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七年,胡适让未婚妻办到两件事,附言:做我胡适老婆不应害怕

民国风度 2023-01-03 17:06:07

怕老婆,是男人的新时代美德。

这句话不知道谁说的,如果记不起来,就当我说的吧。

近代文人,与怕老婆这个标签捆绑在一起,响当当的人物,只要胡适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他被戏谑为民国惧内泰斗,在外呼风唤雨,在家怯妻如鼠。这一写照,侧面便烘托出他的妻子江冬秀是一位彪悍泼辣的母老虎。那一把抡向胡适,成功阻止丈夫出轨离婚的菜刀,更是成为江冬秀的成名杰作。

然而,旧时的女子,讲究贤良淑德,温婉大方,否则媒人看了都掉头走。既然如此,成为胡适太太之前,江冬秀必然不是泼妇,定然是胡适母亲冯顺弟眼中标准的中国式贤妻良母,这才入得了胡家法眼。

胡适与江冬秀订婚十四年才结婚,结婚后又一起白头到老44年,可以说,结婚礼成将江冬秀的形象一分为二,婚后她是大众所熟知的悍妇,婚前则理应为胡母冯顺弟认可的贤儿媳。

贤妇成为泼妇前,江冬秀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来鲜少有人考究,擅写书信的胡适,却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透露出,一个女人强悍面貌的背后,真实的脆弱,其实卑微不堪。

图 | 晚年的胡适夫妇

两位寡妇之间的契约

1904年,江冬秀14岁,她的母亲吕贤英承袭传统,选择在女儿青春懵懂的年龄为其聘定婚姻。

这年开春后,吕贤英顶着春寒料峭,徒步四十里路到绩溪中屯考察相中的如意夫婿胡适。

那时胡适也还是个刚满十三岁的小孩儿,他比江冬秀小一岁,江母对一个小孩儿到底能考察出什么?恐怕眼力再深,也只是凭经验替女儿相亲。但相信她也并不是马虎草率了事,据胡适自己回忆,岳母与他同住数日,观察入微,最后心满意足,点头“以女妻之”。

比之大多数家庭只会差遣媒人帮忙配对,江母亲自出马,亲自验货,可见她对女儿婚姻大事的严谨认真。

江冬秀与胡适的婚姻,是江母一方先行提出,再由胡适母亲冯顺弟一方被动接受的。

吕贤英央媒人来提亲时,冯顺弟也不是随便的人,她决意比吕贤英更加倍谨慎,即没有立马答应这门亲事,而是先模棱两可不给答复,背地里再拿老祖宗迷信那一套验一验货。

结果是,胡母冯顺弟对江冬秀大为不满意。

第一,年龄上不称心如意。徽州当地婚俗有“宁可男大十,不可女大一”的大忌。偏偏江冬秀大了胡适一岁。

第二,江冬秀属虎,胡适属兔,按照迷信的说法,二人生肖相克,不宜婚配。那时正处晚清,封建观念仍根深蒂固,徽州地区又不像广东沿海那样思想开化,所以冯顺弟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陋俗赐教,还是深信不疑顾虑重重的。

图 | 胡适父亲胡传与母亲冯顺弟

不过碍于江冬秀的舅母是胡适的姑婆,江胡两家既是远亲,一口回绝江家的提亲也太下人面子,因此冯顺弟甘愿再做最后一次斡旋扭转僵局。

她装傻充愣说,婚事成不成,自己做不了决定,还得让江家把八字拿来,做一番仪式,请菩萨定夺这桩姻缘。

冯顺弟这样做,既给足了江家面子,又将钟爱的迷信癖好进行到底,最终能成固然是好事,不能成也只能说是天意了。

结果反转得很顺利。算命先生力挽狂澜,推算江冬秀命中宜男,八字与胡适很合。加之把江冬秀的八字放进灶君神龛内(一种迷信仪式),一段时日后,胡家太平无事,证明江冬秀八字与胡适不犯冲。

