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旁观者效应”,遇到危险,关键时刻能救命

墨言春秋 2024-06-03 20:03:44

人类是群居动物,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免不了要与人打交道,所以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就必须研究人,了解人性。

而人性又是复杂和多变、善恶并存的,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在不同的引导和激发下,面对同样的事情,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比如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的“旁观者效应”,当突发恶性危险时,旁观者越多,向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概率越低。

倒不是这些人冷漠无情、道德水平低下。

而是当围观者人数越多时,很多人会想:“这么多人都看到了,一定会有别人去帮助他”,所以都选择旁观,结果竟导致无一人出手;

或是很多人在观察其他人的反应,原本你是想出手帮助的,看到没人伸出援手,心中可能会有疑虑,会不会有问题?有没有可能是套路之类……

结果就跟随其他人选择旁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效应”。

比如在1964年3月深夜,在纽约闹市区,一名咖啡厅女经理遭歹徒持刀尾随杀害。当时她拼命大声呼救: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时间长达半小时。

而附近住户至少有38户人家开灯,看到了这一幕,可悲的是居然无一人出来保护她,甚至没有一人打电话报警。

当时此事件引起了纽约社会的巨大轰动。这种见死不救的社会心理现象还有一种称呼叫:“责任分散效应”。

在场的所有旁观者们在经历了以上心理活动后选择不出手,导致悲剧发生,心里或多或少有点内疚。

但是想到那么多人都看到了,要责怪的话,又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没什么大不了。

这就是一桩桩、一件件见死不救、冷漠旁观的案例持续发生背后的心理机制。

所以,一旦遇到突发危险,需要紧急救助,就必须了解人性和公众心理,有的放矢,才能避免悲剧重演,比如:

一、当危险发生时,先要大声呼喊。目的是引起公众的关注,震慑施暴者继续侵害,坏人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可能会停止伤害,选择逃离。

二、当很多人看到时,必须要向特定对象求助。比如:“那位戴眼镜、穿黄色衣服的先生,麻烦你帮我一下”,明确求助对象后,可以有效地强化对方的责任感。

一方面他避无可避,打消了他犹豫的心理;

另一方面,哪怕他原本不想帮忙,基于那么多人都看到受害者向他求助了,不出手面子挂不住,而且拒绝出手,大概率会被谴责。

所以,义无反顾出手提供帮助是他的最优选择。

三、有意识地分工引导。

为了提高生存概率,尽可能规避存在的风险,在群体情境中,可以主动分工引导,比如:

骑蓝色电瓶车的小伙子,请帮我打120;那位穿西装的先生,请帮我去后备箱拿药箱;戴红色帽子的女士,请帮我报警等等。

明确责任主体后,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别人的责任意识,且可以有序协调可用资源,避免拥堵、帮倒忙等情况出现。

四、强调紧急性。

比如流血了,大声呼喊:“可能伤到动脉了,人命关天,十万火急,请戴眼镜的那位穿西装的先生,务必帮我协调人员参与救助”。

在自己体力不支的情境下,选择合适的对象,请求别人帮您分工引导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五、打消别人的疑虑,表达感激。

鉴于目前民间很多碰瓷、讹人的现象客观存在,必须考虑到别人的疑虑,一定要真诚地大声表达:

“感谢你们的帮助,世上还是好人多,大家可以录像取证,我会自己承担责任的,绝不会给别人带来任何麻烦”。

通过类似以上的方法和话术,可以有效地避免“旁观者效应”的发生,激发别人的善良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

或许有一天,当您自己身陷险境时,就因为提前知道了“旁观者效应”,或是有缘曾经看过此文,可以挽救自己的生命也未可知!

本文由墨言春秋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1 阅读:21
评论列表
  • 2024-06-04 12:32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干。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帮别人。不讨好的。人家反而恨你。[得瑟]你又不可能天天养着它

墨言春秋

简介:80后职场精英,专注国学、养生、情感等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