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展到现在

阿白忒白 2022-04-17 09:32:04

2019年发生的新冠疫情发展到现在,已经三年了,回想这个历程,我发现,如今不仅仅是病毒变异了,很多人的心态也跟着变异了。一开始,我觉得这个事儿应该和当年的非典差别不大,搞个三两月,这事就算过去了。可后来才发现,这玩意竟然和人类对抗了近一年。到现在,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怀疑,这病毒是不是会一直存在下去。

讲讲这期间,给人的冲击比方说:西安封城的时候,有些年轻人因为一直习惯吃住都在公司解决,过去家里从不开伙。疫情突然爆发后,小区封控后,家里啥吃的也没有,导致饿了好几天,好在后来有社区的救济。接受救济粮的这期间,小伙子也没闲着,线上工作照旧,有时间就学习一些新技能。比方说在网上找视频,学习一点过去总想学、但又抽不出时间学习的吉他,没事就研究一下食谱,顺便上网查一下老外应对末日的技巧。后来发现,这玩意发展到国外,竟然已经跟硬科学状态没两样。比方说,那些超有钱的主,他们的准备也很类似,大致都是这样的:在自家的豪宅地下挖个地库,埋几个集装箱,然后把需要的物资过滤水咖啡啥的储备在里面,把通风管道啥的都做好,再将水泥封住口,如果发生什么事儿,全家就藏进地库。据说,美国已经把之前废弃的冷战民兵指挥中心,还有地下弹药库,都卖给了民众,这些人买下后,就把它当成末日掩体。说实话,普通人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严肃,当然,这种挖地堡囤物资的做法,咱们条件也不太允许。不过,网络上看到某“专业”囤侠搞的一个计划,我觉得不错,大家觉得有用也可以参考一下。比方说:物资方面油盐酱醋茶,大米、方便面、腊肉啥的是基础必备,如果遇到再坏的情况,泡个面、炒个饭,怎么样也能扛俩月。冻品就不用说了,牛排、鸡腿、肉丸啥的塞满冷冻区,这玩意非常时期也能改善伙食。还有干货区:木耳、腐竹、米粉、紫菜、面条等也可以备一些。当然,还有一些蔬菜也可以冷冻,比方说西蓝花、胡萝卜、西红柿啥的。冷冻蔬菜肯定没有新鲜蔬菜的营养价值高,不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搞个超低温冰箱,快速冷冻的蔬菜也能保持更多的维生素。

再者就是药物方面,怎么样也要备足能扛三个月的必须药物。维生素啥的,也可以搞一点,避免因为物资不全导致身体缺维生素,搞点Vc,也能治治口腔溃疡啥的。然后就是备个几千块的现金,非常时期,网购不管用了,备点现金总是好的。其实,备货这事儿,我觉得,主要不在“备”上,而在循环利用上。这就要求以前不爱在家做饭的人,得强迫自己实践起来,只要养成在家做饭的习惯,就能养成持续买菜的习惯,物资才能源源不断。而且,想要扛到疫情结束,“倒油—下菜—扒拉—起锅”这样的简单炒菜流程肯定是行不通的,起码得学会点厨艺,掌握点做饭技巧,起码吃上三两月不会生厌。再者,纸巾啥的也是生活必须,得备足。这东西,能实现救济的可能性不大,社区送菜送肉,送卫生纸,至今没听说。否则美国人为啥不安宁就偏爱抢卫生纸?美国民众的这个习惯,绝对是经验之谈。还有就是能在断电时解决手机、笔记本、热水器的充电宝,这玩意,一般的充电宝搞不定,主要蓄电不足。至于电池,这玩意一般用不上,但是遥控、燃气啥的有时急需用它。据说,照这么个囤法,扛个两月,基本问题不大。主要是谁也无法预料疫情,一旦发生,啥都紧缺,谁都缺。这几天,那位身价百亿、在上海住豪宅的某风投女王,不也因为“缺”,跟着在群里求购面包牛奶嘛。所以,有备无患也是自救的一种生存之道。当然了,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家里没矿,啥时都不能放弃工作。这玩意牵连到生活,还关系到房贷车贷。目前断贷这事有多少,咱们就不说了,网络上流传的一个事儿,听着倒让人心酸。说是一位身怀六甲的妈妈带着孩子送外卖,如果不是因为生活所迫,怕是也不至于如此。所以,大疫时期,怎么样都得保住工作,保持稳健现金流。