至此,冯顺弟打消了顾虑,应承下了这门亲事。

从中不难看出,冯顺弟对这桩婚事也不完全嫌弃,她试图通过更高级的迷信手段来拯救这门亲事,使得这门亲事能百无禁忌,理所当然,顺理成章。

疑惑的是,冯顺弟为什么要挽救这桩一开始就触犯了“迷信天条”的婚事?前面说过,冯顺弟对待这门亲事的态度,比江母吕贤英更加认真慎重,但最后敲定这桩婚事的依据,却终究是依靠一些迷信玩意来拍板定夺,岂不儿戏?

一切想当然不是那么简单,江湖两家之所以能够结合,还蕴含了更深层的原因。

第一,江胡两家是亲戚。今日我们避忌近亲结婚,但在民国,表亲宗族联姻颇多,表面看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实则是宗亲结婚,双方知根知底,被欺骗的风险降低许多。毕竟谁也不想跟一个“陌生”、“隐瞒”、“不能信任”的家庭结为亲家。

第二,非常老套,由来已久的门当户对。江冬秀祖上出过举人做过官,胡适的父亲胡传生前也是做官,两家在当地都声名远播,德隆望尊,家庭背景这块互相沾光互不掉价。

第三,家庭不幸相似。江冬秀和胡适的父亲都过早离世,他们的母亲冯顺弟和吕贤英两位寡妇同为天涯沦落人,情感上惺惺相惜,无疑为婚姻契约的订立拉近了距离感。

第四,两位母亲都认可对方孩子的人品性格。胡适自小性格沉稳,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文绉绉地,长辈夸他像个先生样子,斯斯文文这一点,吕贤英怎能不喜爱?加上胡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足一个前途无可限量的有为少年,奇货可居惹人青睐,吕贤英自然乐意将女儿押宝。

再看江冬秀,冯顺弟对儿媳的要求纯粹,无非就八个字——“端庄大方,贤惠能干”。江冬秀作为一个传统的徽州大家闺秀,完全具备这样的品质。

胡适留学后,在信中说:“俱言姊时来吾家,为吾母分任家事。”说是江冬秀时常来胡家帮忙分担家事,侍奉未来的婆婆,足以印证冯顺弟眼光不错,找到了心宜的儿媳。

归纳这四点,胡适和江冬秀的结合,并不儿戏,都经过了双方家长的深思熟虑。

图 | 胡适与江冬秀

粗看起来,旧社会的包办婚姻跟今天的自由恋爱婚姻,也不缺少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亲戚一般都是毗邻或者两家离得不远。江母找亲戚嫁女,无非就像今天许多父母一样,不想女儿远嫁。

寡妇惺惺相惜实则就是审查对方的家庭人员情况,如果相亲,离婚少爹死妈的自然不能首先考虑,除非两家情况相似才会情投意合。

门当户对就是看经济,穷人闻穷人味儿,富人埋富人堆,这是不变的定理。最后才是衡量男女双方的性格是否合适,因为人品性格这一块最难以看穿,所以通常放到最后考虑。

由父母长辈介入,经过理性功利因素考虑的传统婚姻,夫妻婚后家庭经营一般都比放任式的自由婚姻四平八稳,前提是要牺牲一文不值的爱情。

有一点很讽刺的是,冯顺弟笃信鬼神迷信,说江冬秀与自己儿子八字相冲的是她,请算命先生改说江冬秀命中宜男的也是她。如此双标反口复舌。说明所谓的鬼神风俗,都是表面功夫形式主义寻求心理安慰。只要喜欢这个姑娘,就会想方设法打破禁忌,毕竟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好比张幼仪嫁徐志摩,相命婆说生肖不配,其母就把张幼仪的生肖从鼠改成狗,随后宣布一门亲事的天作之合。

这跟冯顺弟的操作,简直一模一样的。这不明摆着坏老祖宗定下的封建规矩吗?

