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上那些末代君主的结局(第三篇)

俇攘 2024-06-01 21:02:47

政体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今世界,各国政体间有着很大的区别,有联邦制度,有共和总统制度,有君主立宪制度,也有君主制度。而自古以来,政治制度也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新的制度取代旧制度,本就是人类发展的定律。

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取代传统封建制度便是18世纪到19世纪全世界的主旋律,而历史上也有很多封建王国一直撑到了20世纪,才从神坛跌落。而那些末代君主,却也并非每一位都得到了善终。接下来我们继续盘点世界各国二十世纪末代君主的结局。

卡尔一世

1、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的命运如同其统治的帝国一样,充满了曲折与悲剧。他的结局,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终结,也象征着整个奥匈帝国时代的结束。

卡尔一世生于1887年,是奥匈帝国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的侄孙。这位长寿的君王在其子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后,失去了直系血脉,卡尔一世得以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并在1916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逝世后,正式登上了奥匈帝国的皇位。然而,他所接手的,却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

卡尔一世登基之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期。奥匈帝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陷入了与协约国的激烈对抗之中。卡尔一世本人虽然爱好和平,但他却无力改变帝国的命运。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使奥匈帝国退出战争,然而由于协约国的坚持和帝国内部的矛盾,这些努力最终都化为泡影。

卡尔一世

随着战争的持续,奥匈帝国的局势日益严峻。国内民族矛盾激化,反对君主制的声浪此起彼伏。卡尔一世为了挽救帝国的危局,不得不接受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建议,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他试图通过建立联邦制,赋予各民族更大的自治权来稳定局势。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却未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反而加速了帝国的解体。

1918年,一战进入尾声,奥匈帝国再也扛不住了,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帝国的崩溃,卡尔一世被迫退位。他失去了皇帝的权力和地位,奥匈帝国土崩瓦解,没有给他留下一小块善后净土,卡尔一世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亡者。他曾在多个国家寻求庇护,但最终都未能找到真正的归宿。

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健康状况也日益恶化,1922年,飘零数年的卡尔一世无依无靠,在葡萄牙的马德拉岛因肺炎病逝,终年34岁。他的死亡,标志着奥匈帝国时代的彻底结束。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维也纳的圣米歇尔教堂,和他的奥匈帝国一样,永远沉睡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

2、罗马尼亚

一段交织着荣耀、流亡、归来与平静岁月的传奇故事,映射着罗马尼亚末代君主米哈伊一世的一生。米哈伊一世出生于1921年。他的童年在政治风波与王室争斗中度过,未满六岁便继承了王位,成为欧洲最年轻的君主。然而,年幼的他并未能长久地享受王位的荣耀,随着父亲卡罗尔二世的回归,他降为了王储。二战的爆发更是给罗马尼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米哈伊一世也在动荡中再次登上王位,但面对纳粹的暴行,他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

米哈伊一世

战后,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米哈伊一世被迫退位,开始了流亡生涯。他离开了故土,前往瑞士寻求新的生活。在瑞士,米哈伊一世积极地面对生活,如同一位普通人,甚至曾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过,用自己的双手挣取生活所需。

1992年,在流亡国外45年后,米哈伊一世重回罗马尼亚,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他的归来,回归后的米哈伊一世并未再涉足政治,而是享受着平静而尊严的晚年生活。2001年,罗马尼亚国会确认了他享有前国家政府首脑的退休待遇和权益,允许他在有生之年继续居住在罗马尼亚国王行宫伊丽莎白宫。这一决定不仅是对他个人尊严的维护,也是对罗马尼亚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在晚年的岁月里,米哈伊一世过着宁静而充实的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罗马尼亚的文化事业和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生活虽然没有了王室的繁华与荣耀,但却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直到2017年12月5日,这位罗马尼亚末代国王在瑞士日内瓦湖欧博讷的寓所安详离世,享年96岁,对于那个时代的末代君主,无疑,他是幸运的。

