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肝炎折磨几近崩溃,他用最绝望的画笔,创作最淳朴的北方乡村

凤凰卫视 2024-06-26 16:00:33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3年的黄山,是法国著名摄影家马克·吕布偶然捕捉到的画面。

照片中的吴冠中正在冒雨写生,而他的妻子朱碧琴在他身后默默地为他撑着伞。

马克·吕布并不认识这位中国的绘画大师,他之所以拍摄这张照片,是因为被当时的情景所感动。

直到照片发表后,人们才看到了吴冠中真实的创作状态,而这只是他艺术苦旅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形单影只的吴冠中不辞辛苦,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创作出了一大批风格独特、极具表现意味的油画和水彩画风景作品。

这批作品既有西方艺术的构架,又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为他日后个人艺术风格、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暑假,吴冠中自费赴海南岛写生,他坚持住在每天只要几毛钱的小招待所,忍着蚊虫叮咬,钻林下海、拼命作画。

为了将这批作品带回北京,他经受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

吴冠中之子 吴可雨

“回来的时候人很多,他硬座只有一个位置,画没地方放。我父亲他自己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怎么办呢?他就把画就放在座位上,自己站着,站三天三夜,就站回来了。他回来以后腿全肿了。别人说起来都不信,怎么可能呢?但是我父亲真是这样。”

八年的时间一闪而过,就在吴冠中纵情于山水之间、忘我写生的时候,北京艺术学院突然宣布撤销,而他也被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回到了基础课程讲师的繁忙教学工作中,远游创作的日子被迫终结。

更让人无法预料的是,一年后,吴冠中又患上了严重的肝炎,他不得不停止工作,放下画笔。

为了治病,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各大医院,寻医问诊,在经过了长达五年的中西医治疗后,病情却丝毫不见好转。

1970年,吴冠中跟随工艺美院200多名师生,来到了河北省获鹿县部队农场驻扎的李村。

此时,病痛的折磨使他常常通宵失眠,精神几近崩溃。

久治不愈的结果使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而他选择自杀的方法就是拿起画笔,宁愿“画死”,也不愿败给疾病。

就这样,不顾一切的吴冠中在常人无法想象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李村风景。在他的笔下,北方淳朴的乡村亲切自然,草木生灵都充满了勃勃生机。

从这些在生命极限状况下画出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吴冠中倔强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毅力,而他这一画就是三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卢新华

“七十年代,在他病重的时候,用生命完成的一些作品,那的确是生命的脉搏在跳动,那种情感的纯真、纯净,那种真、善、美的追求,这种东西都在他的画里能看出来。”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水天中

“他画了很多高粱地、农村的大院、棉花、南瓜什么的,这确实是吴冠中的作品里面一种新的风气,也对整个中国油画,西画进入中国以后,是一种新的清新的空气。”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三年后奇迹发生了。

抱定为艺术而亡的决心疯狂作画的吴冠中,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肝炎和其他疾病居然都不治而愈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是“向死而生”了。

1973年,吴冠中被调回北京。这一时期,战胜病魔后的他重新焕发了艺术的活力。

他先后赴青岛、绍兴等地写生,创作出了《青岛红楼》、《鲁迅故居》等一批优秀作品,同时吴冠中也开始尝试用中国水墨画的技法来表现自然,用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丰富他的创作内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卢新华

“因为油画已经不尽兴了,他把油画和中国绘画的壁垒、界限一下子打通了,使中国绘画有了西方绘画的色、彩、形的视觉的张力。”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我认为他用现代艺术创作的精神,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视觉革命以后的形式创造的语言,来阐述中国绘画当中的意蕴,他在中国画的抽象和意象境界里面,找到了中国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艺术的一个方向。”

从1950年归国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漫长的三十年,而此时的吴冠中也已经是六十岁的花甲老人了。

吴冠中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鲁迅先生说过,因腹背受敌,必须横站,格外吃力,我自己感到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

正是因为孤独而决绝地保持着横站的独立姿态,吴冠中终于打通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的藩篱,走上了一条融合中西的大师之路。

吴冠中自传《我负丹青》的封面正是这位绘画大师晚年的精神写照。

在这本自传中,时年85岁的吴冠中这样写道:“世间没有后悔药,永远不会有这样的药,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吞饮,默默地。”

如今这些话语,让人们不禁要去追问:这位被写入中国美术史的艺术巨匠,为什么会在到达艺术巅峰的晚年,写下这样的话语?在长达91年跌宕起伏的人生岁月里,他又是如何踏上了这条艺术的苦行之路呢?

6月26日至7月1日 纪录大时代

《百年巨匠》林风眠、吴冠中、黄胄

六集连播,敬请观看

编辑:王鼎尧

责编:胡松洋

制作人:唐大麦

0 阅读:4