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太空故障,喷出大量液体:跟紧中国航天,俄罗斯已无退路

祺衡的日记 2022-12-16 16:50:47

国际空间站上的俄罗斯载人飞船突发状况,可能导致飞船无法使用。航天产业历史悠久,技术积累雄厚的俄罗斯,为何近些年状况频发?中俄航天合作前景广阔,载人登月、联合空间站,但俄罗斯航天越来越糟的表现,令人担忧是否会拖我们的后腿?

(俄舱段用机械臂检查受损状况)

【俄罗斯飞船喷出液体】

俄罗斯联盟MS-22号宇宙飞船突然发生故障,向太空喷洒大量液体,导致俄罗斯宇航员再次放弃太空行走。目前俄罗斯已经开始利用机械臂,对飞船进行检查,这艘飞船可能就此报废,无法再使用。

联盟宇船飞船号称太空摆渡车,它的用途就是将宇航员、补给物资送上国际空间站,然后返航的时候再把替换的宇航员接回。

(联盟飞船喷洒出大量液体)

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它还可以作为国际空间站的救生艇供宇航员逃生之用。按照原计划联盟MS-22号宇宙飞船将会在2023年3月份返回地球,现在看来这个计划能否成行可能还要看故障排除情况。

如果这个期间国际空间站出现什么紧急情况,还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联盟MS-22宇宙飞船短时间不能查清和排除故障,俄罗斯可能还要补发一艘无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以备不时之需。

(联盟号载人飞船,也是宇航员回家的“返程票”)

【俄罗斯航天工业,状况堪忧】

近一段时间以来,俄罗斯航天器问题连连,可以说是连续出现问题。仅仅2022年俄罗斯就有2枚侦察卫星未能正常工作,失控坠毁,分别是2022年4月发射的宇宙-2555侦察卫星和2022年10月发射的宇宙-2560侦察卫星。这两枚卫星都是俄罗斯新一代侦察卫星,原计划为俄军提供乌克兰战场图像,结果都没有正常工作,给俄军作战行动带来相当不利影响。

(俄罗斯火箭起飞后坠地前瞬间)

如果把时间拉长,我们就会发现近年来俄罗斯航天工业状况堪忧,俄军新一代侦察卫星前4发全部失灵,可以说全军覆没。

2021年俄罗斯新一代气象卫星发射失败,运载火箭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21年底俄罗斯新一代运载火箭安加拉A5发射失败,上面级未能正确工作,卫星也没有进入预定轨道。

2018年俄罗斯联盟MS-10宇宙船发射失败,这是35年以来俄罗斯载人宇宙飞船第一次发射失败。

2015年俄罗斯航天工业曾经迎来一段黑暗的日子,一个月之内三次航天活动全部失败,包括2次运载火箭发射失败,1次国际空间站变轨失败。

(安哥拉火箭失控后解体)

【频频失误背后,是全面投入不足】

作为当今领先的航天大国,如此频繁失败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要知道俄罗斯航天发射活动并不多,2022年俄罗斯航天发射为22次,而中国是56次,美国为80次。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航天发射还屡屡出现状况,是因为俄罗斯航天工业存在深层层次问题,俄罗斯内部人士自己也承认,俄航天正面临“系统性危机”。

(俄罗斯航天也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小一半的工人超过60岁,面临退休)

俄罗斯航天工业受到本国经济实力影响,投入严重不足,设备老化,技术力量青黄不接。此外,一些配套厂商都在俄罗斯境外,目前也需要替代。尤其是乌克兰危机之后,西方对俄罗斯航天工业封锁禁运,许多元器件来源中断,也对俄罗斯航天工业造成影响。

人才和设备问题可能更紧迫,俄罗斯航天工业有40%的员工已超过60岁,即将退体。还有70%设备使用年限已经超过20年,属于超期服役,需要更新。

(俄罗斯已有好些年,没研制过新一代火箭)

【与中方合作,俄罗斯别无选择】

俄罗斯也意识到自己航天工业存在的问题,也在竭尽所能解决这些问题。乌克兰战争之后,西方对俄罗斯进行全面封锁和禁运,俄罗斯与西方在航天领域合作已经宣告破产。

俄罗斯与美国在国际空间站合作,已经很难继续进行下去,俄罗斯依靠自身实力又无法建造新一代空间站。俄罗斯很多专家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别无选择,需要紧跟中国航天的脚步,加强与中国合作。

(不依赖俄罗斯,中国独立搞出了空间站)

这么多的问题,也让业内开始担心,未来中俄航天合作的项目当中,俄罗斯甚至可能会拖中国航天的后腿。比如中俄联合开发CR929大客机、重型直升机,就总有传闻说中俄在技术路线上存在分歧。不过,有分歧是正常的,我们倒也不是嫌弃俄罗斯,人家以前也是我们的老师。

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航天工业经验丰富,在大功率火箭发动机等领域仍然保持领先地位,我们航天工业投入更多,在信息技术地、先进卫星等方面超越俄罗斯。我们还建设了自己的空间站,若是未来国际空间站后继无人的话,中国天宫还会成为太空唯一一个空间站。

(俄乌冲突,让美俄航天合作更艰难,俄方甚至提出要与美国分家)

中俄双方目前可以优势互补,我们向俄方开放空间站,为俄方提供急需的元器件,而俄方则可以在大功率火箭发动机等领域与中方进行技术合作。通过这样的技术合作,双方可以做到互利共赢。

当然,无论是载人登月,还是月球基地,未来中俄航天合作,主导权一定是在我们手中。我们欢迎技术交流,毕竟虚心学习才能进步,弥补短板,但是也要看他们能否扭转老师的心态,跟我们平等对话,这才是长久合作的基础。

(欧洲宇航员赴中国训练)

0 阅读:5

祺衡的日记

简介:祺衡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