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搭台,科技小院大理“论剑”

蓝媒汇 2024-01-16 18:29:13

作者|杨蕾 编辑|魏晓

苍山脚下,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依山傍水,偎卧在洱海边,从南至北蜿蜒数里。

2022年年初,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的牵头下,20多名教授、100多名硕士研究生在此常驻,建立了“古生村科技小院”,其目标只有一个——“守护好美丽的洱海”。

洱海是云南的眼睛,在全国也是闻名遐迩,但前些年蓝藻爆发,使洱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暴露出来。张福锁院士建立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初心,就是为了“在保护洱海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转型,通过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两年过去了。洱海不仅水质得到了改善,古生村全面迈入绿色有机生态;也让当地农民因生产“绿色高值”作物而增产增收。环境变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古生村因此也成为了“网红村”。

这些改变,都离不开古生村科技小院的推动。

治理洱海是个体力活,导师带着学生们在凌晨开展暴雨检测、在暴雨天去农田里采集径流,该下地下地,该淋雨淋雨,经过了90多次常规检测,采集水样3000余个,获取水质指标两万个,监测数据5万余条,并且不厌其烦地入户进行垃圾分类培训……才能在短短两年内看到成果。

“目前古生村有77个独立小院,每个小院都有自己专门负责的任务和研究。”打赢洱海保卫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扎根坚持。小院研究生杨欣如称,现在小院的任务,已经从治理环境的大方向,深入到全面帮助乡村振兴的各种细枝末节。“游客来了,我们也会手把手帮助当地人开民宿。也会教大家拍短视频、做直播,宣传当地文化。”

在古生村科技小院,一条对联形象地概括了小院师生的日常:“院士谋策农桑兴技艺,学人试锄邑里变科场”。

治农和学研深度捆绑,不仅仅在古生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国31省千余村庄里,科技小院如星星之火,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年初,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迎来了属于他们的荣誉时刻。1月7日, “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决赛在云南大理落下帷幕。

全国22所院校的46支队伍近200名师生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中国农业大学褚橙科技小院、西南大学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古生村科技小院、广西大学广西兴宁富凤鸡科技小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此外,西南大学丹棱桔橙科技小院、福建农林大学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等13支队伍获得二等奖,其余28支参赛队伍获得三等奖。

科技助农 高校学子涌向田间地头

在“家门口”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杨欣如既意外,又欣喜。“因为初赛的时候仅取得了三等奖,决赛时团队都很紧张。”

比赛过后,杨欣如和同学们又投入到了古生村环境治理的工作中。谈及如何庆祝得奖,杨欣如腼腆笑道:“以前我们取得好成绩,老师会请我们吃大餐,这次老师太忙了,还没有来得及庆祝,应该也会一起吃顿好饭吧。”

杨欣如已经驻扎在古生村科技小院200多天,比起荣誉,让古生村变得更好会让她更有成就感。“出门就是试验田,回来就进实验室,乡亲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也会随时来问我们,有不少问题是书本上没碰到过的,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自主去研究学习和向老师请教,这种边学习边帮助乡亲们的过程让我收获很大。”

高校学子涌向田间地头,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张福锁最大的心愿。

“你只有‘扎’在这里,才会认真地想这里的事情,并把它做好。”2022年,张福锁在古生村住了280天,带着团队师生从油菜、水稻、玉米,到草莓、莴笋、蚕豆,开展了多项种植试验,为古生村探索出“绿色高值”的种植模式。

早前,古生村在油菜种植上投入大,但最终只收菜籽,产值低。小院研究生杨静称:“可能每亩产不到100公斤,一季小春,油菜才能卖1000元左右。”

在科技小院绿色高值种植平台负责人丛汶峰的带领下,古生村引入新品种油菜薹-“硒滋圆2号”,并实现周年种植,“这样每茬亩产大概在1000公斤左右,每亩收入1周年是两万元以上。”

引入此品种,油菜花花期还延长了10天左右,吸引外地游客来此观光。

杨欣如称,古生村的民宿从原先的3家增长至17家,民宿的环境氛围、人文管理也比之前更加规范。

种种举措下,古生村建立了环境保护、绿色种植、人文旅游等全方位的闭环,助农增收。

许淑妮也代表山东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参加了此届“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莱西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胡萝卜种植基地。2019年,青岛农大的师生来此建立科技小院,帮助当地改善种植土壤、采用绿色有机肥种出品质更高、产量更大的胡萝卜。

最近一年,许淑妮又加入了新的研究课题。每年5月、11月,胡萝卜进入丰收季,采挖过后,大量的尾菜、胡萝卜缨被丢弃,烂在地里。尾菜含水量较高,易携带病原菌、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通过引进高温堆肥技术,将尾菜再利用,不仅生产出可以供使用的有机肥,还减少了土地和环境污染。

