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死局(五),兵仙出关,秦军战法百年不变,韩信恰好是它克星

小龙评历史 2023-09-15 04:12:02

发生在秦二世三年的巨鹿之战让破釜沉舟以少胜多的楚霸王项羽名垂青史,而那个在战前被项羽干掉的畏首畏尾的主帅宋义,则被当做胆小鬼而为后世所嘲讽,但是宋义的战术真的就没有一点可圈可点的地方?

宋义的战术是楚军先来到巨鹿附近,但是不要急于与秦军作战,这样的好处有二,第一,楚军来到巨鹿外围,给城内赵军以希望,因为援军已经来了;第二,看到希望的赵军必定拼死抵抗,最大限度地消耗秦军,待秦军被最大程度消耗后,楚军再介入,这样能够保证楚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

宋义的战术稳妥,项羽的战术则极为激进,打仗的唯一目的是赢,所以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应该倾向于选择更稳妥的方案,以上两个方案中,宋义的方案是一般方案,是常规打法;项羽的方案则是特别方案,是出奇制胜,项羽舍“正”而选择“奇”是要冒着巨大风险的,项羽也是名将,不可能不知道这层道理,那么他为何还不惜以杀宋义,以下犯上的方式强行否决了宋义的更为稳妥的方案呢?

抛开权力斗争因素,项羽如此选择战术,是因为他太了解秦军了,从项羽的爷爷项燕开始,项氏一族就与秦军作战,本质上讲,秦军从始至终使用的都是一种打法。

《大秦赋》项燕

秦军打仗最重视两点,一个是后勤,一个是战阵,秦军作战其实没有太多漂亮的看点,那些令人炫目的战场操作很少出自秦军之手,他们打仗就是严阵以待跟你拼后勤,待你出现后勤出现问题,再一举出击将你干掉。

这样的战术不好看,但是真有效,为什么有效呢?因为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家对社会资源的调集能力更强,只要稳住了战线,让战争变成一种纯粹的消耗战,几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秦军。

所以与秦军作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稳态,不能让它转动起战争齿轮,这就需要出奇制胜。

项羽的突然出击是出奇制胜,它让秦军很难受,但还不是最难受的,人人都想在战争上出些奇招,以更小代价,取得更大战果,但是真能将奇谋运用到出神入化级别的没有几人,但是很可惜,在秦国灭亡后的一年,一个能将山川河流都化为奇招的军事天才横空出世,三秦大地在最弱的时候却遭遇了最擅出奇招,最能克制自己的对手,兵仙韩信,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关中平原上崭露头角。

兵仙韩信的第一次表演将为刘邦奠定稳定天下的最关键一步:还定三秦。

防御大师

汉元年12月,项羽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九路诸侯进行了分封,项羽自领西楚之地,称西楚霸王。

对于最为棘手的秦地的分封,项羽违背了当初“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怀王之约,并未封最先入关灭秦的刘邦为关中王,而将其迁入巴蜀之地,至于关中之地,则被项羽分给了率秦军投降的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分别称雍王、塞王和翟王。

就这样,原秦地被一分为四,最偏远的巴蜀被分给了最讨厌的刘邦,目的就是要将它困死在里面。

关中三王中,雍王章邯的实力最强,也最靠近刘邦,项羽的用意很明显,让章邯挡住刘邦。

项羽如此安排也算是对章邯打防御战能力的肯定,章邯与起义军数次交手,连项羽的叔父项梁都死于章邯之手。

章邯与项梁交战也不是没败过,但是章邯的特点是作战稳妥,即便被击败,也能迅速稳住阵线,由攻转守,所以总能败而不亡,且能够发起反击。

即便在巨鹿面对如天神下凡的项羽,章邯仍能在王离的长城军团被全歼的情况下收拢兵力又与项羽对峙数月,最后是因为秦帝国内部的变故而不得不投降,要是秦二世还能保障章邯军的后勤和兵源,章邯继续与项羽相持下去应该也不是问题。

