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古今饱含争议的历史人物-武悼天王冉闵

裴子云 2024-06-10 23:06:58

冉闵(?-352年6月1日),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父亲冉良,是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 其骁勇善战,多计谋,在石氏军中多有立功,曾打败晋军、梁犊,胡、汉各族宿将多有畏惧。随着他功高震主,渐不满石氏一族,于350年消灭石氏,并称帝,国号大魏,恢复冉姓。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

五胡乱华是一个惨烈的历史悲剧,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一场几乎带毁灭性的一场灾难。胡人侵犯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最残忍的是胡人白天侮辱被俘虏的女性,晚上杀掉烹饪制成所谓的“美食”。胡人所到之地,到处无人烟,白骨累累。

 

关于冉闵的评判自古争议颇多,可分为两类,一类客观公正不掺杂民族情绪的评论家认为:肯定他的功绩但并不认为他有挽大厦之将倾的大功;一类网络历史发明家说:冉闵为拯救汉民族的大英雄,是千古一帝。今天鄙人根据收集来的资料来详细概述一番。

东晋统治时期,在“南达长江,北到燕辽,西起关陇,东至东海”的广扩区域,不断的有各胡酋占山为王,扰乱地方。直到匈奴人刘渊和羯族人石勒等胡人豪杰的出现,匈奴、羯人合流,胡人铁骑横扫了整个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汉赵、前赵、后赵王朝。后赵统治北方时,当时的汉人不超过五百万左右,胡人却与这个数相当甚至高于这个数。胡人人口还在增长,而汉人不断减少。《晋书》记载:“方今四海有倒悬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北方汉族和五胡各族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在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群雄并起,在匈奴人刘渊,羯族人石勒之后,各族胡人武装势力纷纷进入中原。当时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五胡乱华之后,留在北方的汉人命运悲惨。匈奴、鲜卑等北方胡族入主中原,西晋王室和士族大举迁徙,在长江南岸建立了东晋政权。

据《晋书》记载,五胡乱华时期的中国是“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汉族人的数量甚至被迁入的胡人超越,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这种野蛮统治下,中原汉族人口数量一下锐减到四五百万,北方汉人的延续,岌岌可危。

在这期间,冉魏政权的缔造者冉闵发布了振奋北方汉族人心的讨胡檄文:

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蛮地胡夷无不向往,食吾汉食,习吾汉字,从吾汉俗,此后胡夷方可定居,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然今,环顾胡夷者,无不以怨报德,抢吾汉地,杀吾汉民。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前晋八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太兴元年,帝受辱,崩于匈奴。凡此种种,罄绣难书!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世上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这篇讨胡檄文,是北方汉人对胡人的强烈控诉。

杀胡令”打开了民族仇恨宣泄的缺口,从此杀戒大开。一日之中,斩首数万。数日之内,羯族人被斩首20万,冉闵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少长一律杀头,死者狼藉,尸体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各地汉族武装势力也乘机攻杀胡族以请功,将辖区内的羯人赶尽杀绝,许多高鼻多须的汉人,也因此遭到了滥杀。

由于“杀胡令”的影响,北方各族几乎“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中原的各路胡人恐慌无比,悉数奔逃,辗转万里,逃回西域,道路交错,各自攻杀,当年进入中原的胡人,数月之间十不存一。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杀戮,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

《晋纪》记载:“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

在惊闻大变之后,石琨率七万赵军,攻打邺城。神勇的冉闵手执两刃矛,率千骑突阵将其击溃,斩首三千。此后,冉闵又杀死石鉴,斩尽石氏嫡孙,自立为帝,恢复父祖的汉姓冉氏,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此后石祗也在襄国即位称帝,派石琨再率军十万来攻,冉闵在邯郸之战中大败石琨,斩首万计;之后又在苍亭之战率二十万大军大破赵军张贺度部,斩首二万八千,并俘虏赵将靳豚部数万,并得到原羯赵的河南各州归附,一度拥兵三十余万,将羯赵皇帝石此后石祗也在襄国即位称帝,派石琨再率军十万来攻,冉闵在邯郸之战中大败石琨,斩首万计;之后又在苍亭之战率二十万大军大破赵军张贺度部,斩首二万八千,并俘虏赵将靳豚部数万,并得到原羯赵的河南各州归附,一度拥兵三十余万,将羯赵皇帝石祗围困于襄国。此后冉闵陷入了与鲜卑慕容、羌人的苦战之中,腹背受敌。在襄国大战中,冉闵丧师败绩,损失了十万人。先前归附他的徐、兖、豫、洛、荆各州郡,也望风叛归东晋。冉闵没有什么政治智慧,冉魏根基也浅,完全是靠个人武勇和战争立国,在北方几乎得不到任何势力的支持,和乞活军李农也反目成仇,最终诛杀了盟友——北方汉人最大武装势力的领袖李农。遣使前往东晋,欲与东晋结盟,也遭到了拒绝,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众叛亲离。