然,规矩都是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改的,我们也只遵守对自己有利的规矩。所以你说冯顺弟迷信,也不完全迷信。可能迷信愚昧的只有穷人,富人都喜欢把规矩整活。

刚订完婚,她就被改掉了名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名字也一样,是不轻易更改的。

江冬秀本名“江端秀”,胡家订完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江家为江冬秀改名,理由是江端秀的“端”字冲撞了胡家上祖的英名。

粗浅地看,还真以为是胡家迂腐迷信,才提出这样冒犯无礼的要求。但仔细思量,这不就是胡家为了拿捏江家,彰显自家地位比江家高的手段么?

要是江家腰板够硬,就会骂回去,凭什么上来就让我老江家的女儿改名,你胡家算老几?你胡家祖宗那点破名声值得我老江家的姑娘更名改姓吗?

然而,江家到底是乖乖把名字改了,将“端”字改成了“冬”字,江冬秀这名一叫,满嘴的乡野村姑味儿,仅一字之差,却庸俗不少,与原先的闺中名字比起来大为逊色。

而改名字,也只是老江家向老胡家低头的开始。

完成订婚后,胡适并没有和江冬秀见过面,当然订婚前也没有。其一是因为风俗上需要男女避讳,其二是聘定不久,胡适便外出求学了,回家的日子少之又少。

他自己说:“(外出求学)十四年之中,我只回家三次,和母亲在一块的时候还不满六个月。”

与母亲相聚尚且日短,更遑论和未婚妻接触的机会了。但是,胡适晓得用书信弥补亲情的交流。他本人酷爱写信,常常给母亲写,成家后也要求儿子每个星期都给他写一封信。

如果他重视江冬秀,应该也像给母亲写信那样勤快地给江冬秀写信吧?但是从1904年订婚以来,直到第七年的1911年4月,胡适才给江冬秀寄去第一封信,说明他此前对江冬秀的投注度并不高。

而恰恰这一年,也是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留美的第二年,无论思想上还是年龄上,都更加成熟自持,更重要的是,二十出头的胡适,终于开始重视自己的人生大事了,终于开始关注和指导自己的未婚妻如何在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胡适太太”。

在第一封信中,胡适先是感谢江冬秀时常来家里帮母亲分担家事,令他这个“出门游子,可以无内顾之忧矣”。

再而夸赞说:“字迹亦娟好,可喜。”

胡适曾从母亲信中得见江冬秀写的字,故而夸她字写得好看。

转而又说:“惟似不甚能达意,想是不多读书之过”

也就说江冬秀写的东西词不达意,是书读得太少的缘故。

遂建议:“来吾家时可取聪侄所读之书,温习一二。如有不能明白之处,即令侄辈为一讲解。虽不能有大益,然终胜于不读书坐令荒疏也。”

这句说的是喊江冬秀别老在自家呆着发霉,有空就来老胡家找他侄子拿点书看看,看不懂的地方,正好可以问他侄子,学习起来方便得很。

胡适这封信,表达顺序上写得大有学门。他知道江冬秀是个旧式妇女,自尊心重,所以先感恩她的付出,再夸赞她字好看,后鼓励她多读书。

江冬秀听完未婚夫这么说,心里一定是舒服的。但实际上她几斤几两,自己心知肚明,才读过几年私塾,平时也不写字,字怎么会好看?

胡适这人情商高,不贬低她,旨在给她建立信心,激起她读书写字的兴趣。

这么说吧。晚清民初的女子,几乎是禁止读书认字的。胡适要干什么?他要干跟鲁迅一样的事,改造自己的包办未婚妻。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得劝江冬秀重新读书识字。

尽管这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于江冬秀来说,却是难堪的。

她夹在思想先进的未婚夫和徽州保守风气之间,未婚夫喊她识字,家里人却说:“你未婚夫吃饱了撑着,女人学什么认字?”