其实章邯的打法也是绝大多数秦将的打法,当初王翦灭楚,就是用60万大军和更强的后勤保障系统耗死项燕率领的楚军。

项羽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削弱了章邯的基础实力,仅有雍地的章邯难以再完成王翦对其他诸侯发起灭国大战的壮举,但是在项羽眼里,如此擅打防御战的章邯堵住刘邦不让他出关应该不成问题。

把刘邦撵到最偏远的巴蜀之地,再用防御大师章邯给他上一道保险,在项羽的计划里,刘邦除了困死巴蜀应该不会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了。

卧薪藏胆

项羽本来只想给刘邦巴蜀之地,如果这样一来,刘邦可能真就被困死了,但是在张良的求情向下,汉中之地也被划给了刘邦,算是稍稍对刘邦有了一定的宽慰,汉中很关键,他是巴蜀出关的门户,没了汉中,刘邦的政治生涯就可以提前宣告结束了,而有了汉中,刘邦出关就还有希望。

汉二年,刘邦终于心不甘情不愿地踏上了入川的道路,入川前,张良来送刘邦,建议刘邦烧毁栈道来消除项羽的戒心,刘邦同意了,大军通过后,栈道被销毁,这次刘邦入川走的是褒斜道,这条道是最适合大队人马行军的道路,栈道一烧,项羽果然对刘邦失去戒心。

但是烧毁栈道这件事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消除了项羽的戒心的同时,也消磨掉了刘邦集团内部人员的希望,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入了川,后面的日子就一眼能望到头,于是刘邦集团不断有人开始逃亡。

刘邦开始还会阻止,但是后来逃亡的人多了,刘邦也只能听之任之了,但是有一天刘邦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萧何也跑了。

萧何不但是与刘邦一同在沛县起兵的老哥们,还是刘邦集团这一走来的后勤大总管,在秦帝国的官僚系统内当过小官的萧何早早就把这套系统琢磨的滚瓜烂熟,总之,萧何是刘邦集团不能缺少的人物。

如果萧何真的在这个时候跑了,刘邦可能也真就在巴蜀之地养老了,但萧何又回来了,回来的萧何告诉刘邦,他不是跑,是在追一个叫韩信的人。

刘邦不解,那么多人跑了你不追,追一个无关紧要的韩信,萧何说如果陛下还有争天下的想法,韩信这个人就必须重用,封将军还不够,得封大将军。

刘邦找韩信来谈了一番,也是惊为天人,于是封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成为大将军后立刻对刘邦说:要尽快出兵拿下关中,不能等,越早出兵越有利。

关中父老

韩信认为还定三秦宜早不宜迟的原因有三:

第一,关中之地本富庶,如果加以时日,雍、塞、翟三王的实力会迅速恢复,而此时的关中刚刚经历了诸侯联军的大肆屠戮与洗劫,实力严重受损,此时出击胜利的希望最大。

第二,人心因素,项羽坑杀了20万已经投降的秦军,又纵兵在关中烧杀抢掠,关中百姓恨之入骨,项羽离开关中前封了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投降派为王,关中百姓必定把对项羽的恨转移到他的身上,而汉王你曾在关中呆过,你的约法三章很受关中百姓欢迎,你如果能打回去,关中父老必定拥护。

第三,是刘邦集团内部因素,汉集团人士还愿意追随刘邦的,大多数都是因为认定刘邦有朝一日还能带领他们打出巴蜀,打回关中,时间拖的越久,就会有越多人对刘邦失望,从而离开,所以还定三秦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慨堡鸦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同意的韩信的说法,他又何尝不想打回关中,而恰在此时,应该是为了取悦于项羽,雍王章邯对刘邦进行了一个挑衅举动。

他向在处在刘邦管理区域的蜀郡派了郡守,为什么说章邯此举更多是讨好项羽,因为它更多只是有象征意义,如果真想抢地盘,应该从离雍地更近的汉中开始,而不是直接把地方官派到蜀郡去。

面对章邯的挑衅,刘邦则选择针锋相对,也任命郦商为陇西都尉,陇西在章邯的控制下,刘邦此举算是以牙还牙了。

但是,本来就心心念念想打回关中的刘邦可不仅仅是想找回场子就拉倒,他是要利用陇西问题大干一场。

于是,韩信出关时用的第一个奇谋:暗度陈仓即将上演。

暗度陈仓

任命郦商为陇西都尉后,刘邦集团并未停止动作,大将军韩信召集众将,命令各部开始练兵、备战,同时负责后勤的萧何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始做粮草军械方面的准备。

此后,刘邦集团不断有军队向陇西方向运动,看到这一切雍王章邯开始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我派蜀郡郡守,更多是要恶心刘邦,而刘邦派郦商当陇西都尉,难道是真想把陇西拿下?

