、申请营业执照即可,加盟后会有专人指导具体如何办理上述事项,“除甲醛行业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因此我们的营业资质分为机构颁发和协会颁发两种,协会颁发的比较贵,需要几万元,机构颁发的只要1000多元,我们都可以代办。不办理也行,正常营业执照就够用,客户一般不会查看营业资质”。  

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国家室内空气检测标准规定,正规检测报告中会有CMA(中国计量认证)证书或者CNAR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报告中也会使用CMA标记。甲醛检测属于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并非“学学就会,培训即可上岗”。

检测门槛须提高技术水平待加强

对于室内空气质量,有关部门于2001年和2002年先后出台过两项标准,前者为《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由原建设部制定,要求关闭门窗1小时后,室内甲醛浓度低于0.08毫克每立方米。后者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由原卫生部制定,要求关闭门窗12小时后,室内甲醛浓度低于0.1毫克每立方米。相比于前者,后者还包含对微生物数量的要求。实际操作中,房屋需满足两项标准才算合格。  

2022年7月11日发行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22),又对甲醛含量制定了新的标准,规定关闭门窗1小时后,室内甲醛浓度不高于0.08毫克每立方米。  

虽然标准明确,但甲醛治理市场为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有资深从业者透露,目前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从业门槛低,一台设备一些药剂两三千元就能接活,甚至一些保洁员都改行做起了除甲醛。目前甲醛治理市场处于劣币驱除良币的不健康竞争中,大量涌入的除甲醛品牌多以“加盟”为主要模式,盲目以“低价”揽客,导致市场恶性竞争。比如原本60元每平方米的治理价格,包含产品、人工、技术等多项成本,却被很多商家拉低到二三十元,这种远低于成本的报价背后存在的风险不言而喻。  

还有业内人士称,一些检测机构重利润轻质量,且存在质量控制措施欠缺的问题。  

“实际上,检测需要非常严格的环境。比如在进行现场采样时,采样仪器(包括采样管)不能被阳光直接照射,同时要采集现场空白样、平行样;采样结束后,样品在运输过程中要做好有效处理和防护,防止样品被污染;样品保存时限有要求,室温下保存的样品应在采样后12小时内完成样品分析,冷藏状态下,应在48小时内完成样品分析,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该业内人士说。  

“目前国内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行业存在散、乱、弱、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室内空气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健康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湖南省某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从事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李东(化名)告诉记者,室内环境空气检测采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室内空气的采样过程是否规范会直接影响室内环境空气质量中甲醛检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在室内空气采样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采样人员应具备处置各项问题的专业能力,需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实验器材、药品的使用和特性等,采样应通过岗前培训,切实掌握采样技术,持证上岗。  

“因此,要提高检测行业准入门槛及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李东说。  

业内人士指出,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关乎群众的生命健康。面对越来越多的市场需求,监管部门应该更加严格科学地进行管理,不断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检验检测市场。  

比如,重点监督现场检测过程的规范性,以及人员、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等方面的质量管理能力,打击不实和虚假检验检测。同时,加强检测人员普法教育及廉政教育,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底线,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杜绝出具虚假数据及报告的行为。同时应打击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的行为,规范市场。  

在李东看来,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提高检测机构准入门槛,惩治检测机构虚假夸大宣传等乱象,营造公平、有序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市场环境。检测人员是室内甲醛检测工作开展的主体,是保证检测质量的重要因素。从检测机构技术人员的现状来看,技术力量参差不齐,技术人员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较少。监管部门应引导社会检测机构积极参与环境检测持证上岗考核、技术培训活动,帮助检测机构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助力行业整体有序发展。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丽 实习生 张博图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