3、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末代国王西美昂二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戏剧性。他出生于1937年,是保加利亚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鲍里斯三世的独子,也是这个王朝唯一的男性后代。他的降生,给当时已经有一个女儿的鲍里斯三世带来了巨大的喜悦,以至于他特意下令鸣炮101响、减免税收、释放囚犯,并取消死刑,来庆祝这位王位继承人的诞生。

西美昂二世

然而,西美昂二世并非在和平与繁荣的环境中成长。他的父亲鲍里斯三世是一位受到希特勒影响的独裁者,他的统治使得保加利亚成为纳粹德国最忠实的盟友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年幼的西美昂二世无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鲍里斯三世的统治并未能长久。1943年,鲍里斯三世突然离世,死因至今仍是个谜。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年仅六岁的西美昂二世被迫提前继位,成为保加利亚的国王。

众所周知,1943年,已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美国在太平洋上不断取得胜利,苏联反击德军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美英更是在北非取得了全面胜利,开始登陆意大利本土,法西斯的灭亡已经成了定局,而保加利亚作为纳粹阵营,这个时候继承王位,显然是掉入了火坑。

1944年,保加利亚爆发了“九九起义”,起义军高喊废除君主制的口号,而苏联红军的介入更是加速了这一变革的进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美昂二世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退位并流亡国外。当时他只有九岁,而且没能带走多少王室财产。他和母亲一起离开了祖国,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流亡生涯。

然而,流亡中的西美昂二世并没有放弃自己,他不断学习政治经济和各国语言,甚至涉足航空等多项工业领域,只为了有一天能重回保加利亚,拾起那被时代所遗弃的桂冠。西美昂二世在2001年再次回保加利亚,希望竞选保加利亚总统,由于不符合宪法,最终组织政党参选总理,并竞选成功,在其主导下,2004年3月保加利亚加入北约成功,为之后成功加入欧盟做好了铺垫,保加利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是由于执政不力,没有改善民生,最终在2005年下台,从此告别保加利亚政坛。

4、南斯拉夫王国

南斯拉夫,一个早已被历史淹没的国家,其末代国王彼得二世·卡拉乔尔杰,出生于1923年,他的父亲亚历山大一世在1934年遭遇不幸,被暗杀身亡,这使得年幼的彼得二世在尚未成年的情况下便登上了王位。

彼得二世

彼得二世的童年并不幸福,他不仅要面对失去父亲的痛苦,还要承受国家政局的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斯拉夫,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政治局势混乱,各种政治势力争斗不休;而国际上,南斯拉夫也面临着来自邻国的威胁和压力。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南斯拉夫也卷入了战争的漩涡。在这场战争中,南斯拉夫先是加入了轴心国,但很快就改变了立场,与盟国站在了一起。而这一切的变化,都与彼得二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战争初期,南斯拉夫政府被迫与轴心国合作。然而,彼得二世并不愿意看到国家走向灭亡。他秘密联系盟国,寻求支持,并最终在1941年发动政变,推翻了当时的政府,公开宣布反对轴心国。这一举动使得彼得二世成为了南斯拉夫的救国英雄,也让他在国内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纳粹入侵

然而,随着德国军队南下地中海,打通援助北非通道,纳粹大军入侵南斯拉夫,彼得二世被迫流亡海外。在战争结束后,南斯拉夫建立了共产主义政权,君主制被废除。彼得二世虽然仍然被一些人视为国王,但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统治权。

在流亡期间,彼得二世的生活并不轻松。他经历了多次的迁徙和颠沛流离,也遭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打击。最终,在流亡生活中度过了余生,客死异乡,被埋葬在美国。

5、伊拉克

费萨尔二世,出生于1935年,是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的第二任国王加齐·伊本·费萨尔的长子。他自小便被寄予厚望,作为王位的继承人,他的童年被严格的教育和宫廷礼仪所包围。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年轻的王子。1939年,他的父亲加齐国王在一次神秘的车祸中离世,年仅4岁的费萨尔二世被迫提前登上了王位。

