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路边摊,富人宴宾客,《扫黑·决不放弃》的饭局扎心了

尘飞扬说经典 2024-06-08 18:31:28

《扫黑·决不放弃》情节有些猛,大尺度镜头有些多。

比如官商勾结,比如权色交易,比如花钱顶罪,比如水泥封尸......

台面上歌舞升平,台面下暗流涌动。

最让我惊叹的是,太平集团顶楼框架结构下的夜宴。

大厦顶端建框架结构超现实,权贵是人上人的表达很现实。

夜宴富有冲击力,离不开炫酷的镜头,也离不开影片对饭局的精心编排。

想了解《扫黑·决不放弃》(后文简称《扫黑》)的精彩,需要看懂片中的三种饭局。

一、饭局

2020年,太平集团,商会十八周年宴。

刑警大队长李南北通过副局长段毅的引荐,给黎太平送礼。

送礼目的很明确,让女儿楠楠上重点中学——德实中学。

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李南北的做法不靠谱。

送礼讲究“求人不送礼、送礼不求人”。

因为送礼是人情往来,本质上是做人情债。李南北在周年宴上给黎太平送礼攀关系,属于临时抱佛脚,他把人情债做成了交易。

细节暗示李南北不懂人情世故。

黎太平主动添加李南北微信,不是因为李南北的礼物送得好,而是因为李南北和段毅一样,有公权私用的能量。

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一来一往,人情账始终结不清,这才是礼尚往来的精义。

因此,黎太平听到李南北的诉求后,公开扬言“教育局长是我老乡,德实中学校长是我老弟”。

黎太平主动扫李南北微信,和送礼一样,也是李南北不懂人情世故的证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值得赞叹,但有些文化传统因为不合时宜已成糟粕也是事实。比如酒桌文化,给领导敬酒时杯子要分高低。

对此你可以表示不屑,但偏偏遵循这些规则的人更容易在职场上吃得开。

李南北在饭局上的表现,能让人明白为何他业务能力强,但一直是无法升职的大队长。

论身份,李南北求人办事,是乙方也是晚辈,他如果会来事儿,就会主动扫黎太平的微信(做中国人好累,微信时谁扫谁,都遵循“长幼有序、主客适宜”的礼仪)。

黎太平的饭局,桌上满盘珍馐,桌下人情世故。来这里的目的,从来不是吃(bao)饭(fu),而是喝大酒攀关系。

《扫黑》的细腻精准处,就是饭局结束后,李南北和段毅去路边摊吃米线。

从灯红酒绿的豪门夜宴转向灯光暗淡的米线铺子,这个反差,是阶层对比。

同样是吃饭的地方,铺子和馆子是不一样的。

铺子面积较小,是当街有个小店,店前面的地方就叫小铺。馆子面积相对大一些,通常二层建筑才能称为馆。

穷人开的米线铺子,吸引的是填饱肚子就行的穷人顾客。

米线是主食,热量高,适于饱腹,段毅和李南北吃醒酒米线,黎太平的饭局是酒场。

当然,米线铺子尽早出现有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出刘小满。

黎太平和刘小满,一个是为富不仁的施害者,一个是含冤入狱的被害者。

有底线的底层老百姓被没底线的成功企业家,用两个饭局勾连起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段毅未必是米线铺子的常客。

经常来米线铺子吃路边摊的人是李南北和俞青。

刘小满出狱后,李俞二人来吃米线,点的饭菜就是凉菜和米线。

饭局是《扫黑》中的重要场景,整部电影中看不到一次李南北在家里吃饭的可能。黎太平主动向李南北示好,也没有给他宴请的机会。

家宴是身份和面子的象征,李南北没有,段毅有。

至于李南北的好兄弟段毅,他的饭局不是路边摊,而是家宴。

我喜欢段毅家宴这段戏。

影片用了平行剪辑的方式,将家宴和李南北的行动剪辑在一起。

段毅为父贺寿相亲相爱一家人,南北弃恶扬善出生入死斗恶人。相识相知近三十年的好兄弟,在这一天,彻底分道扬镳了。

段毅的家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代故事,他公权私用,也是对法制的践踏。

《扫黑》的创作雄心是它对某些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二、扫黑

《扫黑》里的正邪斗争,是人情和法制的较量。

人情社会强调人治,主打关系就是生产力。

在片中,黎太平强调教育局长是老乡,中学校长是老弟。关系大于原则,这是人情社会的常见逻辑。

传统中国是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而来的社会。一个人想要获得地位,通常有两种方式,要么享受祖荫的二代,要么攀龙附凤搞关系,比如《扫黑》中的曹小军就属于此类。

封建社会承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行为逻辑,但我们国家在建立法治社会,因此在扫黑行动中,注重打击公权私用。

段毅和李南北是《扫黑》的主角,他们的碰撞才是这部电影的精华。

两兄弟多年前表演过的相声,在影片出现过两次。它套用冯巩牛群的代表作《小偷公司》。

段毅变成小偷,带领全家实现阶层跨越。家宴充分表明他在段家的地位。

李南北有成为小偷的机会,黎太平带人去拜访,就是他的机会。

然而,他拒绝了。

《扫黑》的笑点做得好,隐藏最深的笑点是李南北以夫妻关系紧张拒绝加入督导组。

妻子对黎太平的拜访喜出望外,大致能推测出李南北常被妻子冷嘲热讽:要事业没事业,要房子没房子,混这么多年还是个大(xiao)队长。

摆在李南北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和段毅同流合污,沦为黎太平的伞,顺便解决女儿的上学问题,也能让妻子满意。要么拒绝黎太平,日子会更加凶险。

李南北的惩恶扬善,是坚决抉择的大义灭亲。

他要灭的首先是兄弟情义。

李南北和段毅在路上相遇,段毅开黑车,李南北驾红车,一黑一红,一恶一善。

他们是近三十年的好兄弟,然而他们不是一路人了。

段毅给李南北发信息:“回来吧,咱们还能做三十年兄弟。”

这十余个字来自多年好兄弟,对李南北来说有千钧之力。

维护正义的代价,就是要和多年兄弟分道扬镳。

私情和公权,李南北选了后者。南北首字母是NB,这是影片笑点之一,也是创作者对南北大义灭亲精神的褒扬。

像李南北这样的人,少见。

而法治社会,太需要李南北这样的人。

关于李南北要惩恶扬善,大义灭亲,《扫黑》也在剧中人的名字中做了设计。

比如刘小满和刘满月的命名逻辑,和李南北和楠楠的命名逻辑是一样的。

父亲和女儿的名字都有重字(传统社会不喜欢这样的命名思路,为尊者讳),这可以理解为穷人之间的代际传承,也能理解为李南北和刘小满都是一样的老实人。

两人都有职业道德,他们都容易成为职场炮灰。

李南北在刘小满的身上看到了作为普通老百姓的自己。但刘小满被逼死后,李南北从一个职场老油条变成了正义战神。

《扫黑》在影像表达的进步在于,它有笑点,有燃点,然而它拒绝成为邪不压正的大爽片。

毕竟李南北为大义灭亲也付出了极高的情感代价,近三十年的兄弟没了,他和妻子的矛盾会加剧。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坏人的倒台自然大快人心,但让坏人倒台的好人会有好报吗?

拒绝被收买的李南北,在成为先进工作者后,他取得的胜利是不是“阶段性胜利”?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他女儿的重点中学梦,恐怕难以成真了。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