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文强工】耿介:“嵩阳先生”美名扬

郑州日报 2024-05-29 08:28:22

【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

【厚 文】遇故知

耿介:“嵩阳先生”美名扬

核心提示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灿烂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黄帝、许由、列子、刘禹锡、李商隐……他们以绝代风华光照时代,铸造着郑州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郑州是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当前,郑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省委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本报特推出【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通过对和郑州有关历史名人的故里实地走访和现实价值挖掘,展示郑州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对郑州工业、郑州品牌进行深入报道,展现郑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强产业促发展的实力与活力。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那是一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光辉岁月,那是一个学派林立、思想碰撞的活跃舞台——沿着古朴幽静的山道往下走,夕阳的余晖为古柏掩映下的嵩阳书院镶上一道金边。不远处的书院河路上,三五成群的学生青春飞扬,令人联想起千百年前此地书生的生活日常。

嵩阳书院(资料图片)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至今仍以古朴雅致的人文气质吸引众人前来“朝圣”。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嵩阳书院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固然离不开程颢、程颐、范仲淹、司马光、朱熹等大儒名家的“号召力”,清代“嵩阳先生”耿介亦居功至伟——在他的坚守与带动中,一度衰败的嵩阳书院重返往日辉煌,那份属于人文与思想的光辉闪耀至今。

耿介,原名冲壁,1622年出生于登封。10岁时,少年冲壁跟随家人外出踏青,当时的嵩阳书院破败萧条,丝毫不见人们口耳相传中历代名人在此讲学的盛况。深受触动的冲壁暗下决心,日后如有能力,一定要复兴嵩阳书院。

年岁渐长,冲壁埋首书海,十分倾慕“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于是改名“耿介”,直抒胸中“一生刚直不阿”之志。

在耿介的成长历程中,嵩阳书院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耿介常常到嵩阳书院游览,对“程门立雪”的故事心驰神往,于是他自开私塾教授家乡学子,希望能振兴地方教育。初为人师,耿介更觉学识不足,又开始了读书求学、应试科举之路。从生员、贡生、举人,一路苦读,1652年赴京应试终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留京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会典》等。随后,耿介先后赴任福建、江西……官场奔波,耿介无心升迁,却始终不忘复兴嵩阳书院的梦想。于是,耿介请求回归故里,主持嵩阳书院。

在登封县令的支持下,耿介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开始兴修扩建嵩阳书院,并把自家的350亩田地捐入,作为院产,每年收入作为办学开支之用。在他的带动下,河南学道吴子云、林尧英,巡抚鹿祐,知府汪楫以及乡绅等纷纷捐献田产,共计捐献1570多亩。先后修建了嵩阳书院大门、先圣殿、先贤祠、诸贤祠、崇儒祠、道统祠、讲堂、丽泽堂、观善堂、藏书楼、博约斋、辅仁居、敬义斋、三益斋、四勿斋。另外,在书院左右的叠石溪和七星泉处还修建了川上亭、君子亭、观澜亭、天光云影亭和仁智亭等,使书院焕发了新生。

如今,漫步嵩阳书院,身穿汉服的研学团队络绎不绝,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书院上空,令人更加感念耿介的执着。

书院修缮一新,耿介更是远离朝堂,留在书院办学,四方学者闻风接踵而至,一时学风大振,名生高徒辈出。一组数据或许能说明当时的盛况——康熙五十年(1711年)河南乡试,100多个县中举的90名举人中,登封就占了5人。景日昣、梁家惠,皆习于此而成名。

纵观耿介的一生,没有太多官场沉浮的大起大落,也没有刀光剑影的尔虞我诈,与顶戴花翎相比,他更喜欢,也更看重的是“嵩阳书院院长”这个职位;与做太子的老师这个“一人之师”相比,他更愿意为无数平民百姓传道授业。

除了在“教育界”的深远影响,耿介为官也十分清廉,丝毫不苟取;在书院讲学之余,他还勤勉著书立说,有《中州道学编》《理学要旨》《孝经易知》《敬恕堂存稿》等书。

每到青黄不接,或遇灾年,耿介便拿出自家仓内粮食,平价卖给灾民,以救饥荒。县内应征的粮款有三百两银子催不上来,他代为百姓完纳。“耿介生平淡泊,没有自私自利的营求,布衣粗食而坦然自得,一心在学术上下功夫。他家产并不丰厚,却好善乐施。”致力研究登封文化的学者王建松向记者讲述。

时任工部尚书汤斌评其:耿先生秉性刚直,注重实践,为官清廉,戒奢戒贪,研究经传,学识渊博,世所罕见。耿介与冉觐祖、李来章被誉为“中州三君子”;同时,他还与孙奇逢、汤斌、窦克勤、张沐、张伯行、李来章、冉觐祖并称“中州八先生”。耿介半生治学,被尊称为“耿翰林”“嵩阳先生”。

本报记者 李晓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