章邯行事谨慎,无论真假他都会按真的进行准备,于是他也开始做军事上的准备,向陇西派兵,而这正是韩信所要达到的效果。

见章邯上当,韩信决定把戏演的更真一点,他命令樊哙、周勃开始修复被烧毁的栈道,看到这,章邯基本可以确定刘邦确实要出川攻打自己了,但是他也不算太担心,因为被烧毁的栈道有足足三百多里,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修好的,而且即便栈道修好,汉军千里迢迢打过来,章邯军也可以以逸待劳。

300里栈道不可能短时间内修好,这件事章邯知道,韩信又岂会不知,他压根就没有打算从栈道打回关中。

就在章邯的注意力被全部吸引在栈道上的时候,韩信却选择了另一条出川道路:陈仓道。

相比于褒斜道,陈仓道要难走一些,但是也不像子午道那样不适合大军通过。

此时,为了防止章邯不上当,曹参、周勃分别率领两路兵马袭击陇西,但这只是声东击西,刘邦的主力大军已经攻至陈仓道上的故道县,拿下故道后,曹参、周勃兵马折返,与刘邦军主力在故道汇合。

但尽管如此,章邯对于陈仓道也不是完全不设防,雍军在入陈仓道的要害部位大散关处设防,刘邦军进攻不利,见久攻不下,刘邦已经动了撤军的念头,但部将赵衍坚持再去寻探其他道路,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陈仓的小路,汉军通过小路绕过大散关,一举打到陈仓城下。

刘邦军突然来到陈仓城下令章邯大惊,他急忙亲率大军前往救援,但是由于韩信之前的那一套动作迷惑性太强,章邯根本没有做出陈仓突然失守的预案。

章邯抵达雍县时,陈仓城已经失守,汉军乘胜追击,与章邯军在雍城大战,此时的章邯军也没有做好雍城突然遭遇攻击的预案,所以再次被汉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雍军再败,退回都城废丘。

上文多次提到,章邯军,确切地说是所有秦军最喜欢用的战术是稳住阵线打消耗战,最讨厌的情况是被打个措手不及,让对己方有利的战场节奏被打破,当初李信灭楚就是因为昌平君突然反叛不得不回师平叛而被项燕杀的几乎全军覆没。

如今,章邯被连续两次打得措手不及,面对这种情况,章邯所采取的也是秦军一贯的做法,先稳住阵线,再做计较。

此时章邯的弟弟章平已经率军退入好畤城,可以与废丘成掎角之势,两城相互依托,汉军一时半会也难以攻克。

此时的章邯并不绝望,他认为自己还有翻盘的机会,他在等,等他的援兵。

无形之兵

当初项羽三分秦地,一方面是要使三秦相互制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在面对刘邦攻击时能够相互照应。

如今章邯被围废丘,赶紧向自己的两个老部下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求援。

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是当初力劝章邯投降的两个人,当初坚定地站在投降派一边,这本身就说明这二人确实没什么雄心壮志,只想当个富家翁,抱有这样心态的王是不可能在自己的国家内厉兵秣马,扩军备战的,所以塞、翟二王的实力本就比较有限。

尽管如此,老大章邯深陷险境,唇亡齿寒,如果最强的雍国被刘邦拿下,塞国和翟国基本也不用做无意义的抵抗了。

于是,司马欣和董翳还是派出兵马去驰援昔日老大章邯,获得塞国和翟国的驰援后,章邯军士气复振,主动出击与汉军决战。

但雍军新败,塞王和翟王的援军本来就不多,再加上刘邦此番出击准备多时志在必得,章邯的这次反击并不成功,汉军一边正面顶住三秦军队,一方面派兵从侧翼包抄,章邯军再败,只得再次退回废丘。