前者是远隔重洋鞭长莫及,后者是近在身边唠唠叨叨,可想而知江冬秀要答应胡适的要求,得面临多大的舆论压力。

意料之中,江冬秀得胡适书信后,并没有动笔给胡适回信。以至于胡适向母亲大吐苦水,抱怨说:

“儿前屡次作书,欲令冬秀勉作一短书寄出,实非出于好奇之思,不过欲籍此销我客怀,又可令冬秀知读书识字之要耳,并非他意。”

胡适希望江冬秀识字再少,也要勉强学着给他写信,哪怕再短都可以,一来慰藉他身处异乡的空虚,二来可借写信增进江冬秀的读书认字水平。

从“屡次作书”却不得未婚妻回信看来,胡适其实向母亲生江冬秀的气了,但脾气发的很委婉,只陈述写信的好处,可见胡适算是用苦良心,又不失去温文尔雅的风度。因为他知道江冬秀来胡家时,母亲定会把信转给江冬秀看,言语过激未免伤未婚妻的心。

同时,胡适也猜到了江冬秀不给自己回信的原因。

一定是江冬秀害怕自己文化低,写出来的东西一团糟太丢人,反倒会被未婚夫笑话。

故此胡适在信中勉励说:“冬秀能作,则数行亦可,数字亦可!虽不能佳,亦复何妨?”

这句话江冬秀看了,准会大受鼓舞,未婚夫告诉她:“能写就行,哪怕是几行、几个字,即使写得不好,哪又有什么关系?”

其次是江冬秀想写信,却遇到了阻力,可能有长辈揶揄她:“这么饥渴给你男人写信,想你男人了吗?”

在晚清民初,未婚妻与未婚夫的交流,也是诸多束缚的。间接说上几句话都难免被人讥诮不矝持。

所以胡适在信末敲黑板:“以今日新礼俗论之,冬秀作书寄我,亦不为越礼,何必避嫌也。”直截了当告知,都什么年代了?大清都亡了,还拿大清那一套来毒害人。

图 | 婚后的江冬秀

我胡适之的老婆,不畏人言

1913年1月,江冬秀终于冲破重重阻碍,鼓起勇气给胡适写了第一封信:

适之哥:

敬启者,旧年上春接奉惠函,缘妹幼年随同胞兄入塾读书,不过二三年,程度低微,稍识几字,实系不能作书信,以是因循至今,未克修函奉复,稽延之疚,希为原宥。

(落款)愚妹

此乃证明江冬秀愚子可教也,迈出了第一步。

信中江冬秀称呼胡适为“适之哥”,自称“愚妹”,与婚后悍妇形象大相径庭,可见起初她在胡适面前,也是一个娇滴滴的卑微小女人,充满了对胡适的仰慕敬重。

胡适得江冬秀回信,倍感欣慰,他说:“倾得手书,喜慰无限。来书词旨通畅,可见姊近来读书进益不少。”他亦用“字迹清好”来表扬江冬秀的手书。

在1914年的家书中,他两次向江冬秀问到:

“在家时尚有工夫读书写字否?”

“近来尚有功夫读书写字否?”

一看就知道胡适这样问,是出于监督的目的,敦促江冬秀不要松懈学习。

他不厌其烦地阐明女子读书的好处:

“如有暇日,望稍稍读书识字。今世妇女能多读书识字,有许多利益,不可不图也。”

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的教导,放今天看来,仍大受裨益:

“识字不在多,在能知字义;读书不在多,在能知书中之意而已。”

江冬秀肯读书识字,第一件要紧的事已经完成了,第二件要紧的事,就是放足,此事刻不容缓。

“缠足乃是吾国最惨酷不仁之风俗,不久终当禁绝。贤姊为胡适之之妇,正宜为一乡首倡。”

胡适把话也撂得够明白:“你是我胡适之的老婆,正好给乡亲们当个榜样,打响头一炮。”

信中有一句话还非常霸气:“望勿恤人言,毅然行之。”意思是:“甭管别人说什么,坚决去做!”