为了这项技术更快落地,许淑妮和团队另外几名同学已经在此驻扎400多天。她们住在一片试验田旁的玻璃房中,冬冷夏热。房间里,虫蝇蜘蛛对她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条件十分艰苦。

胡萝卜在每年夏季和冬季两熟,为了取得大量实验样本,许淑妮和团队凌晨4点就得骑着三轮车到田间拉尾菜,“去晚了太阳一出来,热得根本受不了”。

好在,这项实验成果喜人,经历了两季尾菜堆肥,肥料已经达到有机肥标准,据许淑妮介绍,用尾菜堆肥的有机肥已经少量运用到盆栽等植物中,后期有望在农田中使用。

科技强农 平台拆除产地与市场的墙

人才,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为了让年轻科研人员有成果展示和交流学习的舞台,集中精力攻坚产量、质量及绿色生产等农业难题,拼多多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支持了两届“科技小院大赛”,助力广大农学生将更多先进农业技术方案运用到田间地头,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

这也就是说,从助力农业农村发展的角度出发,科技正在改变产地的面貌,使产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再往前一步,产地的高质量产物被消费者看见,产生更高的影响力与经济价值,是当务之急。

四川丹棱县 主要种植的“不知火”丑橘、“春见”粑粑柑、“爱媛38号”果冻橙,都在拼多多受到消费者欢迎。尤其是“桔橙科技小院”重点研究的“爱媛38号”果冻橙,每个产季在拼多多柑橘消费榜上都排名前三。

在云南,人才搭桥平台做媒,将产地优质产物直连消费者的故事也数不胜数。

每年11月上旬,云南哀牢山上的褚橙如约和消费者见面。大家都知道,褚橙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励志橙,是精神食粮,而且橙子本身品控极高,质量上乘。面向消费者的橙子,必须个头大小一致、水分甜度适宜,且果皮表面不能有疤痕。这也就导致褚橙的成品率低。2022年,剔除花斑果和裂果后,成品率仅有54%。

自褚橙科技小院成立以来,师生们长期驻扎在哀牢山上。经过长时间研究,学生们发现了导致花斑果的关键: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给哀牢山外侧架起了高网,防止刮大风树叶划伤果皮,还专门给果树补充了钙钾肥料。原本一棵树上200多颗橙子裂果率高达10%,经过科技小院的“救治”,现在一棵树裂果、疤痕果只有两三个。

科技小院的这项举措,也使他们在科技兴农方面实现了质的突破,在此届“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上,他们取得了重庆赛区一等奖、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2023年,哀牢山实现大丰收,成品率大大提升,果农的钱袋子更鼓了。在拼多多平台上,褚橙还在同年11月亮相央视新闻进博会直播间,在104个商品坑位中,有7个关于水果的坑位,褚橙就占了一个。消费者也通过直播买到了新鲜正宗的褚橙。

作为一家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拉通供需两端,在供给侧更加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因此,拼多多这些年持续地加大对各地科研机构重点支持,并对科技农产品加大流量及补贴资源的倾斜,让这些“科研成果”更多地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获得更好的销量,从而反哺科研,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科技利农 拼多多打造“研产销”闭环

农业是拼多多的基本盘。这些年,拼多多已经通过“农地云拼”模式搭建起了农产品上行通道,建成了一条全新的供应链。

长久来看,这一举措已经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新农人更愿意扎根田间地头、商家获得更有利可图的生存空间、消费者买到更优质实惠的农产品。让科技先行带动农产品更有效率、更高质量上行。

连续两届支持科技小院大赛,归根到底,拼多多是希望助力先进技术下乡、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打造一条“研产销”闭环。

这也是拼多多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农业方面的解题思路。助力科技小院大赛,也仅仅是其中一环。

中国地大物博,优质的农货仍然值得平台挖掘。去年,拼多多“农云行动”小分队跨越山海去到全国多省份、优质产区,挖掘当地的好农货,通过拼多多销往全国人民的餐桌,进而提升农产品的销量,使产地商家更加有利可图。

除此之外,拼多多在农业高精尖方面加大投入。向中国农业大学捐款1亿元,聘任荷兰皇家科学院(KNAW)院士、法国农科院成员Ivonne Rietjens教授担任独董。

种种举措下,拼多多在农业方面的布局已经迈入新阶段,从打造供应链扩展到助力前沿生产技术,较以前更全面、更深入。

如今,消费回归理性时代,老百姓更愿意在“吃”的方面投入,对于质价比更高的产品,消费者才更愿意买单。从消费侧反馈到供给侧,产地高质量发展才是最优解。

而坚持农业投入的长期主义,将会让拼多多和消费者联系更加紧密。

来源|AI蓝媒汇 作者|杨蕾

0 阅读:4

蓝媒汇

简介:蓝媒汇由多位资深媒体人打造,专注互联网产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