然而,冉闵的个人武勇还是值得称道的,几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依旧灭亡了后赵,他在邺城守卫战中,用七千骑兵逆击破七万赵军,大败后赵刘显,斩首三万余级。在两年多的战争中,其累积消灭的羯人大约近三十万左右。

然而此刻,他的冉魏帝国也走到了尽头,冉魏自建国以来,穷兵黩武,几乎无月不战,大胜很多,惨败也不少,民力国力早已耗竭,自石虎末年起,冉闵已把仓库积储散发净尽,用以树立自己的恩德,日月与胡人互相攻杀,北方农业破坏严重,民不聊生。而在此时,鲜卑慕容的燕军南下,夺取了中山、渤海等河北重镇,冉闵在国力耗竭,兵马疲惫的时候,就要被迫与精锐的燕国军队决战了。

鲜卑派出了名将慕容恪南下,冉闵分粮于百姓,带一万人自负出战,在最后的廉台决战中,冉闵在初战十战十捷,连败燕军轻骑。但他刚愎自用不听部将劝阻,率军突袭慕容恪中军大营,被14万鲜卑精锐围困,冉闵挥戟抡刀,奋勇杀敌,冉闵所乘的赤马名叫朱龙,日行千里,冉闵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迎击,斩杀三百余名鲜卑兵。然而燕军蜂拥而上,慕容恪历史上第一次使出了“铁甲连环马”,团团围困,冉闵寡不敌众,突围而走,在奔走二十里之后,朱龙马力竭而亡,冉闵无力回天,力尽被执。

被捕后,燕王慕容儁问他:“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大怒说:“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

永和八年,冉闵在遏陉山被杀,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虫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儁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闵,谥号为武悼天王,当天降大雪。冉闵失败后,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等大臣自杀殉国。

2012年,由冉魏家族后裔冉东发起,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集资 ,在武悼天王冉闵故里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高堤乡寨外村修建了冉闵纪念园。冉闵纪念园又名中华武魂园,包括冉闵雕像、剑林、华夏哭墙等建筑。每年都有很多海内外炎黄子孙自发前来该地拜谒冉闵。现为中国古代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王朝的唯一文化景点。

范文澜先生评价冉闵: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徒成为历史上的悲剧。

史学家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评价:“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籍、孙策”,与石氏余孽角逐,未必会遽败,而慕容氏加入这场与它本不相关的战争,挟其方兴之势,其气完,其力厚,“是亦其(冉闵)所遭之不幸也”。

冉闵的杀胡令一方面拯救了几万惨遭羯人蹂躏的汉族妇女,他的杀胡令反映了汉族对石虎的残暴统治和对胡人统治者压迫汉人的不满,以暴制暴,用胡人对待汉人的方式来对待胡人,可能使胡人屠杀汉人的行径收敛了一些。另一方面,树敌太多,进行大规模屠杀,杀胡令太过残忍,由于不少无辜的胡人百姓惨遭屠戮,甚至使汉人也被当作胡人而遭到杀害。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员,冉闵身上具有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和其历史局限性……这点很难避免。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应参考其所在的具体的社会背景。不管冉闵发布那三道杀胡令,是为了民族大义或是纯粹的个人野心。后世的汉人都不能否认其行为在客观上对当时北方汉民族生存的意义。至于“千古一帝”,拯救整个汉族则是荒谬至极,东晋朝廷当时还有谢安、谢玄、祖逖等为汉文化政权拼搏之人。

史书为什么不讲冉闵呢,其实很简单。其一:冉闵对于汉人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的屠胡行为放在今天,则成了专家眼里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专家进一步说道:既有民族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考虑到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国家,要注意团结,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当然得做出一些牺牲。其二:他失败了,成王败寇是中国一贯的评价标准,他所创立的冉魏政权不到三年,连十六国的都没有算冉魏政权。教科书更没有篇幅写这么小的政权了。其三:他颁布的《杀胡令》不符合传统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所接纳,其杀人盈野的行为更不利于被孩子们学习效仿等。

0 阅读:3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