胡适说得轻巧,却难以体会放足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小脚不缠都缠了,也缠这么多年了,哪能说放就放?这不仅是精神上的挑战,也是生理上的不可逆。长辈们会说这未来夫婿是个疯子,准是读书读疯了。转头还会警告江冬秀,别瞎听你未来老公教唆,这脚是指定不能放。

胡适正担心种种掣肘导致江冬秀畏手畏脚,放足失败,遂以命令式口吻下达指示:

“适前有书,嘱卿放足。不知己放大否。如未实行,望速放之。勿畏人言。胡适之之妇,不当畏旁人之言也。”

胡适给江冬秀写信,一向都是很礼貌婉转的,唯独放足这事上,略带了严肃严厉。还说:“我胡适之的老婆,根本不用在乎别人说什么。”以此来给江冬秀壮胆打气。

江冬秀终是没让胡适失望,听从照办。

“前得家母来信,知贤姊己肯将两脚放大,闻之甚喜。望逐渐放大,不可再裹小。”

没想到吧,从前只知道胡适温顺地服从江冬秀的指挥,原来胡适婚前也是有点男人地位的,江冬秀也曾一度爱听他的话。

而且江冬秀并不会认为女子读书和放脚是多么正确的事情,因为周遭还是黑的,全村的女孩儿都没去读书,都没有放脚,就自己一人打响头炮。这是多么尴尬的事情。但她还是去做了,也就是说,她只是纯粹地相信自己的未婚夫,服从胡适的一厢情愿,于她自己而言,心里对放脚读书,还是存在怀疑的。

只是胡适一直这么远程遥控江冬秀让她该这样做该那样做,背后那些他看不见的抗争,只有江冬秀一人苦苦承受着,战斗着,顶多也只是未来婆婆向她娘家帮个腔,所以她也很不容易吧。

图 | 晚年的江冬秀,笑得贼开心

鲁迅先生也曾很努力地想要改造自己的家人,改造他的母亲,改造他的未婚妻朱安,同样想让朱安读书放脚,却彻头彻尾的失败了。鲁迅感到气馁、沮丧,从此放弃了改造家人的想法,心甘情愿接受命运的折磨。

为什么胡适却能成功?而鲁迅却不能?

鲁迅曾让母亲喊朱安放脚,朱安却傻傻地反问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她害怕遭人指摘讥笑。足见朱安本身资质平平难以开窍,江冬秀虽也待嫁闺中不敢向长辈张牙舞爪,但瞧她婚后那彪悍劲儿就知道,她骨子里不像是个懦夫,胡适改造起来更得心应手。

其次是方法的不同。鲁迅好像从没有给朱安写过信,他对朱安的指导,也只不过是通过母亲做传话筒,言语上对朱安的态度也偏向冷言冷语、尖酸刻薄。

反观胡适,说起话来文质彬彬,温润如玉,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兄长。对江冬秀从来都没有一字挖苦打压,尽管江冬秀一定有他认为做得不满意的地方,但多是勉励加油打气的话语,使出浑身解数苦口婆心用心良苦。这比之鲁迅,是情商高的表现,也是有耐心的表现。

我觉得胡适这套方法,用来教育子女,对待丈夫妻子,或是学生下属,都是受用的。

人的心都是很脆弱的,讥讽挖苦打压屁用没有,绝不会激起别人知耻而后勇的斗志,反而进一步让对方意志消沉。多说几句慰勉人的话,别人成功会感谢你,失败了也不会因为你的言语恶心而记恨于你。

最后分享《战争之王》中几句慷慨激昂的台词,每每品味,都感到浑身充满力量。

“你也太低估自己了,艾利西。”

“你是最棒的!”

“艾利西,妈的,你最棒!”

“你行的!你行的!”

0 阅读:45

民国风度

简介:每一段民国风度,都流露出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