费萨尔二世

年幼的费萨尔二世无法独立处理国家大事,政权实际上由他的堂叔、首相努里·赛义德操纵。在努里·赛义德的主导下,伊拉克的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而费萨尔二世本人,虽然年幼,却也在努力适应着国王的角色,他曾在多个场合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然而,随着费萨尔二世逐渐长大,他开始对国家的现状感到不满。他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伊拉克的困境,但却遭到了国内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与此同时,伊拉克的外交政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伊拉克长期受到英国等西方势力的控制,费萨尔二世在外交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958年,伊拉克国内局势达到了临界点。那一年,伊拉克精锐步兵旅旅长卡塞姆将军效仿俄国十月革命,发动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这场政变不仅针对政府,更针对整个哈希姆王朝。卡塞姆将军决心将费萨尔二世及所有王室成员斩杀殆尽,以实现他的政治目标。

7月14日清晨,巴格达街头突然枪声大作。政变军人攻入了王宫,还在睡觉的费萨尔二世被从床上揪了起来。他被带到王宫的一个角落,面对着黑洞洞的枪口。年仅23岁的费萨尔二世,此时已经吓得面无人色。他试图以退位换取自己的生命,但卡塞姆等人却不为所动。最终,费萨尔二世被残忍地枪杀在王宫之中。

6、阿富汗

阿富汗末代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赫生于1914年,是巴拉克宰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查希尔国王的父亲,穆罕默德·纳迪尔·沙赫,是一位有远见和魄力的君主。他努力推动阿富汗的现代化进程,希望将国家引向繁荣与稳定。然而,他的努力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了他的遇刺身亡。这一事件给年仅19岁的查希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必须承担起国王的重任,继续推动阿富汗的现代化进程。

阿富汗末代国王

查希尔国王即位后,立即展现出了他的领导才能和改革决心。他大力推动教育普及,允许妇女接受教育,打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同时,他还制定了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阿富汗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然而,查希尔国王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毕竟他的改革触碰到了宗教的利益,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军事抗争此起彼伏。这些反对势力试图恢复传统的封建秩序,抵制现代化的进程。面对这些挑战,查希尔国王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他坚持推进改革,努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1973年的一场军事政变彻底改变了查希尔国王的命运。他的堂兄弟,前首相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达乌德,趁他访问意大利之际发动政变,将其废黜,成立了共和国。查希尔国王被迫流亡意大利,结束了他的统治生涯。

在流亡期间,查希尔国王并没有放弃对阿富汗的关注和关心。他密切关注着国内的发展变化,时刻准备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2002年,当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查希尔国王在美国的支持下重返阿富汗,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尊敬。他召集各部族领袖召开了支尔格大会,为国家的重建和发展出谋划策。尽管他并没有谋求恢复自己的君主地位,但他的回归无疑为阿富汗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查希尔国王在回国后被授予了“国父”的称号,这是对他一生贡献的肯定和赞誉。

7、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末代君主,海尔·塞拉西一世,出生于埃塞俄比亚东部的哈拉尔市,出身于显赫的贵族家庭,其父亲是地方总督,深得当时皇帝的信任。海尔·塞拉西自幼便显示出非凡的才智和领导才能,成年后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在政坛崭露头角。然而,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最终促使他走上了夺取皇位的道路。

塞拉西一世

在成为埃塞俄比亚的领导者后,海尔·塞拉西一世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才华。他积极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引进西方文化和科技,改善民生,加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的领导下,埃塞俄比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然而,海尔·塞拉西一世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他的专制和集权行为逐渐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感。他试图通过加强对军队和警察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但这反而加剧了国内的矛盾和冲突。此外,他还面临着来自外部势力的威胁和干涉,使得他的统治地位日益不稳。

1974年,埃塞俄比亚发生军事政变,海尔·塞拉西一世的权力被剥夺,他被软禁在皇宫中。关于他的死因,一直存在着各种传闻和猜测。有说法称他是在被软禁期间因病去世,也有说法认为他是被政变者暗杀。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无法掩盖海尔·塞拉西一世悲惨的结局。

-1 阅读:127

俇攘

简介:研史,读书,写诗,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