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分7.7,对观众不友好,《河边的错误》很难看吗?

Idlemovie 2023-10-22 19:59:55

《河边的错误》上映以来,争议不断。

有人说很难看,拍的不知所云,有人说是神作,解读空间很大。

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电影所表现的应该是活着很累,马哲期望美好生活,但终究不得,所以选择了自溺。

马哲是一个心存正义,又很善良的人。

且不随波逐流,与世界格格不入,他与周边的一切都融入不进去,正是这种难令他崩溃。

在那个年代,正义与善良似乎是一件很荒诞的事,马哲的倔显得离谱。

局长觉得应该结案了,但他一直追着不放,认为事情还没完,徒弟调侃案件,马哲呵斥他严肃一点。

这是马哲的第一难,为什么大家都满不在乎?

在单位,局长开会时,同事都穿着警服。

局长打乒乓时,所有人也都连声叫好,可马哲与局长打时却不懂得人情世故,破案时,只有他一个人前后奔波,其他人大都得过且过。

这是马哲的第二难,怎么大家都跟他不一样?

随着案件的深入,马哲逐渐发现了许多人的秘密。

幺四婆婆有舞鞭癖,许亮有异装癖,王宏是婚外情,他帮所有人保守了这些秘密,可许亮死在他面前让他觉得自己的善良似乎都白费了。

这是马哲的第三难,为什么社会接受不了他们的不同?

疯子是凶手,可他精神有问题,法律对他无可奈何,本以为关进医院就能万事大吉,但他溜了出来又杀害了小男孩。

而这个小男孩跟马哲很像,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但他坚守着一份执着,因此马哲打心里想要让疯子绳之以法。

可法律束缚着他,这让马哲两难,所以他在电影睡觉时做了一场十分混乱的梦,又在喝酒后幻想自己开枪杀了疯子。

之所以是四枪,是因为疯子直接或间接害了四个人,他要替那四个人报仇。

但现实却是局长告诉他们庙门有人蹲守,马哲枪里的子弹并没有少,这一切都是他的梦境。

这是马哲的第四难,自己该不该当行刑官?

马哲与妻子很恩爱,只是一次检查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味。

妻子怀的孩子有10%是智力缺陷,马哲坚持打掉,妻子不同意,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马哲生气离去,还把妻子的拼图扔进了马桶。

这是马哲的第五难,孩子要不要生下来,与妻子如何自处?

在这五难的纠结中,马哲始终没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他处理不了工作与生活,协调不了人际关系和内心煎熬,最终走向了自溺,错误由河边开始,那就由河边结束。

之后的情节全部都是马哲临死前的臆想,幻想自己解决了所有的难,过上了幸福生活。

马哲站在河里,疯子出现在岸边,穿上了他的衣服,马哲走向岸边,用石头砸死了他。

马哲破案有功,警局奖他三等功,满足了他心心念念的愿望,与妻子和解,生下了健康的孩子。

可之所以说这一切是幻想,是因为导演在每段美好中都加入了符号,证明这都是假的。

如马哲砸死疯子,疯子穿的是马哲的衣服,寓意疯子就是马哲,疯子的脸朝下,倒在河里,与马哲的溺亡一样。

所谓的三等功,马哲的云南同事告诉他,他根本没获得过,那时他们整天喝酒,浑浑噩噩,而马哲领三等功的剧情也出现在他喝酒以后。

马哲的孩子看起来很健康,但他在洗澡盆里玩水的玩法与疯子一模一样。

他们都是把衣服(浴巾)铺在水面,将石头(玩具)盖在上面,这说明马哲仍旧没有摆脱疯子的阴影。

由此可见,《河边的错误》电影与小说一样,都不是在讲破案,而是通过马哲讲社会、说时代、剖人性、看百态、品生活。

这是电影的解析,再来看看小说。

读完了余华的原作,得出了四个字——没有答案。

书中到底谁是凶手,所有线索都指向疯子,可余华却没有给出确切的证据,因为他是疯子,法律自然对他无可奈何,连环凶杀案也因此而继续。

人们风声鹤唳,马哲坐立不安,于是在一个下午的河边犯了错,枪杀了疯子。

回到警局,局长让治疗疯子的大夫来看马哲,一直问他同样的问题,连续几次之后,马哲成了疯子,但他自己却觉得很有趣。

这就是小说《河边的错误》的故事,电影以此为基础改编,侧重点必然不是悬疑性。

因为余华压根儿就没打算把《河边的错误》写成侦探类小说,探究的是信任危机、人性异化、定义疯子,以及疯子为什么是凶手,又不是凶手。

一、信任危机

书中谁也不信任谁,每个人的行为都很怪异,幺四婆婆不与任何人说话,但唯独信任疯子,即使多次打她,依然对疯子照顾有加。

许亮在邻居的眼里,沉默寡言,在同事的口中却乐观开朗,大人不相信小孩,只有马哲相信他说的,所以当小孩遇害后,马哲知法犯法。

二、人性异化

马哲一开始还在尽心尽力的调查取证,但当疯子一次次逃脱法律的制裁之后,他充当了行刑官,疯子死后,凶杀确实停止了。

可马哲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让有家有室,遵纪守法的刑警队长做出杀人的决定?这是马哲的人性异化。

三、定义疯子

疯子为什么是疯子,因为他的言行举止与大家不一样。

马哲最后为什么成了疯子,因为他的回答驴头不对马嘴,这都是外人加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可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呢?谁才是疯子?

四、河边的错误

三件命案,疯子都有作案嫌疑,可余华的写作方式又让人觉得似乎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引导马哲,故意让他认为疯子是凶手。

疯子在当地不待见,又是他们的累赘,直接赶走他不现实,也不仁义,那么是否可以像《杀生》一样,所有人一起演一出戏让疯子消失,而他们不担任何责任?

余华并没有明说,只说这是河边的错误,那这个错误是马哲的错误,疯子的错误,还是社会的错误,答案是开放式的,足以引发多重思考。

五、电影《河边的错误》

余华的小说《河边的错误》确实很难改编,因为它充满了荒诞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类型题材。

所以必须在隐喻上下功夫,把电影做成寓言故事,导演负责解构,观众自己剖析,得出心中的答案。

这也预示着《河边的错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犯罪片,冲着这点去也许会败兴而归,去看它要做好看不懂的准备。

因为《河边的错误》不是拿来主义,导演不在电影中给出结果,而是激发观众的主观能动性,让观众疯起来。

这种电影往往极易两极化,即便如此,这场先锋的尝试,还是值得一探究竟,因为没有答案,不如发疯。

小说与电影,在结尾部分大相径庭,这也致使二者在故事的解读上存在极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其先锋性对观众都不友好。

0 阅读:84

Idlemovie

简介:电影,应该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