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当上军长,授衔仅为中将?猛将程世才为何到东北后高开低走

怪识历史 2024-05-28 18:20:26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徐向前手下一悍将,23岁就当上军长,被主席称为“不世之才”。第一次见毛主席居然拿着长枪,为何到东北后高开低走,55年授衔仅为中将?此人是谁?

程世才,一个湖北贫困家庭的孩子,童年受地主压迫,生活艰辛。这种经历深深激发了他对地主阶级的憎恶,渴望着反抗。

1930年,正值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等军阀在中原大战的时候,而红四方面军却在不断壮大。就在那一年,年仅18岁的程世才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然而,1932年,蒋介石始终不放过红四军,不断追击。红四军围困之后再次面临围剿,当时正从鄂豫皖向川陕地区转移。而在途中,他们遭遇了敌军14军卫立煌部队的三面夹击。在这场战斗中,红四军的团长吴云山壮烈牺牲,红四军陷入了极其危急的境地。

这次,可谓是红四军生死攸关的时刻。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程世才挺身而出,率领着大刀队冲向敌阵。

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团成功突围,但程世才却身负重伤。第二年,面对胡宗南、刘茂恩和川军田颂尧组织的“三路围攻”,程世才率领着红33团,与红11师一道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在这场战斗中,红四方面军歼灭了敌人13个团,逼退了万余人。

在徐向前这位平日里一向严肃的人也不禁露出了笑容,他感慨地说道:

“程世才真是厉害啊!一个团长竟然有如此战略眼光,想要吞噬敌人13个团,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程世才的英勇事迹引发了广泛的赞誉,他所率领的红33团更是声名远扬,先后被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了“攻如猛虎团”和“夜老虎团”的光荣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英勇的肯定,更是对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的高度赞扬。

1935年,为了协助中央红军成功渡过波澜壮阔的淩江,程世才率领部队奋勇向前,率先行进至剑阁,提前与红一军会师。年仅23岁的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军长,而他的搭档,红30军的政委则是李先念,后来更成为了国家的主席。

同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毛主席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提出要与红30军的干部们见一见面。程世才自参加革命以来,就一直对毛主席充满敬仰,渴望一睹主席的风采。没想到,二人竟在这里相遇。

徐向前向毛主席介绍着众人,毛主席则亲切地与每位干部握手,并详细询问了他们诸多问题,包括部队的现状、是否有掉队情况、各连的人数、战士们的士气如何、生活供给情况以及休息状况等等。毛主席的关切与亲和,让众人备感温暖与鼓舞。

程世才不曾想到,毛主席竟如此随和,与他相处仿佛沐浴春风般舒适。年轻的程世才23岁已经成为军长,毛主席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和赞美。

毛主席看到程世才身为军长,竟随身携带一支长枪,颇为不解,于是询问其缘由。徐向前解释说:“程世才同志虽是军长,但仍在一线作战,总是冲锋在阵地最前沿,因此一直携带步枪。”

毛主席听完解释后,笑着点了点头,并重重地握了一下他的手,鼓励他继续加油。

随后,在毛儿盖会议上,中央决定以右路军为打通北进通道的主力,而打通北上通道的关键一仗就是包座战役。这一决策,也意味着程世才将率领着30军担任主力执行此次任务。

程世才指挥着包座之战,成功歼灭了胡宗南一个师,为红军北上打通了一条通道。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程世才的军事才华,也为红军的进一步行动铺平了道路。

1936年,红30军和其他几支部队,以及红四方面军总部的约2万多人西渡黄河,组成了西路军,开始了远征河西走廊的征程。

在西北马家军的残酷压迫下,加之缺乏后援支持,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受了惨重损失。

在严寒的冬日里,程世才和先念同志带领着红30军余部1000多人,经历了43天的艰苦跋涉,最终抵达了星星峡。他们所付出的牺牲和艰辛,难以用言语来描述。

而程世才,也成为了西路军中唯一幸存的一位军长。

程世才的战斗勇猛,成为了红四方面军众多高级将领的标杆。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红30军政委先念同志这样评价他:在战场上,程世才气势如虎,带领部队前进时总是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就如同一头出山的猛虎,不可阻挡。

那么猛将程世才,为何到东北后高开低走?