汉军见章邯军已无力再次出击,遂围困住废丘城,然后分兵占领咸阳以及北地郡、陇西郡,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三秦大地除废丘城等少数地方外,都已经落入了汉王刘邦之手。

章邯不愧是防御战大师,即便只剩下废丘城,他也还在死扛,他认为自己还会有援兵,最重要的援兵:项羽。

刘邦还定三秦是对项羽的最大威胁,章邯认定项羽不会坐视不管,只要坚守废丘城,就有机会等来西楚的援军,到时候是否能够翻盘也未可知。

攻也好,守也好,只要让秦军进入了一种稳扎稳打的节奏,就很难对付,所以只剩下废丘城的章邯在三秦已经大部落入刘邦手中的情况下又坚持了9个月。

对于擅长稳扎稳打的章邯军,一定要想方设法出奇谋,打破他的作战节奏,兵仙韩信在双方在废丘城外对峙9个月后,给章邯来一出无形之兵:引汉军灌废丘城,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章邯军仅剩的那一点斗志也丧失殆尽,章邯军大量投降,章邯本人不降,力战而死。

还定三秦之战顺利结束。

秦军之殇

刘邦还定三秦之战中,作为前秦军将领的章邯采用的打法其实仍旧是秦军惯用的稳扎稳打战术,这种战术的特点是一旦战争陷入进入一种稳态,秦军的优势就会不断显现,所以对付秦军的关键就是打破稳态。

在对付章邯率领的秦军的过程中,韩信出了两次奇谋,第一次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修栈道来虚晃一枪,真正的主力从小道进发,突然出现在陈仓城下,章邯仓促救援,根本来不及稳扎稳打,汉军则抓住机会穷追猛打。

章邯面对不利情况仍采取惯用的战术,撤退, 防御,稳住阵线,伺机反击。

现在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章邯以及他之前的大量秦军将领为什么都习惯用这样的战术,答案还是在秦军背后的秦帝国身上,秦帝国的社会运转效率更高,后勤粮草和兵源的保障能力更强,所以对峙的越久,秦军越有利。

只要战争进入对峙阶段,秦军就有信心调集来更多的资源,直到让胜负的天平倾斜,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章邯这次对付韩信这些招数为什么不灵了。

关中平原刚刚经历战火,已经被严重削弱,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本身实力有限,他们对章邯的支援也就相应有限。

所以章邯在力量尚不足够的情况下也只能仓促出兵,因为能够调动起来的力量一共就这些了,只能去拼上一把了。

韩信对章邯军用的第二个奇谋是引汉水灌废丘城,章邯军靠着城内仅有的一点力量被突如其来的汉水彻底浇灭,作为秦将的章邯遇到韩信这样的对手,确实算他倒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章邯被韩信击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他手中的力量太弱,如果章邯手中的是没有遭到过破坏的完整的关中平原,韩信的奇谋确实也会让章邯很难受,但是双方交手的结局尚未可知。

秦统一前,六国之中是否有像韩信这样善用奇谋的军事天才呢?当然有,最典型的就是信陵君魏无忌。

当初信陵君合五国以攻秦,便以运动战的方式打击秦军后勤,信陵君率领的五国联军神出鬼没,让秦军感到无比难受,但是秦军退回函谷关后五国联军只得悻悻而归。

奇谋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仍是实力,如若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弱小者的奇谋不过是给强大者徒增笑料耳。

随着还定三秦的完成,关中、巴蜀均落入刘邦之手,此时的刘邦已经几乎拥有了完整的秦地,一年的忍辱负重,让刘邦获得了比当初怀王之约许诺的更多的土地,1年前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躬屈膝,短短一年时间,刘邦手上的筹码已经足够与那个欺负他的项羽对抗。

某种意义上讲,刘邦能够还定三秦,项羽“功不可没”,若不是他劫掠并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即便韩信再怎么神机妙算,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三秦之地尽数收入囊中,项羽在关中的暴行成为日后绞死他的绳索,这也可以算是历史以这样一种曲折的方式见证了某种形式的报应不爽。

0 阅读:4

小龙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