可保工作这事有时又不能完全靠主观,比方说,广东一个开工厂的朋友,这些年因为效益不好,本来人员、面积就压缩不小。可这几月,维持自己的饭碗都成了问题。当然了,保工作固然重要,身心健康也很重要。比方说学一点技术,既不烧钱,又修身养性,还可以减少接受网上的负面消息。比方说,这几天网上爆出来的上海妈妈跳楼的事,这位妈妈因为封城后,无法给自己患有听障的独居父亲送菜,于是就请求一直帮她送菜的小哥帮忙。行程27公里,小哥当晚7点出发,因为最后两公里还得步行,小哥终于在半夜11点才送达。事后,这位妈妈要给这位小哥报酬,小哥说啥也不收,于是她就给他的手机充值了200元作为答谢。后来,某微博大V因为觉得故事暖心,就披露了此事。可没想到的是,这事在网络的发酵下,竟然发展成一大群网友对这位妈妈的指责,说是疫情严重,小哥历尽千难万险,才给200打发人家,太“小家败气”!后来这事就慢慢失控了,各种难听的话喷涌而出,女人成了大家嘴里不知报恩的无德之人,承受千夫所指,终于被压垮跳楼了。这不是孤例,这么些年,网络上没少这种事,有些人可能不在乎,但有些人会心理极不痛快,情绪很容易被影响。我觉得,如果知道自己会受影响,建议培养一点省钱的技术,节省上网碎片化看负面消息的时间,用在提高自己且能让自己修身养性的事上面。当然了,也没必要和他们争论,心理学家不是有一句话嘛,“人无法看到自己高度之上”,这段时间生活已经很艰苦了,没必要刻意给自己找不痛快。有些事不是争一争就能出结果的,比方说思维高度不同,观念不一样,争来争去,最后可能争的都不是一个事儿。说实话,有这个时间,真不如研究做个下午茶犒劳一下自己来得顺心。而且有些想法也不是见谁都能讲的,臭味相投,讲出来是默契;臭味不一,讲出来就是给别人排挤、无理谩骂的机会。这就像网络算法,算到某人支持俄乌某一方,偶尔不小心推送给他几个反面教材,怎么看都觉得不痛快,恨不得直接把网文作者给拉黑。当然了,也有一些思维比较开拓的人,如果对方讲述某个问题的逻辑思路比较清晰,也听得进道理。怕的就是那些脑子已经固化,听不得半点与他逻辑相悖的话的人,这种人,逼急了,不是质问你立场,而是直接上手,甚至可能觉得你有违人类。所以,这年头,还是得找几个聊得来的伙伴玩,如果找不到,也别觉得奇怪,这种人世间大把。“人生来孤独”,这话是无数作家、心理学家、企业家多年来一直不变的至理名言。没事时自己看看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怎么样都比沉迷在充满焦虑的碎片化信息里强。其实仔细想想,相比一些战乱国家,咱们也算幸运的了,起码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和时代。但是今后,可能就不会像之前那样平静了。有事,政府自然会尽力帮大家,但中国人口14亿,大家还是要学会自我保护。顺道说说,如果疫情这事儿,后续方法有变,比如全面放开,普通人该怎么生活?我觉得这事和上面讲的疫情一直下去的应对方法也差不多,绝大多数人对这东西的认识是危及生命,即便全面放开,大家也不会像没事一样到处瞎溜达。该戴口罩还是戴口罩,该囤货的还是囤货,个人防疫意识经过这三年,如今不是专家也胜似专家了。有时候,人性就是这样,越管着,越限制,负面问题越多,主要大家都得吃饭,都需要活下去,都要养家养孩子、还车贷房贷。全面放开,让大家提高疫情对身体杀伤力的认识,非必要,让他出去闲转悠,他也不一定去,这可能就是人性的定律。
1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