在抗战期间,程世才肩负着萧克所率领的冀热察挺进军的参谋长职责。这个阶段,他的才华和胆识得到了充分展现。但随着解放战争的来临,程世才的军旅生涯踏入了新的篇章。

东北战场上,程世才先后担任辽南和辽东军区的副司令员,以及3纵军的司令员。而当“旋风司令”韩先楚接任3纵司令员后,程世才被调回到二级军区,分别在安东和辽西指挥着独立支队,负责开拓和建设解放区,保障供给等重要任务。尽管这些并非解放战争的前线指挥岗位,但程世才依然积极投身于解放事业。

然而,冀热察挺进军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久后被撤销。程世才回到了陕北,担任了抗大分校的校长职务。随后,他又在党校四部担任副主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然而,与一些战友在战场上辉煌的业绩相比,程世才的光芒似乎稍显黯淡。

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揭示了程世才离开一线指挥位置的原因。据一位开国中将回忆,1945年10月,罗荣桓元帅率领山东人马进入东北辽南,而当时程世才担任辽南人民军的司令员。他对罗荣桓进行了一番莫名其妙的盘问,询问他的年龄、籍贯以及过去的工作经历等。面对这些问题,罗荣桓一一作答。

这种盘问让在场的人感到有些不解。因为罗荣桓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不佳,中央还要求他尽快前往沈阳。于是,罗荣桓向程世才解释了情况,并希望他能派几辆汽车将他们送往沈阳。

据这位中将回忆:见到程世才给自己留下难忘的印象,架子大,态度傲慢。

对于程世才是否拿架子,也是无可考证,毕竟他们都是第一次见面。每一个人打招呼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不同。有些人不善言辞,说话生硬,内心一番热忱,如果不长期接触了解,很难对一个人能有一个客观的评论。

在我军初入东北的特殊时节,这个仔细盘问是有必要的。

以罗荣桓的心胸和气度,也断不会为因为这件小事就长期怀恨在心,事实上,程世才后来还多次被罗荣桓表扬过。

毛主席为何钟爱程世才?

1950年,随着中共中央组建公安部队,毛主席开始为选定正司令而烦恼。周总理深知毛主席的心思,提出了一个名字——程世才。

毛主席对此人有些陌生,迫不及待地问:“程世才是谁?”周总理提醒道:“就是我们前几天提起过的不世之才!”毛主席立马震惊:“是他?行,就他了!”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

程世才作为罗瑞卿的得力副手,承担起公安军的实际工作。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三个一级勋章”。

毛主席对程世才如此信任,究竟是为何?

毛泽东在《回忆录》中对程世才做了一个中肯的评价:“程世才虽然文化不高,但令人疑惑的是,他竟然潜意识里,能够分清主次矛盾!”这种能力在革命时期至关重要。

194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用地道的湘潭腔发表讲话。这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那个语言不通的时代,开国先辈是如何与队友交流的呢?

程世才作为一个有发言权的开国中将,解答了这个疑惑:“我是来自湖北的,是一个大悟人。平时开会我都讲大悟话,旁人就算听不懂,那也得适应,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你用来统一语言。”对于他来说,解决主要矛盾才是关键。

可见,程世才和毛泽东一样,懂得抓主放次,懂得取舍。这种思维方式才能够促使革命事业蓬勃发展。

程世才是一个“学无止境”的典范,即便到了晚年,他依然不懈地追求知识。与马鸿奎等人不同,程世才从未停止学习。他深知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弥补短板,而不是像一些人一旦升官就陷入享乐之中。

程世才不仅在学术上勤奋钻研,他还懂得孝顺父母。在程世才的生平事迹陈列馆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上面留有浅浅的折痕。

这张照片记录了1937年的一幕,当时程世才远在延安,思念远在大悟的父母,特地拍下这张照片报平安。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程世才将信中的“延安”改为“西安”,只为了能够安心地告知父母自己的平安。这份孝心,也是程世才作为一个儿子的责任与担当。

在罗瑞卿和程世才的领导下,公安部队肃清了全国各地的匪患,加强了部队的建设,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和条件。他们的辛勤努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1957年,公安军番号被撤销,程世才再次回到东北,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两年后,他调任装甲兵副司令员,从此一直奋斗到退休,整整23年的时间里,为我军的机械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0年11月15日,开国中将程世才病逝,享年78岁。他的离世让许多老战友感到痛惜,称他为“战略中将”。

李先念是他的老战友之一,他在一篇名为《痛悼程世才同志》的文章中写道:

程世才“头脑清晰,性情豪爽,作战勇敢,虎虎有生气”,“是从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打过许多大仗、硬仗、恶仗,智勇兼备,能攻善守,屡建奇功,是人民军队的一员战将。”

李先念对程世才的高度评价,足以窥见他将军的非凡之处。

0 阅读:221

怪识历史

简介:看遍千古百科,分享天下历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